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網生物膜對氯衰減和消毒副產物三鹵甲烷生成的影響
【圖文】:
第 1 章 緒論1.1 飲用水的水質安全水是生命之源,是人類生存和發(fā)展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物質資源。讓所有人都能得到滿意(充足、安全、易得)的供水,應盡一切努力飲用水的安全[1]。向公眾供應安全飲用水是 19 世紀的重大技術進步之時也是一項重大技術挑戰(zhàn)[2-4]。在發(fā)展中國家和工業(yè)化國家,越來越污染物由于人類活動而進入飲用水:重金屬,藥物,內分泌干擾物,化合物,阻燃劑等[5, 6]。根據(jù)《2016 年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報》[7],,1940 控地表水監(jiān)測斷面(點位)水質監(jiān)測結果顯示,Ⅰ-Ⅲ類 1316 個,占 67.8%-Ⅴ類 458 個,占 23.6%;劣Ⅴ類 166 個,占 8.6%,地表水污染狀況不容樂觀。
1.2 供水管網水質惡化與微生物污染人們普遍認為,飲用水供應的最終目標應該被視為在用戶的水龍頭處提供高質量的飲用水,而不僅僅是在離開處理廠時。經過處理的飲用水進入分配系統(tǒng)時,仍包含物理負荷(顆粒),微生物負荷(活生物質)和營養(yǎng)負荷(有機和無機營養(yǎng)物質)[15, 16],見圖 1.2。在通過飲用水管網系統(tǒng)將這些處理過的水輸送給消費者的過程中,管壁-水界面處發(fā)生的相互作用——構成一個龐大復雜的“反應器”[17],在其中會發(fā)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生物反應,從而導致飲用水變色,消毒劑衰減,細菌滋生[2, 18, 19]。這就使得原本在自來水廠符合(國際)國家質量標準的出廠水,經過管網運輸后,在用戶水龍頭飲用水水質下降,出現(xiàn)水質不合格的現(xiàn)象[20]。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觀察到眾多相關的水質惡化情況:例如,與水處理廠相比,在用戶的水龍頭處發(fā)現(xiàn)濁度和顆粒數(shù)更高、細胞數(shù)和指示的微生物更多的情況[21, 22]。在極端情況下,還在水龍頭處觀察到水變色(也稱為臟水,紅水)的情況[23, 24]。
【學位授予單位】:華僑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TU991.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宏亮;李璐;張濤;劉偉江;郜志云;;我國飲用水安全保障現(xiàn)狀與對策分析[J];環(huán)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2015年05期
2 李濤;李佳;;成都市生活飲用水中銅綠假單胞菌的污染調查[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4年04期
3 戚韓英;汪文斌;鄭昱;朱亮;徐向陽;;生物膜形成機理及影響因素探究[J];微生物學通報;2013年04期
4 高貴凡;張嵐;;飲用水二次污染問題分析與對策[J];環(huán)境與健康雜志;2013年03期
5 楊帆;楚文海;張永吉;尹大強;;飲用水有機類消毒副產物毒理學研究方法進展[J];生態(tài)毒理學報;2012年01期
6 孫慧芳;石寶友;王東升;;供水管網內壁生物膜的特征及其對水質的影響[J];中國給水排水;2011年21期
7 趙玉麗;李杏放;;飲用水消毒副產物:化學特征與毒性[J];環(huán)境化學;2011年01期
8 鄔卓穎;齊枝花;魏博;古勵;王淑梅;于鑫;;管材、營養(yǎng)元素和溫度對模擬給水管網生物膜形成的影響[J];給水排水;2010年11期
9 王海峰;徐冉;李風亭;;飲用水系統(tǒng)生物膜形成和控制研究[J];給水排水;2010年04期
10 舒青松;;給水管網與二次供水系統(tǒng)的水質研究及運行維護和改造[J];給水排水;2010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偉偉;氯及氯胺消毒中三鹵甲烷生成特性及檢測方法的研究[D];青島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慧娜;給水管網管壁生物膜微生物多樣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61352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sgjslw/2613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