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線激光鼠標測試系統(tǒng)的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6
【分類號】:TP334.2
【圖文】:
這 38 年來,鼠標無論在性能還e”換代發(fā)展反映了計算機技術的普及和一個結論:原創(chuàng)+科技進步=產(chǎn)品的生命。獎”的道格拉斯 恩格爾巴特(Douglas IEEE 會議上展示了世界上第一個鼠標。下面有兩個互相垂直的輪子,每個輪子移,在盒子的上面則有一個按鈕開關提鼠標結構大不相同,甚至還需要外置電源了一個科技領域的幾次革命,帶給計算機
圖 1-2 1984 年羅技研制的第一款紅外線無線鼠標1984 年羅技的第一款無線鼠標研制成功(參見圖 1-2),那時候還依靠紅外線作為信號的載體。雖然說這款產(chǎn)品由于性能方面的諸多問題而告失敗,但是羅技在無線方面的創(chuàng)新也給后來的產(chǎn)品帶來了發(fā)展的潛能。1996 年由微軟發(fā)明的鼠標滾輪是鼠標發(fā)展史上十分重大的發(fā)明,今天滾輪已經(jīng)成為鼠標的標配之一。圖 1-3 是典型的機械滾輪鼠標,F(xiàn)在流行的滾輪設計一般包括兩種,一是機械式滾輪,也就是用滾輪來帶動一個機械電位器以獲得信息,微軟的很多鼠標都是采用這種結構。它的優(yōu)點就是滾動比較精準,但是機械結構存在磨損問題。另一種滾輪就是光電式滾輪,羅技等大多數(shù)廠商都是采用這種設計。它的滾輪內(nèi)部就是一個柵輪。在柵輪的兩側分別有一個發(fā)光二級管和光敏二級管,工作原理上和光機鼠標獲得滾動信息的方式是一樣的。這種滾輪的壽命比較長而且手感很干脆,但是在滾動信息的精確性上卻不如上面的機械式滾輪。
1-2 1984 年羅技研制的第一款紅外線無線鼠的第一款無線鼠標研制成功(參見圖 1-2),那體。雖然說這款產(chǎn)品由于性能方面的諸多問題而創(chuàng)新也給后來的產(chǎn)品帶來了發(fā)展的潛能。軟發(fā)明的鼠標滾輪是鼠標發(fā)展史上十分重大的標配之一。圖 1-3 是典型的機械滾輪鼠標。滾輪設計一般包括兩種,一是機械式滾輪,也就以獲得信息,微軟的很多鼠標都是采用這種結構但是機械結構存在磨損問題。就是光電式滾輪,羅技等大多數(shù)廠商都是采用這柵輪。在柵輪的兩側分別有一個發(fā)光二級管和光標獲得滾動信息的方式是一樣的。這種滾輪的壽在滾動信息的精確性上卻不如上面的機械式滾輪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閻伯謙;;微計算機在儀器儀表中的應用[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1985年03期
2 Patrick P.Gelsinger ,■曉云;Intel 80386微處理器的內(nèi)部自測試[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1987年06期
3 古仙;電腦拾零[J];計算機應用研究;1988年02期
4 吳耕;;第十講 系統(tǒng)控制電路(三)[J];電子技術;1991年10期
5 鄒朝忠,徐健;點陣式液晶顯示控制器SED-1330的應用[J];電子技術應用;1992年12期
6 鄭良明;;中小規(guī)模集成電路實現(xiàn)的FIFO電路[J];電子技術;1992年02期
7 范曉東,吳靖;NSC810及其在各種微處理機中的應用[J];電子技術應用;1993年10期
8 ;IBM直接向Intel宣戰(zhàn)[J];電子產(chǎn)品世界;1993年10期
9 ;臺灣推出節(jié)電型CPU[J];微計算機信息;1993年04期
10 平凡;;索尼KV—1882CH型彩電遙控原理與檢修[J];實用無線電;199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保社;;人為給CT埋下禍根[A];中華醫(yī)學會醫(yī)學工程學分會第一次醫(yī)學影像設備應用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2 鞏恩環(huán);趙海發(fā);;傳感器、微處理器、電子技術應用與汽車的升級換代[A];第三屆河南省汽車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暨2006年省汽學會理事會議資料[C];2006年
3 佟國香;周亦敏;溫田學;吉田修;浦野啟;鈴木英次;;基于μpd78F9222的無刷電機控制系統(tǒng)的實現(xiàn)[A];第七屆青年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5年
4 田倩;;SPEEDTRONIC~(TM) Mark-Ⅵ燃機控制系統(tǒng)簡介[A];第七屆工業(yè)儀表與自動化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5 張開生;郭國法;;料倉物位儀的研制與開發(fā)[A];2008中國儀器儀表與測控技術進展大會論文集(Ⅰ)[C];2008年
6 楊宗正;;簡易診斷技術用于設備中CPU及內(nèi)存儲器等電路的調(diào)試和維修[A];第十屆全國設備監(jiān)測與診斷技術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0年
7 凌宏江;魏必明;支合一;薛江;;智能儀器及其在型砂性能檢測中的應用[A];2004中國鑄造活動周論文集[C];2004年
8 吳琦;魏建中;;微處理器(CPU)的穩(wěn)態(tài)電離輻射(總劑量)試驗[A];第十一屆全國可靠性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5年
9 張琪;李勝勇;管強;;基于微處理器件電路板的TPS開發(fā)研究[A];艦船電子裝備維修理論與應用——中國造船工程學會電子修理學組第四屆年會暨信息裝備保障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10 馬敬東;;電除塵器頂部電磁振打技術應用實踐[A];第十屆全國電除塵、第二屆脫硫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趙艷秋;誰將在新一輪微處理器核競爭中勝出?[N];中國電子報;2005年
2 寧雷;POWER6 IBM帝國的反擊[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3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 宮曙光邋博士;MPF2007:微處理器技術展望[N];中國計算機報;2007年
4 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 董立平 胡蘇太;創(chuàng)新型多核處理器的發(fā)展[N];計算機世界;2006年
5 阿戈;多核技術已成潮流[N];中國計算機報;2007年
6 ;全球速度最快的商用微處理器面市[N];人民郵電;2007年
7 王偉光;寂寞英雄全美達[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殷鳴方;透視“中國芯”的新動向[N];計算機世界;2001年
9 江南計算技術研究所 王飆 陳皖蘇;多核處理器的九大關鍵技術[N];計算機世界;2006年
10 凡妮;Sun酷線程處理器UltraSPARC T2問市[N];電腦商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趙天磊;微處理器Cache訪問行為分析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1年
2 孫秀莉;基于動作細化的異步電路自動綜合[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成都計算機應用研究所);2005年
3 唐遇星;面向動態(tài)二進制翻譯的動態(tài)優(yōu)化和微處理器體系結構支撐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5年
4 馬可;微處理器性能分析模型的建立和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5 王蕾;異步嵌入式微處理器設計與分析關鍵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6 劉穎;核磁共振系統(tǒng)的數(shù)字化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7 陳黎明;嵌入式微處理器中動態(tài)可配置Cache結構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8 郭御風;面向多核微處理器芯片的高效能I/O體系結構及其實現(xiàn)技術[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張承義;超深亞微米微處理器漏流功耗的體系結構級優(yōu)化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6年
10 周宏偉;微處理器中Cache漏流功耗的體系結構級優(yōu)化技術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吳恩紅;無線激光鼠標測試系統(tǒng)的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2 周鵬宇;關于如何劃分微處理器檔次的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3 沈榮蓉;微處理器芯片平臺測試系統(tǒng)的研究及優(yōu)化[D];復旦大學;2010年
4 梁露瀟;基于蒙特卡羅的微處理器指令測試平臺設計與實現(xiàn)[D];北京郵電大學;2011年
5 牛小鵬;DRRAD系統(tǒng)研究與實現(xiàn)[D];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9年
6 李常;嵌入式MIPS微處理器設計[D];清華大學;2010年
7 胡婷婷;抗內(nèi)部存儲單元失效的32位微處理器的研究與實現(xiàn)[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8 蘇博;低功耗數(shù)據(jù)觸發(fā)微處理器功能單元的設計與實現(xiàn)[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9 宋政達;雙路音頻信號系統(tǒng)人機接口及雙核通信的設計及實現(xiàn)[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10 劉洋;基于LEON3的SoC構建及驗證[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7924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792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