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升油田多氫酸酸化技術研究及應用
本文關鍵詞:高升油田多氫酸酸化技術研究及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砂巖基質(zhì)酸化技術是油井解堵和增產(chǎn)的重要技術,鹽酸一氫氟酸體系是砂巖基質(zhì)酸化最常用的酸液體系。但是,氫氟酸和粘土反應過快造成酸液穿透距離短,氫氟酸與粘土礦物反應生產(chǎn)二次沉淀易造成地層傷害,F(xiàn)存的各種緩速酸液在嘗試解決這些問題,但是這些體系不能克服氫氟酸與粘土和石英界面反應速率的巨大反差,并且二次沉淀問題也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本文首先針對多氫酸的特性進行研究,主要包括溶蝕性能、潤濕性能、配伍性能的測定等。多氫酸體系的流動效果評價實驗采用了高升油田實際巖心,結果表明多氫酸酸液體系具有良好的酸化處理效果,最終確定了一套砂巖儲層基質(zhì)酸化的多氫酸酸液配方體系,其配方為:清洗液:2~4%M5-8+2%M5-7+2%EGMBE+92~94%柴油;前置液:8~10%HCl+4.5%添加劑;處理液:3%HCl+6%MH+2~3%HF+4.5%添加劑;后置液:5%HCl+添加劑。之后針對酸化時更多的酸液都消耗于高滲的大孔道,而小孔道和低滲層位得不到有效地解堵,雖然多氫酸具有緩釋特點,能夠實現(xiàn)深部酸化,但卻不能實現(xiàn)均勻布酸,因而酸液量消耗較大的問題,利用成膠劑、轉換劑、分散劑之間的相互作用,使酸液在液態(tài)→膠態(tài)→液態(tài)之間進行多次轉換,在多氫酸酸化過程中可實現(xiàn)層間分隔,層內(nèi)多級推進。這樣有效實現(xiàn)各層間均勻布酸,達到低滲層、中滲層和高滲層都能進酸,從而實現(xiàn)均勻酸化。主要研究內(nèi)容包括相態(tài)轉換劑的篩選、多效維護液促進劑的篩選、酸液體系種類以及濃度優(yōu)選實驗等,最終得到最優(yōu)相態(tài)轉換體系配方:多氫酸溶液+0.60%成膠組分(CH-01)+0.80%固定轉換機(XT-4)+0.10%分散劑(ZY-26)。文章最后將多氫酸酸化技術應用于高升油田的注汽吞吐稠油井、高壓注水井、常規(guī)生產(chǎn)油井以及多油層直井、水平井,取得了良好的經(jīng)濟效益,且對相似油藏的開發(fā)提供了現(xiàn)實指導。
【關鍵詞】:高升油田 相態(tài)轉換 酸化處理 多氫酸
【學位授予單位】:東北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E357.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前言9-14
- 第一章 多氫酸酸化機理概述14-18
- 1.1 多氫酸的提出14
- 1.2 多氫酸酸化原理概述14-16
- 1.3 多氫酸緩速機理研究16
- 1.4 轉向酸變粘機理16-18
- 第二章 砂巖儲層多氫酸酸化模型研究18-23
- 2.1 砂巖酸化模型回顧18
- 2.2 多氫酸酸化模型的建立18-23
- 2.2.1 HF酸濃度分布和礦物濃度分布模型的建立19-21
- 2.2.2 多氫酸濃度分布數(shù)學模型21
- 2.2.3 HF、MH酸濃度分布和礦物濃度分布數(shù)值模型的建立21-22
- 2.2.4 數(shù)值模型的求解22-23
- 第三章 多氫酸特性研究及流動效果評價23-47
- 3.1 多氫酸酸液休系的溶蝕性能23-26
- 3.1.1 巖芯與鹽酸的溶蝕試驗23-24
- 3.1.2 巖芯與土酸的溶蝕試驗24-25
- 3.1.3 巖芯與氟硼酸的溶蝕試驗25
- 3.1.4 巖芯與多氫酸的溶蝕試驗25-26
- 3.2 酸液添加劑單項試驗評價26-32
- 3.3 酸液配方綜合性能評價32-34
- 3.3.1 配方酸液的配伍性評價32-33
- 3.3.2 配方酸液的表面張力測定33-34
- 3.3.3 配方酸液的防膨性能評價34
- 3.3.4 殘酸與聯(lián)合站用原油破乳劑配伍性評價34
- 3.4 酸液性能檢測與評價34-35
- 3.5 稠油油藏酸化清洗液的研究35-36
- 3.6 相態(tài)轉換技術體系室內(nèi)試驗36-47
- 第四章 配套施工方案及現(xiàn)場應用研究47-54
- 4.1 配套施工方案47-51
- 4.1.1 選井條件選井條件47
- 4.1.2 施工工藝流程47-49
- 4.1.3 項目施工安全環(huán)保措施49
- 4.1.4 項目技術施工監(jiān)測系統(tǒng)49-50
- 4.1.5 總體性能指標分析50-51
- 4.2 現(xiàn)場應用實例51-54
- 4.2.1 注汽吞吐稠油井的應用51-52
- 4.2.2 高壓注水井的應用52
- 4.2.3 常規(guī)生產(chǎn)油井的應用52-53
- 4.2.4 多油層直井和水平井的應用53-54
- 結論54-55
- 參考文獻55-58
- 作者簡介、發(fā)表文章及研究成果目錄58-59
- 致謝59-60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立;;大港油田成功應用多氫酸分流深部酸化技術[J];石油鉆采工藝;2008年01期
2 宋建虎,呂長榮,丁社紅,郭敬璽;投球暫堵酸化技術在濮城油田沙二下1-8油藏的應用及效果[J];內(nèi)蒙古石油化工;2003年02期
3 Phil Rae Gino di Lullo ,陳喜靜;基巖酸化技術[J];國外油田工程;2003年12期
4 龔舒哲;液體硝酸酸化技術的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5年14期
5 鐘道康,馬金旭,汪建,叢生偉;尕斯油田自轉向酸化技術[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5年10期
6 趙增迎;楊賢友;周福建;連勝江;;轉向酸化技術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大慶石油地質(zhì)與開發(fā);2006年02期
7 李剛;郭新江;陳海龍;胥云;叢連鑄;;高密度酸加重酸化技術在川西深井異常高壓氣層增產(chǎn)中的應用[J];礦物巖石;2006年04期
8 徐建春;成強;謝玲莉;成健;楊小燕;;暫堵酸化技術在孤島油田的應用[J];油氣田地面工程;2009年04期
9 徐洪波;陳秀芳;;從酸化液腐蝕性檢驗中引發(fā)的幾點思考[J];石油工業(yè)技術監(jiān)督;2012年07期
10 寧廷偉;;勝利油田酸化技術的發(fā)展[J];油田化學;199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楊海軍;李勇;王后芳;王俊美;;氟形態(tài)分析的低溫~(19)F NMR研究[A];第十六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0年
2 張曉輝;仲國生;魏志海;;大老爺府油田酸化技術研究與應用[A];低碳經(jīng)濟與科學發(fā)展——吉林省第六屆科學技術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8條
1 沈嚴;新型酸化液在江蘇油田應用試驗成功[N];中國石化報;2007年
2 通訊員 李新;河南油田研制出新型酸化液[N];中國石油報;2005年
3 記者 師嘯 通訊員 許忠;吐哈油田砂巖酸化技術取得突破[N];中國石油報;2000年
4 通訊員 鄭水平;水平井均勻布酸酸化技術試驗取得成功[N];中國石油報;2009年
5 王全仁;“三低”油田也能獲高產(chǎn)[N];中國礦業(yè)報;2003年
6 李明泰 游晨 張希文;技術服務的市場決勝之道[N];中國石化報;2005年
7 記者 王志田 通訊員 陳艷新;大慶酸化技術在火山巖層試驗成功[N];中國石油報;2007年
8 特約記者 肖貴剛;川渝地區(qū)最大規(guī)模酸化作業(yè)告捷[N];中國石油報;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3條
1 岳江河;高孔高滲非均質(zhì)砂巖油藏酸化技術研究及應用[D];西南石油學院;2002年
2 周萬富;砂巖油田酸化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滲流流體力學研究所);2006年
3 鄭云川;高溫非均質(zhì)砂巖儲層變粘膠束酸分流酸化技術及酸巖反應機理研究[D];西南石油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田野;高升油田多氫酸酸化技術研究及應用[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2 孫永明;伊朗碳酸鹽巖油氣藏水平井酸化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年
3 紀振云;熒光示蹤分析技術在油田酸化液快速評價中的應用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07年
4 薛文濤;陸相砂巖儲層酸化試驗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3年
5 趙磊;牛35塊酸化技術研究與應用[D];西南石油學院;2003年
6 曲冠政;甜菜堿類粘彈性表面活性劑自轉向酸酸化技術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7 傅海榮;海拉爾南屯組儲層酸化技術[D];吉林大學;2009年
8 單永卓;海拉爾強敏性儲層酸化技術[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9 徐洪波;大慶油田水平井酸化技術研究[D];大慶石油大學;2006年
10 蔡志鳳;朝陽溝油田注水井化學自適應暫堵轉向酸化技術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高升油田多氫酸酸化技術研究及應用,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4415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441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