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VMM的USB3.0物理層數(shù)字部分的驗證
發(fā)布時間:2017-08-25 07:50
本文關鍵詞:基于VMM的USB3.0物理層數(shù)字部分的驗證
更多相關文章: USB3.0的物理層 VMM驗證 場景型激勵
【摘要】:隨著科技的進步,電子類產品種類日新月異,功能不斷強大。隨之而來,這些產品內部的芯片也越來越復雜。不僅設計不斷面臨著挑戰(zhàn),驗證同樣壓力倍增。并且,面對日趨復雜的設計,驗證正在成為芯片設計開發(fā)中工作量最大的部分。因此,IC公司逐漸將目光由傳統(tǒng)的基于verilog的驗證方法轉移到更具有重用性,擴展性,,高覆蓋率的基于SystemVerilog的驗證方法上。VMM就是其中最前沿的高級驗證方法之一。 多媒體時代的來臨帶來了高帶寬的數(shù)據(jù)傳輸需求。因此,USB不斷地進行升級。USB3.0帶寬已提升為5Gbps,是USB1.1最高傳輸位速率的400多倍。越來越多的電子設備開始攜帶USB3.0接口。 本文基于synopsys開發(fā)的VMM驗證方法,對USB3.0中的物理層數(shù)字部分進行驗證,搭建了一個結構清晰、可重用、自對比的驗證平臺。同時,本文分析了物理層數(shù)字部分的功能點,對數(shù)據(jù)鏈路上可能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了功能性的覆蓋率檢測,并編寫相關的場景型激勵模型,完成了對物理層數(shù)字部分相關功能的仿真驗證。功能覆蓋率達到100%,條件覆蓋率達到96.89%,行覆蓋率達到98.24%,跳轉覆蓋率達到97.29%。 本文描述了功能覆蓋率、自對比功能、層次化驗證的使用。闡述功能覆蓋率導向、自對比功能和層次化驗證在搭建驗證平臺中的優(yōu)勢。并且,對USB3.0中的物理層數(shù)字部分進行功能性的描述。
【關鍵詞】:USB3.0的物理層 VMM驗證 場景型激勵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TP334.7
【目錄】: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第一章 緒論7-11
- 1.1 課題的背景及研究意義7-8
- 1.1.1 USB 的發(fā)展7
- 1.1.2 驗證方法的更新7-8
- 1.2 課題來源及目的8
- 1.3 本文的研究內容與章節(jié)安排8-11
- 第二章 VMM 驗證方法學11-15
- 2.1 SystemVerilog 概述11-12
- 2.2 VMM 驗證架構概述12-14
- 2.3 本章小結14-15
- 第三章 物理層功能架構15-39
- 3.1 USB3.0 簡介15-17
- 3.1.1 USB3.0 物理架構15-16
- 3.1.2 USB3.0 傳輸線16-17
- 3.2 物理層架構17-21
- 3.2.1 物理層功能概述17-18
- 3.2.2 數(shù)據(jù)路徑18-19
- 3.2.3 物理層接口信號描述19-21
- 3.3 物理層功能詳解21-34
- 3.3.1 時鐘21-22
- 3.3.2 復位22
- 3.3.3 功耗管理22-23
- 3.3.4 接收器檢測23-24
- 3.3.5 低頻周期性信號 (LFPS)24-25
- 3.3.6 TXONESZEROS25
- 3.3.7 時鐘容限補償25-27
- 3.3.8 錯誤檢測27-30
- 3.3.9 回環(huán)模式30-33
- 3.3.10 極性反轉33-34
- 3.3.11 控制信號總結34
- 3.4 數(shù)字部分劃分34-37
- 3.4.1 數(shù)字部分功能35-36
- 3.4.2 數(shù)字部分框圖36-37
- 3.4.3 數(shù)字部分接口信號37
- 3.5 本章小結37-39
- 第四章 模塊級驗證環(huán)境39-77
- 4.1 功能點提取39-44
- 4.2 驗證架構44-46
- 4.3 驗證平臺模塊解析46-72
- 4.3.1 驗證平臺結構47
- 4.3.2 驗證平臺構件47-72
- 4.4 驗證方法72-76
- 4.4.1 驗證路徑72-74
- 4.4.2 驗證舉例74-76
- 4.5 本章小結76-77
- 第五章 驗證結果77-91
- 5.1 功能驗證結果77-87
- 5.2 覆蓋率統(tǒng)計87-89
- 5.2.1 功能覆蓋率87-88
- 5.2.2 代碼覆蓋率88-89
- 5.3 本章小結89-91
- 第六章 總結及展望91-93
- 6.1 總結91
- 6.2 不足91-92
- 6.3 展望92-93
- 致謝93-95
- 參考文獻95-97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范楨;歐陽典勇;;時鐘電路輻射騷擾與擴頻技術[J];安全與電磁兼容;2007年01期
2 李宥謀;;8B/10B編碼器的設計及實現(xiàn)[J];電訊技術;2005年06期
3 黃輝;;USB3.0技術發(fā)展和展望[J];大眾硬件;2008年10期
4 胡為東;;USB 3.0物理層測試中的一致性模式和環(huán)回模式介紹[J];國外電子測量技術;2011年08期
5 王宗超;倪凱;王偉能;王鴻鈞;趙詣;;新一代高速串行接口USB3.0介紹[J];記錄媒體技術;2010年02期
6 李玉偉;潘明海;;8B/10B編碼對高速傳輸?shù)挠绊懛治鯷J];信息安全與通信保密;2011年03期
7 林錦棠;;8B10B編解碼器在PCI Express總線中的實現(xiàn)[J];微計算機信息;2008年33期
8 徐進;馬琪;;USB 3.0中8b/10b編解碼器的設計[J];現(xiàn)代電子技術;2011年18期
9 鐘文楓;;下一代芯片設計與驗證語言:SystemVerilog(驗證篇)[J];電子設計應用;2008年12期
10 張昌駿;;USB3.0的物理層接收端測試方案[J];電子測試;2009年10期
本文編號:73587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73587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