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天文學論文 >

數(shù)字化天頂望遠鏡觀測圖像及數(shù)據(jù)處理

發(fā)布時間:2018-04-28 22:25

  本文選題:天體測量 + 垂線變化 ; 參考:《科學通報》2014年12期


【摘要】: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與山東科技大學合作,于2011年底成功研制出了中國第一臺數(shù)字化天頂望遠鏡樣機(DZT-1).與經(jīng)典天體測量望遠鏡相比,DZT-1具有體積小、自動化程度高和測量精度高的優(yōu)點.可用于經(jīng)典的天體測量觀測和大地測量領域的垂線變化及垂線偏差觀測,在天文學及地球科學相關領域具有重要意義.DZT-1的測量原理和方法與經(jīng)典的照相天頂筒有某些類似,但又有較大區(qū)別.本文主要介紹DZT-1觀測恒星位置圖像及數(shù)據(jù)的處理原理、方法和過程,介紹利用觀測資料實時歸算出天文經(jīng)緯度的應用軟件,以及該應用軟件的特點和使用方法.最后介紹了該儀器的試觀測情況及試觀測結果.試觀測結果表明,該儀器的單次觀測精度可達0.2″~0.3″,單組觀測精度為0.07″~0.08″.所編寫的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滿足DZT-1觀測圖像及數(shù)據(jù)處理的要求,為儀器的自動化及高精度測量提供了保證.
[Abstract]:In cooperation with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National Observatory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the first prototype of China's digital zenith telescope, DZT-1, at the end of 2011.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cal astrometric telescope, the DZT-1 has the advantages of small volume, high automation and high measurement accuracy. Can be used for classical astrometry observations and vertical variations and vertical deviation observations in the field of geodesy.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DZT-1 measurement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related fields of astronomy and earth science.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measurement are similar to those of the classical photographic zenith tubes, But there is a big difference.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ing principle, method and process of DZT-1 observation star position image and data,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software of calculating astronomical longitude and latitude in real time by using observation data, and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method of this application software. Finally,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and the results of the instrument are introduced. The experimental observ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ingle observation accuracy of the instrument is 0.2 "0. 3" and the single group observation accuracy is 0. 07 "0. 08". The data processing software is developed to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DZT-1 observation image and data processing, which provides a guarantee for the automation and high precision measurement of the instrument.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
【分類號】:P11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韓延本,,田靜;用于垂線變化研究和測震的北京天文時緯預測網(wǎng)[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6年01期

2 韓延本;王紅旗;尹志強;王博;劉衛(wèi)東;田立麗;王政;;建立華北及西北地區(qū)垂線變化試驗監(jiān)測網(wǎng)的意義和可行性[J];地球物理學進展;2012年04期

3 王博;尹志強;韓延本;;地震前天文時緯觀測異,F(xiàn)象的研究進展[J];科學通報;2012年22期

4 李展;彭青玉;韓國強;;CCD圖像數(shù)字定心算法的比較[J];天文學報;2009年03期

5 胡輝,李正心,李輝,傅廣裕;云南垂線的年際變化——天體測量和重力測定資料的比較研究[J];自然災害學報;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金運;宋來勇;劉新;盧秀山;陽凡林;;數(shù)字天頂攝像儀中CCD星像亞像素定位的改進二維矩方法[J];測繪學報;2011年06期

2 李月鋒;丁行斌;;垂線偏差時變的研究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年06期

3 張赤軍;邊少鋒;高金耀;郝曉光;周旭華;方劍;;精化大地水準面的一種間接方法——異常及其梯度在其中的應用[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9年01期

4 薄立群,常麗萍,華仁葵;陸域強震及火山空天監(jiān)測集成系統(tǒng)可行性研究[J];地質災害與環(huán)境保護;2001年04期

5 李正心;李輝;;唐山地區(qū)鉛垂線變化與地震前后地下物質變化的關系[J];地震學報;2011年06期

6 黃宗福;韓建濤;陳曾平;;天文光電圖像序列目標成像特征提取與分析[J];光電工程;2011年04期

7 王岱;李曉燕;吳欽章;;某光測設備上消像旋的設計[J];光電工程;2012年01期

8 王婷婷;蘇成悅;王嫻;周鎮(zhèn);;基于多幅圖像的有效點擴散函數(shù)的高精度測量[J];廣東工業(yè)大學學報;2010年03期

9 李月鋒,丁行斌,李正心;垂線偏差時變計算公式的討論[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10 王海涌;林浩宇;周文睿;;星光觀測蒙氣差補償技術[J];光學學報;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海涌;趙頡;王永海;;恒星視位置長時段更新算法及精度分析[A];第九屆全國光電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下冊)[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袁海龍;SSS巡天星表系統(tǒng)設計和光纖分配算法優(yōu)化[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李彬華;低緯子午環(huán)控制系統(tǒng)及數(shù)據(jù)預處理系統(tǒng)的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2年

3 王素娟;基于恒星敏感器的風云四號氣象衛(wèi)星姿態(tài)確定方法研究及實現(xiàn)[D];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2009年

4 劉佳成;新天文參考系若干問題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玄玄;高斯擬合定位方法注釋[D];暨南大學;2011年

2 曹西平;像素相位的特性[D];暨南大學;2011年

3 王婷婷;基于多幅圖像的有效點擴散函數(shù)的高精度測量[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楊遠貴;高軌空間碎片的觀測模擬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3年

5 李月鋒;關于垂線偏差時變[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5年

6 鞠青華;1.2米地平式望遠鏡視場旋轉研究與消旋[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云南天文臺);2008年

7 楊爽;實時射電高精度天文導航技術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8年

8 張志淵;ePSF擬合法與Gaussian擬合法的比較[D];暨南大學;2010年

9 范良艷;基于不同取向的CCD圖像準確求解底片常數(shù)模型[D];暨南大學;2010年

10 劉婷婷;消除CCD圖像中宇宙射線的算法的比較[D];暨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小其,許秋龍,王道,李艷萍,崔勇,范博勤;地下流體中強震源兆、場兆和強震遠兆特征及其物理成因[J];地震;2002年03期

2 趙娟;韓延本;;地球重力場時變性的研究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5年04期

3 趙娟;韓延本;;天文因素與地震災害關系研究的進展[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7年04期

4 韓延本,田靜;用于垂線變化研究和測震的北京天文時緯預測網(wǎng)[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6年01期

5 韓延本,李志安;地震活動性的天文學研究──回顧與展望[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6年03期

6 韓延本,趙娟;天文學與自然災害研究[J];地球物理學進展;1998年03期

7 李致森,張國棟,張煥志,劉學軍;天文測時測緯的一種短時間異常與臺站附近強震的對應關系[J];地球物理學報;1978年04期

8 胡輝,李永生,王銳,蔡昕,趙軍;云南天文臺時緯殘差與昆明周圍強震[J];地球物理學報;1988年04期

9 張國棟;強震前地下水活動引起的垂線變化[J];地震學報;1981年02期

10 李輝,付廣裕,李正心;重復重力測量結果計算垂線偏差的時間變化[J];地震學報;2001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王紅旗;韓延本;郭金運;胡輝;劉衛(wèi)東;尹志強;田立麗;王政;王博;;用于測量鉛垂線變化的小型天體測量儀器[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七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行斌,李正心;垂線偏差時間變化的精度估計[J];測繪學院學報;2003年01期

2 徐善;關于高程異常和垂線偏差的計算及精度估計問題[J];測繪學報;1981年03期

3 張基石,曾志元;高山地區(qū)垂線偏差對三角高程的影響[J];測繪通報;1985年02期

4 王愛生;利用GPS和水準測量解算垂線偏差[J];測繪通報;2002年02期

5 姚進生;地方垂線偏差的變化對天文測時的影響[J];科學通報;1986年04期

6 盛樂山;附加垂線偏差和大氣折光參數(shù)的三維網(wǎng)平差問題[J];武漢大學學報(信息科學版);1991年04期

7 侯文廣,王慶玉,蔡一廷;如何減少GPS測量垂線偏差對進洞觀測方向的影響[J];山西水利科技;1999年02期

8 石磐;高精度天文水準的布設[J];測繪工程;2001年02期

9 歐海平,胡曙光,潘正華;應用GPS與精密水準測定垂線偏差[J];城市勘測;2003年03期

10 許時耕;洋區(qū)高程異常及垂線偏差的計算與分析[J];海洋學報(中文版);1984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韓延本;胡輝;王紅旗;尹志強;劉衛(wèi)東;田立麗;王政;;對組建天體測量試驗觀測網(wǎng)開展地震預測研究的看法[A];中國地球物理2010——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二十六屆年會、中國地震學會第十三次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2 劉新學;苗育紅;鄭曉龍;;垂線偏差莫洛金斯基解的計算與擬合[A];國家安全地球物理叢書(六)——空間地球物理環(huán)境與國家安全[C];2010年

3 孫文科;周新;;同震垂線偏差變化的計算方法及其在大地震研究中的應用[A];中國地震學會第14次學術大會專題[C];2012年

4 金文敬;;IAU第248次討論會“巨大的飛躍:從毫角秒到微角秒級的天體測量”小結[A];中國天文學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5 張有廣;張杰;紀永剛;;TOPEX/Poseidon衛(wèi)星測高的垂線偏差修正[A];第十四屆全國遙感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6 王永杰;;高效率衛(wèi)星導航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技術研究[A];第二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電子文集[C];2011年

7 沈凱先;;Phoebe(土衛(wèi)九)的天體測量觀測和定軌研究[A];中國天文學會恒星分會2004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4年

8 周建軍;周建東;譙生有;;秦嶺特長隧道洞內精密導線測量[A];鐵路長大隧道設計施工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9 王虎彪;王勇;陸洋;;聯(lián)合多種測高數(shù)據(jù)確定中國海及全球海域垂線偏差[A];中國地球物理學會第22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10 胡鴻彬;懷念;張曉東;沈聯(lián)芳;;一維、二維核磁共振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A];第七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中國——阿根廷天文合作出成果[N];科技日報;2000年

2 佟軒;國家統(tǒng)計局“鐵腕”規(guī)范統(tǒng)計應用軟件[N];中國信息報;2005年

3 通訊員 吳金森 記者 何金;石獅“尋根網(wǎng)” 將在中秋節(jié)開通[N];福建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朱廣菁 本報特約記者 周 琳;王綬t/“自省平生有三愧”(二)[N];大眾科技報;2006年

5 本報通訊員 吳天鵬;點石成金的傳奇[N];經(jīng)濟日報;2009年

6 本報記者 劉書臻 通訊員 張海燕;山東:抓好“四個保障” 密切部門協(xié)作[N];中國信息報;2010年

7 本報記者 趙洪亮 通訊員 宋玉田;十年練就一雙“慧眼”[N];中國水利報;2011年

8 本報記者 劉湍康;深水慧眼[N];黃河報;2010年

9 張定國;渠縣“三個一”保障人普數(shù)據(jù)無誤[N];中國信息報;2011年

10 本報記者 云霞 通訊員 張雪威;北京:整合對接 “一套表”建設再發(fā)力[N];中國信息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鼎;球狀星團NGC6656的HST WFPC2測光和動力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上海天文臺);2004年

2 王建強;彈道學中的地球重力場若干理論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3 吳賽成;船用高精度激光陀螺姿態(tài)測量系統(tǒng)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2年

4 曹學偉;基于大地測量資料的區(qū)域構造應力場反演及模型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5 閔勇;多尺度復雜生物網(wǎng)絡的建模與分析[D];浙江大學;2010年

6 楊元德;應用衛(wèi)星測高技術確定南極海域重力場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7 馬英杰;基于3GS的核勘查數(shù)據(jù)采集及處理系統(tǒng)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8 劉佳成;新天文參考系若干問題的研究[D];南京大學;2012年

9 秦瀚欽;LAMOST二維數(shù)據(jù)處理方法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10 李姍姍;水下重力輔助慣性導航的理論與方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世昌;垂線偏差和擾動引力逼近的算法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2 杜國成;慣性定位系統(tǒng)中附加重力空間參數(shù)的研究[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4年

3 楊書大;基于垂線偏差的區(qū)域大地水準面精化研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4 許曦;基于天文水準的GPS跨障礙高程傳遞研究[D];中南大學;2002年

5 秦睢睢;InSAR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架構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6 崔代軍;光譜成像中藥檢測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設計及應用[D];暨南大學;2012年

7 王莉娟;多源衛(wèi)星高度計中國近海及其鄰域重力異常反演與精度檢驗[D];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12年

8 鄒磊;無人機飛行管控系統(tǒng)及其數(shù)據(jù)處理軟件設計[D];中南大學;2013年

9 宗文棟;地震數(shù)據(jù)管理平臺的軟件測試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2年

10 臧正曉;表計止度自動化核對軟件的設計和應用[D];電子科技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81716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tianwen/181716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5ca4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