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典型綠洲農田陸面過程特征的模擬研究
本文選題:綠洲 + 農田生態(tài)系統。 參考:《新疆農業(yè)科學》2017年01期
【摘要】:【目的】驗證Co LM陸面模式對新疆典型綠洲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模擬效果,分析綠洲農田生態(tài)系統陸面過程特征。【方法】利用新疆沙灣縣典型綠洲農田站點烏蘭烏蘇試驗站2009~2010年兩年的氣象數據驅動陸面模式,驗證模型精度,分析新疆典型綠洲農田生態(tài)系統能量分配,及其日、季變化特征!窘Y果】烏蘭烏蘇站站點能量通量表現為凈輻射通量潛熱通量感熱通量,能量分配以潛熱通量為主;Co LM陸面模式對站點能量通量的模擬結果較好。【結論】模型對各個能量分量的日變化、季節(jié)變化特征模擬均較好,但是對感熱通量在農田生長季的模擬不理想,模擬值較高。
[Abstract]:[objective] to verify the simulation effect of Co LM land surface model on typical oasis farmland ecosystem in Xinjia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and surface process in oasis farmland ecosystem were analyzed. [methods] the land surface model was driven by meteorological data from 2009 to 2010 at Wu Lan Wusu Experimental Station, a typical oasis farmland station in Shawan County, Xinjiang, to verify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diurn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armland ecosystem in typical oasis of Xinjiang were analyzed. [results] the energy flux of Wu Lan Wusu station was shown as net radiation flux, latent heat flux and sensible heat flux. The energy distribution is dominated by latent heat flux. The simulation results of site energy flux by the Co LM land surface model are better. [conclusion] the diurnal variation and season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ach energy component are well simulated by the model. But the simulation of sensible heat flux in farmland growing season is not ideal and the simulation value is high.
【作者單位】: 新疆農業(yè)大學草業(yè)與環(huán)境科學學院/草地生態(tài)自治區(qū)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561021)“陸面模式中根系吸水過程的發(fā)展及其對中亞干旱區(qū)荒漠生態(tài)系統碳過程的影響”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第60批面上資助(2016M602952XB)“新疆干旱荒漠-綠洲生態(tài)系統陸面過程特征分析研究” 新疆農業(yè)大學博士后流動站資助~~
【分類號】:S18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姚俊強;楊青;毛煒嶧;許興斌;劉志輝;;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對中亞地區(qū)水文環(huán)境的影響評估[J];冰川凍土;2016年01期
2 王進;白潔;陳曦;羅格平;王紹明;;新疆綠洲覆膜滴灌棉田碳通量特征研究[J];農業(yè)機械學報;2015年02期
3 閆人華;熊黑鋼;陳肖飛;;天山北麓綠洲-荒漠過渡帶芨芨草地地表能量通量研究[J];生態(tài)學報;2015年05期
4 黃榮輝;周德剛;陳文;周連童;韋志剛;張強;高曉清;衛(wèi)國安;候旭宏;;關于中國西北干旱區(qū)陸—氣相互作用及其對氣候影響研究的最近進展[J];大氣科學;2013年02期
5 房云龍;孫菽芬;李倩;陳文;;干旱區(qū)陸面過程模型參數優(yōu)化和地氣相互作用特征的模擬研究[J];大氣科學;2010年02期
6 劉金婷;馬柱國;羅德海;;三個陸面模式對新疆地區(qū)陸面過程模擬的對比研究[J];高原氣象;2009年06期
7 孟祥新;符淙斌;;不同陸面過程模式對半干旱區(qū)通榆站模擬性能的檢驗與對比[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09年04期
8 羅斯瓊;呂世華;張宇;胡澤勇;馬耀明;李鎖鎖;尚倫宇;;CoLM模式對青藏高原中部BJ站陸面過程的數值模擬[J];高原氣象;2008年02期
9 周文艷;羅勇;郭品文;;10層陸面過程模式及其Offline獨立試驗[J];南京氣象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孫洪波,王讓會,張慧芝,黃俊芳,趙振勇;新疆山地-綠洲-荒漠系統及其氣候特征[J];干旱區(qū)地理;2005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勁松;近100年來中東亞干旱區(qū)對全球變暖的區(qū)域氣候響應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強;王蓉;岳平;趙映東;;復雜條件陸-氣相互作用研究領域有關科學問題探討[J];氣象學報;2017年01期
2 井長青;安沙舟;;新疆典型綠洲農田陸面過程特征的模擬研究[J];新疆農業(yè)科學;2017年01期
3 王鶴松;賈根鎖;張勁松;李巖泉;;基于特征空間的蒸散反演方法在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比較與應用[J];林業(yè)科學;2016年12期
4 霍文;金莉莉;王囝囝;慕文玲;楊帆;楊興華;劉永強;艾力·買買提明;劉新春;何清;;沙漠陸面過程與沙漠小氣候研究進展[J];沙漠與綠洲氣象;2016年05期
5 常燕;呂世華;羅斯瓊;吳晶;李瑞青;李鎖鎖;;CMIP5耦合模式對青藏高原凍土變化的模擬和預估[J];高原氣象;2016年05期
6 王榮軍;劉時銀;王睿;宋苗;;天山北坡降雨補給型河流徑流變化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冰川凍土;2016年05期
7 隋悅;鹿琳琳;張熙;李慶亭;楊鋒杰;;2000—2013年新疆植被覆蓋變化多尺度遙感分析[J];氣象與環(huán)境科學;2016年03期
8 李火青;吳新萍;買買提艾力·買買提依明;霍文;楊興華;何清;劉永強;;塔克拉瑪干沙漠地表淺層土壤熱擴散率、溫度和熱通量計算方法的比較研究[J];土壤通報;2016年04期
9 楊揚;楊啟東;孫旭映;王麗娟;;三個陸面過程模式在西北半干旱區(qū)的模擬性能對比[J];氣候與環(huán)境研究;2016年04期
10 蔡旭;張鳳華;楊海昌;;新疆高產棉田生態(tài)系統NEE變化及其影響因素[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6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任余龍;百年來亞洲中緯度干旱區(qū)氣溫變化對全球兩次變暖不同響應的數值模擬研究[D];蘭州大學;2015年
2 黃偉;中緯度亞洲年代際—年際尺度氣候變化的“西風模態(tài)”及其驅動機制研究[D];蘭州大學;2014年
3 陳磊;植被變化和地形對干旱半干旱區(qū)天氣氣候的影響[D];蘭州大學;2012年
4 吳永萍;氣候變化對塔里木河流域大氣水循環(huán)的影響及其機理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5 楊美臨;博斯騰湖多代用指標(側重硅藻)記錄的全新世氣候變化模式[D];蘭州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亞寧;李稚;范煜婷;王懷軍;方功煥;;西北干旱區(qū)氣候變化對水文水資源影響研究進展[J];地理學報;2014年09期
2 姚俊強;劉志輝;張文娜;胡文峰;;土庫曼斯坦水資源現狀及利用問題[J];中國沙漠;2014年03期
3 姚俊強;劉志輝;楊青;劉洋;李誠志;胡文峰;;近130年來中亞干旱區(qū)典型流域氣溫變化及其影響因子[J];地理學報;2014年03期
4 王淵剛;羅格平;趙樹斌;韓其飛;李超凡;范彬彬;陳耀亮;;新疆耕地變化對區(qū)域碳平衡的影響[J];地理學報;2014年01期
5 黃秋霞;趙勇;何清;;基于CRU資料的中亞地區(qū)氣候特征[J];干旱區(qū)研究;2013年03期
6 陳曦;姜逢清;王亞俊;李耀明;胡汝驥;;亞洲中部干旱區(qū)生態(tài)地理格局研究[J];干旱區(qū)研究;2013年03期
7 梁捷寧;張鐳;張武;史晉森;;黃土高原半干旱區(qū)地表能量不閉合及其對二氧化碳通量的影響[J];物理學報;2013年09期
8 吳昊e,
本文編號:18218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nykj/1821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