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淤地壩沉積泥沙來源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2-02-26 16:34
  確定淤地壩的淤積泥沙來源及其貢獻率,可以確定淤地壩的減水減沙效果,為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成效研究提供有力支撐。本文選取黃土高原區(qū)典型流域,采集淤地壩沉積泥沙和泥沙來源區(qū)樣品,計算了淤地壩壩地泥沙來源的貢獻率及其在壩內的空間變化。結果顯示,隨沉積深度的增加,溝道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從66%增加到96%,相應坡面的貢獻率逐漸減少;越靠近淤地壩,坡面沉積的貢獻率增加,從壩后的1%增加到壩中的25%和近壩的22%。本研究顯示,溝道是該區(qū)泥沙的主要來源區(qū),應加強溝道的防護。 

【文章來源】:南昌工程學院學報. 2020,39(06)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黃土丘陵溝壑區(qū)淤地壩沉積泥沙來源分析


研究區(qū)地理位置圖

樣品,位置,指紋識別,因子


表1 王茂溝2號壩土地利用比例 用地類型 占比/% 壩地 9.96 梯田 28.87 林地 5.66 坡地 26.69 草地 28.82所有的樣品均風干研磨后經2mm和0.063mm實驗篩分篩,小于2mm樣品用于測試樣品的粒徑組成。小于0.063mm樣品用于測試指紋識別因子,包括全氮、全磷、全鉀、全鈣、全鎂、全鐵、全錳、全銅、全鋅、全鎘、全鉻、全鉛、全汞、全砷、全鎳和有機質,共16種指紋識別因子。

地球化學特征,沉積物,泥沙,淤地壩


從圖4中可知,隨著沉積深度的增加,全氮、全猛、全鉻、全鎳、全磷、全鉛、全鐵、全鎘、全鈣的含量呈下降趨勢,其中全鐵、全鎘、全鈣的下降趨勢較其他元素緩,全猛、全鉻、全鎳、全磷在深度60~80cm處含量較40~60cm處高;全銅、全汞、全鎂和有機質的含量均隨著沉積深度的增加呈現(xiàn)出高—低—高的趨勢;與之相反,全砷、全鋅和全鉀的含量隨沉積深度的增加呈現(xiàn)出低—高—低的趨勢。由此看出,指紋識別因子隨沉積深度或泥沙粒徑或有機質的變化,并沒有明顯的規(guī)律性。無法根據(jù)粒徑或有機質對指紋識別因子的含量進行修訂。通過Kruskal-Wallis H Test和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DFA)統(tǒng)計方法的篩選,僅有全氮可以作為指紋識別因子計算泥沙來源的相對貢獻率。結果如圖4~5。從圖中可以看出,隨沉積深度的增加,溝道的貢獻率逐漸增加,從66%增加到96%,相應的坡面的貢獻率逐漸減少。這說明近年來,溝道來沙的比例有下降的趨勢。造成的原因可能為筑壩后,該流域近年產沙呈現(xiàn)下降趨勢[27];該淤地壩接近淤滿,淤積的泥沙部分淤積到相近的溝道中,提高了溝底高度,減緩了溝壁坡度,使溝道侵蝕減少[28]。其他學者通過對黃土高原淤地壩泥沙來源的研究,均發(fā)現(xiàn)溝道對淤地壩泥沙貢獻率最高,平均在60%以上[29-31]。與本研究結果相似。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砒砂巖區(qū)典型淤地壩沉積泥沙特征及來源分析[J]. 蔣凱鑫,于坤霞,李鵬,李占斌,白璐璐,謝夢瑤,劉昱.  水土保持學報. 2020(01)
[2]黃河輸沙量研究的幾個關鍵問題與思考[J]. 穆興民,胡春宏,高鵬,王飛,趙廣舉.  人民黃河. 2017(08)
[3]黃河主要來沙區(qū)林草植被變化及對產流產沙的影響機制[J]. 劉曉燕,楊勝天,李曉宇,周旭,羅婭,黨素珍.  中國科學:技術科學. 2015(10)
[4]水污染源解析技術與應用研究進展[J]. 周慧平,高燕,尹愛經.  環(huán)境保護科學. 2014(06)
[5]利用稀土元素示蹤三峽庫區(qū)小流域模型泥沙來源[J]. 肖海,劉剛,許文年,夏振堯,楊悅舒,操佩.  水土保持學報. 2014(01)
[6]復合指紋識別技術定量示蹤流域泥沙來源[J]. 郭進,文安邦,嚴冬春,史忠林.  農業(yè)工程學報. 2014(02)
[7]泥沙來源“指紋”示蹤技術研究綜述[J]. 唐強,賀秀斌,鮑玉海,龍翼,張信寶.  中國水土保持科學. 2013(03)
[8]近60年來汾河入黃河水沙演變特征及驅動因素[J]. 劉宇峰,孫虎,原志華.  山地學報. 2010(06)
[9]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的復合指紋識別法分析[J]. 楊明義,徐龍江.  水土保持學報. 2010(02)
[10]基于數(shù)字流域模型的多沙粗沙區(qū)侵蝕產沙計算[J]. 劉家宏,王光謙,李鐵鍵,薛海,賀莉.  中國科學(E輯:技術科學). 2007(03)

博士論文
[1]復合指紋識別法研究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D]. 趙恬茵.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碩士論文
[1]黃土高原小流域泥沙來源與粒徑變化研究[D]. 王文娣.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9
[2]基于淤地壩沉積解譯水蝕風蝕交錯帶小流域侵蝕特征演變[D]. 王永吉.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64479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364479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025fe***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