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建設的新途徑-雨水雨能聯(lián)合利用
本文選題:雨水收集 + 海綿城市; 參考:《人民長江》2016年10期
【摘要】:針對城市內澇嚴重、水資源短缺、水環(huán)境惡化等水問題,討論了海綿城市與雨水收集利用的關系,提出城市暴雨管理的一種新觀點——雨水雨能聯(lián)合利用(Co-use of Rain WaterRain Energy,RWRE)。以屋面雨水收集為例,給出了其水雨能聯(lián)合收集利用模式,介紹了實現RWRE的雨能發(fā)電、雨水電化處理、積水助排等幾項關鍵技術,并介紹了世界上第一座采用RWRE模式建成的雨水電站——位于金華市茂盛巖土工程有限公司廠區(qū)內的小型雨水雨能聯(lián)合收集利用系統(tǒng),分析了RWRE的應用前景。分析認為,相對于傳統(tǒng)的雨水收集利用模式,RWRE具有環(huán)境友好、節(jié)能降耗、產投比高、能協(xié)同緩解城市水問題等優(yōu)勢,可以通過雨水管網連接和自然能互補發(fā)電兩項措施分別解決RWRE雨水收集量不足和雨能品質差的問題,從而為海綿城市建設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Abstract]:Aiming at the water problems such as serious waterlogging, shorta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deterioration of water environm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nge city and Rain Water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is discussed, and a new viewpoint of urban rainstorm management, Co-use of Rain Water Rain Energy (RWRE), is put forward. Taking roof Rain Water collection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gives the combined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 of water and rain energy, and introduces several key technologies, such as rain-energy generation, Rain Water electrochemical treatment, water drainage and so on. 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first RWRE model in the world, which is located in the factory area of Maisheng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Co., Ltd., Jinhua City, and introduces a small Rain Water rain energy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system.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RWRE is analyzed.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Rain Water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model,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environmental friendliness, energy saving and consumption reduction, high production / investment ratio, and synergistic relief of urban water problems. The problems of insufficient collection quantity and poor rain energy quality of RWRE Rain Water can be solved by means of connection of rainwater pipe network and complementary power generation of natural energy, which provides a new way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sponge city.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建筑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51579216) 金華市科學技術研究計劃資助項目(2013-3-027,2012-3-003)
【分類號】:TU992;TV213.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司國良;黃翔;;長江下游沿江城市內澇災害的反思與對策[J];江淮水利科技;2009年06期
2 黃澤鈞;;關于城市內澇災害問題與對策的思考[J];水科學與工程技術;2012年01期
3 章一鳴;;城市內澇與排澇[J];東北水利水電;1987年02期
4 方淵;;淺談城市內澇[J];水利科技與經濟;2013年12期
5 王江波;張茜;吳麗萍;茍愛萍;;我國城市內澇問題研究綜述[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3年30期
6 汪文忠;;關于防范城市內澇的建議[J];水利天地;2014年06期
7 ;城市內澇如何防,怎么治[J];共產黨人;2010年16期
8 張鵬;徐尚勇;朱玉寬;王士龍;;城市內澇新解[J];綠色視野;2010年09期
9 陸一奇;;關于城市防澇減災的若干思考——杭州“10.8”澇災過后的反思[J];浙江水利水電?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10 江南;;程曉陶:治理城市內澇需多措并舉[J];中國勘察設計;2012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白翠霞;陳花;;城市內澇問題的研究[A];武漢市第三屆學術年會——兩型社會與水生態(tài)城市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董良軍;提高城市內澇防御能力 確保人民生命財產安全[N];安康日報;2008年
2 本報記者 劉艷飛;“水利未來的發(fā)展在中國”[N];中國水利報;2012年
3 記者 趙騫;李大慶委員:進一步加快城市內澇整治[N];各界導報;2011年
4 廣東建設報記者 孔華 通訊員 盧紹琨;廣州投3.79億治理城市內澇[N];廣東建設報;2012年
5 本報駐京記者 王樂;解決城市內澇要建“第三套體系”[N];文匯報;2012年
6 滕兌憲;我市加強城市內澇防治工作[N];銅川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王章敏;武漢防澇專家支招兒[N];中國氣象報;2010年
8 孫云飛;更新觀念 完善設施 防城市內澇[N];營口日報;2010年
9 記者 陳程;對重點易澇區(qū)域立即著手制定改造計劃[N];哈爾濱日報;2012年
10 記者 賈輝;超前準備主動防范確保全省安全度汛[N];黑龍江日報;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趙晨;城市雨洪特征對低影響開發(fā)措施的響應分析[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5年
2 樸希桐;下墊面變化對城市內澇的影響研究[D];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15年
3 弓亞棟;建設海綿城市的研究與實踐探索[D];長安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210169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uiwenshuili/2101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