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物理層安全的聯(lián)合發(fā)射天線選擇和人工噪聲技術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security problem of future multi-antenna communication system, a transmission strategy to enhance the security of physical layer is proposed. This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selection of transmitting antenna and artificial noise, and adopts Alamouti coding. It can make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improve diversity gain of legal channel at lower complexity, and effectively interfere with eavesdropping channel, so that communication system can obtain higher security capacity. The security capacity of the system, the number of antennas, and the power allocation between information signal and artificial noise are studie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ansmission strategy can effectively enhance the security of the physical layer.
【作者單位】: 南京郵電大學信號處理與傳輸研究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61201270)
【分類號】:TN91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龍航;袁廣翔;王靜;劉元安;;物理層安全技術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電信科學;2011年09期
2 李為;陳彬;魏急波;熊春林;張曉瀛;;基于接收機人工噪聲的物理層安全技術及保密區(qū)域分析[J];信號處理;2012年09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龍航;王靜;張月瑩;王文博;;協(xié)作干擾技術的提出、現(xiàn)狀和未來展望[J];電信科學;2013年01期
2 張應憲;劉愛軍;王永剛;潘小飛;;衛(wèi)星通信物理層安全技術研究展望[J];電訊技術;2013年03期
3 郝文婷;;衛(wèi)星通信物理層安全技術探析[J];硅谷;2014年11期
4 沈士根;黃龍軍;屠昂燕;李宏杰;韓日f;曹奇英;;基于演化博弈的傳感節(jié)點保密率自適應調節(jié)方法[J];電信科學;2014年11期
5 郎登何;;教學資源庫網站安全的四維模型分析[J];計算機與網絡;2013年07期
6 張海洋;王保云;鄧志祥;;存在輔助節(jié)點的MIMO竊聽信道安全性能研究[J];信號處理;2013年08期
7 李小婭;謝顯中;雷維嘉;張蓉;;具有功率分配因子的不可信中繼系統(tǒng)的中斷性能和遍歷保密容量[J];信號處理;2014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原泉;基于網絡編碼的無線協(xié)同中繼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2 陳濤;無線網絡的物理層安全問題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3 楊云川;面向物理層安全的預編碼技術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曹艷軍;基于OFDM調制特點的物理層安全算法研究[D];西北大學;2012年
2 陳玉磊;物理層安全約束下的OFDM系統(tǒng)資源分配算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2年
3 周潔;基于博弈論的竊聽信道安全性能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3年
4 魏浩;無線雙向中繼傳輸及物理層安全研究[D];南京郵電大學;2013年
5 朱文;LTE-A系統(tǒng)中面向綠色的基站安全協(xié)作機制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3年
6 尚昭輝;無線物理層密鑰生成方法的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3年
7 趙艷玲;協(xié)作通信物理層安全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8 王玉潔;基于物理層加密的調制方式及數(shù)據保護算法[D];西北大學;2014年
9 陶勇;基于OFDM的相干光傳輸系統(tǒng)關鍵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袁紅林;胡愛群;;射頻指紋的產生機理與惟一性[J];東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年02期
2 胡愛群;無線通信網絡的安全問題及對策[J];電信科學;2003年12期
3 龍航;鄭侃;王方向;王文博;;協(xié)同系統(tǒng)中預編碼技術的發(fā)展[J];電信科學;2009年06期
4 王方向;鄭侃;龍航;王文博;;多用戶預編碼技術在中繼系統(tǒng)中的應用[J];電信科學;2010年05期
5 張澤忠;通信網的信息安全[J];電信科學;1997年12期
6 周斌;邵震洪;鄒菊紅;;衛(wèi)星通信抗干擾系統(tǒng)中的射頻指紋特征識別技術[J];電子信息對抗技術;2010年02期
7 孔祥浩;;關于3G通信網絡安全問題的探討[J];電腦與電信;2010年01期
8 池麗梅;計算機通信網絡的安全性[J];現(xiàn)代電信科技;1998年11期
9 羅文宇;金梁;黃開枝;;保障無線物理層安全的不適定理論與應用[J];信號處理;2011年1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朱建明;無線網絡安全方法與技術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文彬;無線網絡安全的相關技術研究與改進[D];山東大學;2007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欣;;短波發(fā)射天線系統(tǒng)監(jiān)測方法[J];科技風;2010年18期
2 李驚生,趙永軍;無線尋呼發(fā)射天線[J];移動通信;1997年04期
3 王昶興,王滌清;;無線聽音系統(tǒng)發(fā)射天線的改裝[J];中國電化教育;1997年09期
4 朱斌;葛建華;孫垂強;李靜;;多小區(qū)干擾對齊的低復雜度發(fā)射天線選擇算法[J];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學報;2014年02期
5 王偉;;廣播發(fā)射天線技術應用分析[J];中國新通信;2014年04期
6 馬曉;;淺析中波廣播發(fā)射天線的原理[J];電子技術與軟件工程;2014年01期
7 朱家珩;程學昌;許兵;;錐面頂負荷中波小型發(fā)射天線[J];廣播與電視技術;2007年09期
8 張望;鄭龍根;董穎輝;;甚低頻發(fā)射天線動態(tài)調諧帶寬研究[J];艦船電子工程;2009年10期
9 趙希;狄甲軍;王健;;磁場型無線聽音系統(tǒng)發(fā)射天線敷設方式研究[J];科技風;2012年07期
10 孫建中;狄甲軍;王健;;磁場型無線聽音系統(tǒng)發(fā)射天線敷設方式研究[J];科技風;2012年1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朱耀麟;周偉;宋曉梅;;混合發(fā)射天線選擇的等增益?zhèn)鬏斚到y(tǒng)性能分析[A];全國第二屆信號處理與應用學術會議?痆C];2008年
2 孫德明;王偉;江波;;中波廣播發(fā)射天線的原理與維護[A];2006全國廣播電視發(fā)射技術論文集(1)[C];2006年
3 朱家珩;;兩頻共塔的錐面頂負荷中波小型發(fā)射天線[A];2007第二屆全國廣播電視技術論文集2(上)[C];2007年
4 梁玉軍;謝慧;張靜;董穎輝;;甚低頻發(fā)射天線用絕緣子選型研究[A];第十屆絕緣材料與絕緣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8年
5 趙平;;圓極化調頻廣播發(fā)射天線的改頻[A];2009中國電影電視技術學會影視技術文集[C];2010年
6 魏險峰;;調頻廣播發(fā)射天線維護與保養(yǎng)[A];2007第二屆全國廣播電視技術論文集2(上)[C];2007年
7 吳悠;李銘三;史曉雯;;機載PCM和圖像發(fā)射天線的共用技術研究[A];2011航空試驗測試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0年
8 丁益明;;導航臺天線改造和匹配問題[A];中國航海學會優(yōu)秀論文文摘及學術會議論文目次匯編(1990—1991)[C];1992年
9 劉麥倉;高連章;苗學英;張文玲;;中波發(fā)射天線及設備的幾種避雷方法[A];2007第二屆全國廣播電視技術論文集2(上)[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6條
1 安徽 趙軍民;淺談中波發(fā)射天線[N];電子報;2004年
2 郭昌;為了“零秒停播”[N];通遼日報;2006年
3 呂敏敏;開放式諧振腔中波發(fā)射天線通過鑒定[N];中國電子報;2003年
4 黑龍江 劉士民;自制電視信號轉發(fā)器[N];電子報;2004年
5 ;我愛MIMO[N];網絡世界;2004年
6 梁麗 本報記者 朱文達;“我頭上頂著發(fā)射天線”[N];中國質量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沈瑩;分布式無線信號的波形優(yōu)化關鍵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2 官鷺;分布式發(fā)射天線信號優(yōu)化關鍵技術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黃世金;強電系統(tǒng)對短波發(fā)射天線的影響研究[D];北京郵電大學;2012年
2 章志廣;甚低頻水平低架發(fā)射天線技術研究[D];中國艦船研究院;2012年
3 趙國研;寬帶有源發(fā)射天線的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4 曾f^;激光發(fā)射天線光學性能的光電探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07年
5 翟寧;基于負阻抗變換的寬頻帶有源發(fā)射天線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年
6 丁志剛;短波發(fā)射天線DBF系統(tǒng)外監(jiān)測的可行性[D];南京理工大學;2008年
7 朱穎嵐;中波廣播發(fā)射天線間互耦對天線方向特性影響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1年
8 吳小林;汽車PEPS系統(tǒng)LF發(fā)射天線電磁特性的仿真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9 郭昕;MISO天線配置方案研究[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45381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wltx/24538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