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tǒng)中旁車道車輛并線控制的研究
【圖文】:
數(shù)據(jù)利用模糊支持向量機訓練旁車并線意圖識別器,并利用旁車與主車的行駛關系采用模糊控制進行旁車并線控制,以期使主車在并線車輛尚處于旁車道時即可提前適應其行駛情況,從而使ACC控制更加符合駕駛員的決策過程并提高主車的行駛安全性。1旁車并線控制器的結構ACC由中央?yún)f(xié)調器根據(jù)環(huán)境車輛與主車的運動關系決定主車的控制模式,以使主車進入前車跟隨行駛或定速巡航狀態(tài)。當滿足旁車并線控制條件時,主車啟動旁車并線控制。為保證控制的魯棒性并充分利用已有的ACC控制功能,旁車并線控制器采用分層設計,其結構如圖1所示。圖1旁車并線控制器結構圖1中,主車運動參數(shù)控制器依據(jù)主車與旁車的縱向相對車距dx與縱向相對車速vx求取主車期望達到的加速度ad,主車加速度控制器根據(jù)ad由動力學模型計算主車期望的節(jié)氣門開度αd與期望制動壓力pd,,而節(jié)氣門開度控制器和制動壓力控制器(執(zhí)行機構控制器)分別由αd和pd控制實車的節(jié)氣門開度αa和制動壓力pa,從而使主車的實際加速度aa跟隨ad的變化并調節(jié)車速vh以使主車提前適應即將并入主車道行駛的旁車道車輛。在旁車并線控制中,主車加速度控制器和執(zhí)行機構控制器處理所有涉及具體車輛動力學的求解問題,而主車運動參數(shù)控制器只進行車輛運動的計算,因此有利于主車運動參數(shù)控制器在不同車輛中的應用。此外主車加速度控制器和執(zhí)行機構控制器的結構與ACC已有控制功能中的相應部分相同且可以共用,因此基于分層的旁車并線控制器可使主車的控制過程進一步簡化。由于主車加速度控制器和執(zhí)行機構控制器已在先前的研究中進行了討論[8-9],因此本文中主要研究旁車并線控制條件和主車運動參數(shù)控制器的設計。2旁車道車輛并線意圖
苤械南嚶Σ糠窒嗤噔銥梢怨燦茫囗虼嘶餑詵?層的旁車并線控制器可使主車的控制過程進一步簡化。由于主車加速度控制器和執(zhí)行機構控制器已在先前的研究中進行了討論[8-9],因此本文中主要研究旁車并線控制條件和主車運動參數(shù)控制器的設計。2旁車道車輛并線意圖識別旁車道車輛是否存在并線行為是進行旁車并線控制的首要判定條件,因此本文中采用機器學習算法,基于模糊支持向量機利用由實際道路環(huán)境下采集的旁車并線數(shù)據(jù)訓練并線意圖識別器,以期能夠客觀反映旁車駕駛員的并線行為。并線意圖識別器的工作過程如圖2所示。圖2并線意圖識別器工作過程圖2中,描述旁車行駛的數(shù)據(jù)樣本分為訓練樣本和待識別樣本,分別由基于車載雷達和自車傳感器經(jīng)Kalman濾波預估得到的主車與旁車縱向相對車距dx、側向相對車距dy、縱向相對車速vx、側向相對車速vy、縱向相對加速度ax、側向相對加速度ay和主車車速vh組成。因此在時刻i得到的訓練樣本或待識別樣本xi可記為xi=[dxdyvxvyaxayvh]T(1)待識別樣本為主車在正常ACC控制下得到的描述旁車與主車運動關系的數(shù)據(jù),經(jīng)并線意圖識別器判別和識別結果后處理后可判斷旁車是否存在并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駱元;汽車巡航控制裝置簡介[J];汽車運用;2002年02期
2 蒙留記,黃西林,賈中剛;轎車巡航控制的分析與檢修[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03年05期
3 王地川,李斌花,謝暉,鐘志華;汽車自適應巡航控制跟隨模式的仿真建模[J];計算機仿真;2004年09期
4 別秀梅,葛安林;機械式自動變速器車輛的模糊巡航控制[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04年05期
5 馬洪文,許玉新,高斐,舒華,劉磊;豐田汽車巡航控制過程與故障診斷[J];汽車電器;2004年12期
6 韓劍輝;;一種嵌入式巡航控制設計[J];電機與控制學報;2007年03期
7 楊潔芳;陳開考;周勝利;;基于單片機的汽車巡航控制仿真系統(tǒng)設計[J];科技通報;2012年05期
8 佟舟;;一汽解放CA6101TRD1 2011款新型軍車自動巡航控制[J];汽車電器;2012年08期
9 陳學文;祝東鑫;李萍;朱甲林;;城市工況汽車智能巡航控制與仿真[J];制造業(yè)自動化;2014年06期
10 盧江,劉昭度,時開斌,安巍;自適應巡航控制新方法(英文)[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English Edition);2000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張洪月;丁惜瀛;于華;裴延亮;;汽車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tǒng)的發(fā)展[A];第十三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0分會場-節(jié)能減排戰(zhàn)略與測控技術發(fā)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沈文;西門子威迪歐:IPAS提升汽車整體安全性[N];中國電子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蘇玉剛;汽車AMT的系統(tǒng)設計和智能控制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04年
2 張德兆;基于彎道行駛的車輛自適應巡航控制[D];清華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王地川;汽車自適應巡航控制跟隨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2003年
2 沈亮;汽車巡航控制方法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年
3 馮永安;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的經(jīng)濟性巡航控制方案及車速調節(jié)方法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盧燕;城市工況汽車走—停巡航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朱永強;汽車自適應巡航系統(tǒng)的控制策略開發(fā)及行駛環(huán)境評估[D];吉林大學;2007年
6 劉洪瑋;汽車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tǒng)的研究[D];東華大學;2010年
7 段斌;汽車自動防撞系統(tǒng)的研究[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2年
8 Halid Mahama;[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4年
本文編號:25550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qiche/2555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