基于OFDM的DFT加擾矢量碼分多址接入技術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performance degradation of multicarrier based multiple access system (MMA) in the presence of deep subcarrier fading, a DFT scrambling vector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 (DFT-VMC-CDMA) is proposed according to the matrix permutation principle. Based on the matrix decomposition of the tensor product (Kronecker product), the vector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V-OFDM) technique is introduced to combine the transmitted signals. By solving the matrix vector of the tensor product, the diversity gain is obtained to suppress the fading on a single subcarrier.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r-cyclic channel matrix, the DFT extension and scrambling prefix are added to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and the peak-to-average ratio.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multicarrier system under the condition of high signal-to-noise ratio (SNR) of 20 dB. Compared with uplink multicarrier direct sequence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C-DS-CDMA) and downlink multicarrier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MC-CDMA), the average increase is 6 dB and 0.5 dB respectively, which achieves the theoretical multipath channel diversity gain bound. In addition, the new system also reduces the peak-to-average ratio. When the carrier number is 64, the block length is 8, the protection interval is 12:00, the peak-to-average ratio is reduced by 2 dB, and the spectrum efficiency is increased by 10%.
【作者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西南交通大學信息編碼與傳輸省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61032002,60872014) 高校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計劃資助項目(111工程)(111-2-14) 瑞典科學與技術合作項目(2008DFA12160)
【分類號】:TN929.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云龍,,吳彥群;碼分多址數(shù)字蜂窩移動通信技術講座──第二講 碼分多址的概念[J];電信技術;1994年02期
2 張立志,齊詠杰,陸杰青,李彤;高階多載波碼分多址中的峰均功率比分析[J];信息工程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3 宋瑞華;碼分多址[J];有線電視技術;2002年02期
4 廖明,余平,楊士中;兩種多載波碼分多址系統(tǒng)模型的一致性[J];重慶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10期
5 陳雷,賈志成 ,王志勤;多相正交序列在光纖碼分多址通信中的應用[J];山東電子;2004年01期
6 孫孺石;碼分多址系統(tǒng)的抗干擾分析[J];電信快報;2004年12期
7 孫孺石;碼分多址系統(tǒng)的抗干擾分析[J];移動通信;2004年12期
8 肖登坤,張其善,李世鶴;基于碼分多址系統(tǒng)的多級業(yè)務接納研究[J];電子學報;2005年08期
9 方朝曦;劉召偉;王宗欣;;一種群正交頻碼分多址系統(tǒng)[J];通信學報;2005年12期
10 孫世豪;;高效率的碼分多址通信系統(tǒng)[J];計算機與網(wǎng)絡;197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孫雯;陳建明;章堅武;;時分同步碼分多址系統(tǒng)不同信道下的性能分析[A];浙江省電子學會第七次會員代表大會暨2007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李紅娟;孫超;;一種碼分多址水聲多用戶通信系統(tǒng)仿真研究[A];中國聲學學會2006年全國聲學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3 高紅梅;鄂勇軍;唐小虎;;一種改進的MC-CDMA系統(tǒng)[A];2006北京地區(qū)高校研究生學術交流會——通信與信息技術會議論文集(上)[C];2006年
4 賈志成;周宇翔;趙曉群;;多相序列的相關性研究[A];現(xiàn)代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進展——2003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盧邵平;何婕;任剛;徐家品;楊萬全;陳冰海;;多載波碼分多址(MC-CDMA)均衡方案性能比較[A];四川省通信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6 李少謙;;CDMA碼分多址移動通信技術的現(xiàn)狀與發(fā)展[A];四川省通信學會一九九五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5年
7 廖明;張志華;余平;;多載波頻率分集CDMA在瑞利衰落信道下的性能[A];現(xiàn)代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進展——2003年通信理論與信號處理年會論文集[C];2003年
8 黃允祺;;移動通信CDMA(碼分多址)技術的新發(fā)展—SCDMA(時分雙工—碼分多址)技術介紹[A];四川省通信學會199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7年
9 杜曉實;聶在平;楊峰;;CDMA中的一種新型自適應波束形成算法[A];2001年全國微波毫米波會議論文集[C];2001年
10 杜曉實;聶在平;楊峰;;CDMA中的一種新型自適應波束形成算法[A];開創(chuàng)新世紀的通信技術——第七屆全國青年通信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張平力;大區(qū)域碼分多址連接樣機通過驗證[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2 楊欣欣;GPRS:通向3G的里程碑[N];中國國門時報(中國出入境檢驗疫報);2001年
3 記者 蒲立業(yè);中興公司研制出國產(chǎn)CDMA系統(tǒng)產(chǎn)品[N];新華每日電訊;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李國棟;CC-CDMA的碼構造及系統(tǒng)設計方法[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貝;基于ad hoc網(wǎng)絡的碼分多址技術研究[D];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2 錢文瑞;MC-CDMA及MC-DS-CDMA信號的參數(shù)估計[D];重慶郵電大學;2016年
3 程焱;碼分多址無中心無線數(shù)字收發(fā)機的研究與設計[D];太原理工大學;2006年
4 楊華;混沌數(shù)字碼分多址通信系統(tǒng)的計算機仿真及性能分析[D];中國人民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3年
5 楊霖;對稱超松弛預處理迭代方法在碼分多址通信系統(tǒng)中的應用[D];南京理工大學;2004年
6 張愛菊;混沌在異步碼分多址通信系統(tǒng)的應用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07年
7 石軍;混沌理論在碼分多址通信系統(tǒng)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03年
8 馬凌;直擴碼分多址系統(tǒng)相關技術的研究與實現(xiàn)[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9 王艷;空時編碼與空時頻擴展碼分多址的技術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10 門華江;基于System View的碼分多址研究與仿真[D];大連海事大學;2002年
本文編號:22020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xinxigongchenglunwen/2202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