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氣層測井評價
本文選題:致密砂巖儲層 切入點:測井解釋 出處:《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本論文以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儲層為例,在結(jié)合前人的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通過對沉積作用以及成巖作用的分析,利用測井資料、基礎(chǔ)地質(zhì)資料、巖心分析化驗資料以及油田實際生產(chǎn)動態(tài)等資料,從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儲層的地質(zhì)特征出發(fā),針對研究區(qū)致密砂巖儲層的巖性識別、復雜的孔隙結(jié)構(gòu)及其測井響應特征復雜等困難問題進行了研究,取得的成果和認識如下:研究區(qū)主要發(fā)育兩種類型的沉積體系即三角洲沉積體系(盒8段、山1段和山2段)和障壁海岸沉積體系(本溪組)。儲層巖性主要有細砂巖、中砂巖、粗砂巖、含礫粗砂巖、細礫巖、中礫巖和砂質(zhì)礫巖等,其孔隙度主體介于4.0%~12.0%,滲透率在0.01mD~3.0mD之間,屬特低孔、特低滲致密型儲集層。成巖作用類型多樣:主要有機械壓實作用、壓溶作用、膠結(jié)作用和溶蝕作用等,成巖演化復雜。通過采用聲波時差建立各小層孔隙度圖版,得到實測孔隙度與聲波時差回歸分析公式,并利用歸位后的巖心分析孔隙度對孔隙度解釋模型進行檢驗,認為測井處理孔隙度與歸位后的巖心分析孔隙度的平均相對誤差均不超過7%;采用密閉取心和測井解釋兩種方法進行含氣飽和度確定,建立各層位含氣飽和度分析解釋模型。確定研究區(qū)氣層物性下限和電性下限標準,并對下限標準進行驗證,達到下限要求的層位均有氣產(chǎn)出,進一步確認氣層下限標準符合該地區(qū)實際地質(zhì)情況。
[Abstract]:This paper takes the Upper Paleozoic reservoir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previous research resul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sedimentation and diagenesis, using logging data, basic geological data. Based on the core analysis data and the actual production performance of the oilfield,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Paleozoic reservoirs in the southern Ordos Basin, the lithologic identification of the tight sandstone reservoirs in the study area is carried out. The complex pore structure and its logging response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results and understandings are as follows: two types of sedimentary system, delta sedimentary system, are mainly developed in the study area. Shan 1 and Shan 2 member) and barrier coast sedimentary system (Benxi formation).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s mainly fine sandstone, medium sandstone, coarse sandstone, gravel coarse sandstone, fine conglomerate, medium conglomerate and sandy conglomerate, etc., the reservoir lithology is mainly fine sandstone, medium sandstone, coarse sandstone, gravel coarse sandstone, fine conglomerate, medium conglomerate and sandy conglomerate, etc. The porosity of the reservoir is between 4.0 and 12.0, and the permeability is between 0.01mD~3.0mD, which belongs to ultra-low porosity and ultra-low permeability dense reservoir. The diagenesis is of various types: mechanical compaction, pressure solution,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etc. The diagenetic evolution is complicated. By using acoustic time difference to establish the porosity chart of each layer, the regression equation of measured porosity and acoustic time difference is obtained, and the porosity interpretation model is tested by the returned core analysis porosity. It is considered that the average relative error of porosity in log processing and core analysis after well logging is less than 7, and gas saturation is determined by means of closed coring and log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model of gas saturation in each layer is established. The lower limit of physical property and the lower limit of electric property are determined in the study area, and the lower limit standard is verified. It is further confirmed that the lower limit of gas reservoir is in line with the actual geological conditions in the area.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石油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P618.13;P631.8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春萍;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巖儲層測井地質(zhì)評價[J];特種油氣藏;2004年01期
2 李錦華;;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儲層特征[J];石油化工應用;2008年06期
3 王辛;周文;謝潤成;李正健;;大牛地上古生界天然氣地化特征與氣源追蹤[J];天然氣技術(shù)與經(jīng)濟;2011年02期
4 郭福祥;;滇西上古生界分區(qū)和板塊構(gòu)造[J];云南地質(zhì);1985年03期
5 趙林,夏新宇,戴金星;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的運移與聚集[J];地質(zhì)地球化學;2000年03期
6 付金華;段曉文;姜英昆;;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質(zhì)特征及勘探方法[J];中國石油勘探;2001年04期
7 袁志祥;陳洪德;陳英毅;;鄂爾多斯盆地塔巴廟地區(qū)上古生界天然氣富集高產(chǎn)特征[J];成都理工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年06期
8 李仲東;過敏;李良;惠寬洋;永平;;鄂爾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廟地區(qū)上古生界低壓力異常及其與產(chǎn)氣性的關(guān)系[J];礦物巖石;2006年04期
9 鄭松;陶偉;袁玉松;鄒艷榮;王云鵬;趙長毅;胡圣標;;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氣源灶評價[J];天然氣地球科學;2007年03期
10 尤歡增;李仲東;李良;惠寬洋;過敏;王震;;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低壓異常研究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礦物巖石;2007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劍;羅霞;單秀琴;馬成華;張水昌;戴金星;;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A];《國際有機裹體研究及其應用》短訓班第十四屆全國包裹體及地質(zhì)流體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馮少南;許壽永;林甲興;楊德驪;;上古生界的研究[A];中國地質(zhì)科學院文集(1981)[C];1983年
3 羅霞;李劍;單秀琴;馬成華;劉銳蛾;張永昌;戴金星;;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4 楊華;張文正;李劍鋒;昝川莉;;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的地球化學研究[A];第十屆全國有機地球化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5 胡宗全;朱建輝;;渤海灣盆地中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資源潛力[A];第二屆中國石油地質(zhì)年會——中國油氣勘探潛力及可持續(xù)發(fā)展論文集[C];2006年
6 鄭茂華;沈金松;;鄂北上古生界測井資料氣層識別與評價方法[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楊磊;劉池陽;;鄂爾多斯盆地東北部上古生界測井層序地層研究[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8 冉利民;;塔巴廟地區(qū)上古生界測井資料氣層識別與產(chǎn)能預測[A];中國地球物理第二十一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9 鄭和榮;胡宗全;;渤海灣盆地與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成藏條件對比分析[A];第三屆全國沉積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4年
10 苗建宇;李文厚;;鄂爾多斯盆地子洲-清澗地區(qū)上古生界儲層研究[A];第九屆全國古地理學及沉積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06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4條
1 代儉科;埕島上古生界兩層段試獲油氣流[N];中國石化報;2013年
2 張抗;“大北方”上古生界:油氣勘探新層系[N];中國石化報;2011年
3 王孝祥 肖毅 李廣科 趙云波 吳明才;中國石化向青藏高原要油氣[N];中國石化報;2004年
4 袁偉邋秦伯平 彭旭峰;東部大氣田:榆林起狼煙紫氣從東來[N];科技日報;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平;鄂爾多斯盆地橫山—靖邊地區(qū)上古生界儲層特征研究[D];西北大學;2015年
2 王偉力;鄂爾多斯盆地中東部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藏成藏模式及分布規(guī)律[D];長安大學;2015年
3 李仲東;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壓力異常及其與天然氣成藏關(guān)系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06年
4 過敏;鄂爾多斯盆地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特征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0年
5 郭德運;鄂爾多斯盆地東部上古生界沉積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6 袁志祥;論塔巴廟上古生界隱蔽氣藏[D];成都理工大學;2005年
7 劉志武;華北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儲層地質(zhì)與油氣成藏條件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8 姜燁;鄂爾多斯中東部上古生界層序地層與深盆氣儲層研究[D];中國地質(zhì)大學(北京);2003年
9 陳全紅;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沉積體系及油氣富集規(guī)律研究[D];西北大學;2007年
10 王滿;松遼盆地北部上古生界熱演化史恢復[D];吉林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朱立;延安氣田延氣2-延128井區(qū)上古生界致密砂巖氣測井解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2 胡維強;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地球化學特征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3 楊明明;延長東區(qū)上古生界盒8儲層特征及綜合評價[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4 王倩;鄂爾多斯盆地西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氣成藏動力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5 馬玉龍;鄂爾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構(gòu)造演化、巖性與裂縫形成關(guān)系淺析[D];西北大學;2015年
6 王方超;大港油田中南部上古生界沉積相分析及儲層研究[D];長江大學;2015年
7 王新;延長東區(qū)上古生界本溪組天然氣分布規(guī)律研究[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8 張飛;鄂爾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氣層測井評價[D];西安石油大學;2015年
9 謝志鵬;東北地區(qū)上古生界熱力學特征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邢大全;松遼盆地上古生界構(gòu)造特征探究[D];吉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165287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hiyounenyuanlunwen/16528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