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Rocket處理器的標簽緩存設計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電子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P332
【圖文】:
器和操作產(chǎn)生單元,然后將兩者的響應整合并返回給 L2 緩存。圖 5.3 是分流單元對來自 L2 的讀請求的處理過程。圖5.3中io_inner_acquire_valid為高電平表示分流單元接收到了來自L2的請求,由于該請求沒有攜帶數(shù)據(jù),所以是讀請求。分流單元接收到讀請求的同時,圖 5.3 中tc_req_valid 為高,即相關標簽讀請求被發(fā)向了操作產(chǎn)生單元。接著在圖 4.2 的OuterACQ 狀態(tài),分流單元向內(nèi)存發(fā)出了數(shù)據(jù)讀請求,即圖 5.3 中 io_outer_acquire_valid為高時。然后可以看到 io_outer_grant_valid 連續(xù)八次被拉高,表明內(nèi)存將數(shù)據(jù)響應給分流單元。之后分流單元的狀態(tài)機進入 InnerGNT 狀態(tài),即圖 5.3 中 SplitTracker 組的state 值為 4。在 OpGenerateTracker 組的 state 值再次為 0 時,操作產(chǎn)生單元將標簽值返回給了分流單元(由于內(nèi)存是虛擬的
讀請求的地址和內(nèi)存響應數(shù)據(jù)
第五章 標簽緩存的驗證與分析到在io_inner_grant_valid為高的第二拍,數(shù)據(jù)和標簽分別是64'h0000_0000_0000_0001和 2'h1,而其他都是 0。所以數(shù)據(jù)的傳輸是對的。我們已經(jīng)知道標簽響應的值是16'h0004。其第三位第四位確實是 2'h1,所以標簽值的傳輸也是對的。圖 5.3 中 io_inner_acquire_bits_addr_block 是 L2 發(fā)出的讀請求的內(nèi)存塊地址,在其低位補 6 個 0 即得到該塊的起始物理地址。仿真的內(nèi)存基地址是 32'h4000_0000,內(nèi)存大小是 2GB,通過式 3-3 的計算可以得到,原標簽表的起始地址是 32'hbcb_8d0a,和圖 5.3 中 tc_tt_addr 一至。所以標簽緩存對標簽地址的計算是正確的。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SHI Xiao;;The LM-3B/Yuanzheng 1 Rocket Launch Trajectory[J];Aerospace China;2018年04期
2 ZHENG Enhong;;ALM-3B Launches Tianlian 2-01 Satellite[J];Aerospace China;2019年01期
3 CALT;;A LM-2C Rocket with Grid Fins Stands at the Xichang Satellite Launch Center[J];Aerospace China;2019年03期
4 WU Jiadong;;A LM-2D Rocket Takes off with Yunhai 1-02 Satellite[J];Aerospace China;2019年03期
5 SU Dong;;China Launches New-Tech Experimental Twin Satellites Atop A LM-2C[J];Aerospace China;2018年02期
6 ;《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16年總目次[J];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2016年06期
7 DENG Yue;LARSEN Miguel F;RIDLEY Aaron J;ZHAN TianYu;;Comparisons of JOULE 1 rocket thermospheric wind observations in high latitudes with GITM simulations[J];Science China(Technological Sciences);2017年03期
8 REN Yueming;;The Remote Sensing Satellite 30 Launched at Jiuquan Satellite Launch Center[J];Aerospace China;2016年02期
9 WEI Jinghua;;China Launche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Test Satellite 1[J];Aerospace China;2015年03期
10 ;Sci-Tech[J];China Today;201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Su Rui;Xu Aihua;Zhao Shuqiang;Zhang Wei ;Zhang Tongyu;;Research on Receiver Autonomous Integrity Monitoring Technology for Rocket Onboard GNSS Receiver[A];第四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S5 衛(wèi)星導航增強與完好性監(jiān)測[C];2013年
2 Rao Aishui;Li Yonggang;Hu Jian;Bao Junlei;Wang Zhenping;;Dynamic Calculation Method of Satellite Elevation Mask with Rocket Onboard GPS Real-time Positioning[A];第五屆中國衛(wèi)星導航學術年會論文集-S7 北斗/GNSS用戶終端技術[C];2014年
3 CUI Shuhua;LIU Jun;SHEN Si;HU Shaolin;;Influence of Determination of Reference Position of Image on Rocket Take-off Drift[A];第二屆全國大氣光學及自適應光學技術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15年
4 ;QFT Controller Design for DDEH Servo Rocket Rudder[A];2009中國控制與決策會議論文集(2)[C];2009年
5 ;Neural Networks Based Real-Time Fault Detection for A Liquid Rocket Propulsion System[A];第二十三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下冊)[C];2004年
6 Cong Wang;Zhengyu Song;;Convex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 for Rocket Vertical Landing[A];第37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F)[C];2018年
7 Eivind V Thrane;;The Science of And■ya Rocket Range and ALOMAR[A];第十屆全國日地空間物理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8 Fengquan ZHONG;Yongjiang ZHANG;Xingyu ZHANG;;Numerical Study of Turbulent Flow and Heat Transfer of Supercritical Kerosene in Square Channels with Different Curvatures[A];2016海峽兩岸流體力學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16年
9 Shen Dezhang;Zhang He;Li Haojie;;A Delay Arming Technical Scheme for Underwater Rocket Fuze Based on External Conformal Turbine[A];2012年計算機應用與系統(tǒng)建模國際會議論文集[C];2012年
10 Goh Beansan;;Optimal Rocket Trajectories:Singular Control[A];第二十七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張泓;大火箭項目建設進展順 New Generation Rocket Base Under Smooth Construction[N];北方經(jīng)濟時報;2009年
2 ;Rocket 100 RAID卡的安裝[N];電腦報;2002年
3 彭芳;電信整合出實力[N];中國計算機報;2004年
4 商報實習記者 王偉編譯;中小出版商的App之路[N];中國圖書商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李旭陽;安全市場不能做“萬金油”[N];計算機世界;2012年
6 記者 王小龍;新西蘭電動火箭發(fā)射場選址確定[N];科技日報;2015年
7 電腦報評測實驗室;享受ATA133的快感[N];電腦報;2002年
8 《網(wǎng)絡世界》記者 林洪技;東軟NetEye發(fā)布9款新品[N];網(wǎng)絡世界;2012年
9 顧?quán)l(xiāng);互聯(lián)網(wǎng)創(chuàng)新:柏林拿什么叫板硅谷?[N];中國文化報;2015年
10 本報記者 閔杰;云計算之Docker:顛覆者還是曇花一現(xiàn)?[N];中國電子報;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Ryosuke Kawashima;[D];上海交通大學;2016年
2 付霄飛;基于Rocket處理器的標簽緩存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9年
3 尚自乾;基于FPGA的高速串行傳輸技術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7年
4 劉永峰;基于FPGA的ADSL協(xié)議處理芯片設計與實現(xiàn)[D];西北工業(yè)大學;2005年
5 吳俊霖;基于FPGA的HD-SDI信號傳輸與處理[D];西南交通大學;2014年
6 于洋;基于FPGA的高速傳輸接口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華中科技大學;2007年
7 丁衛(wèi)螢;多核處理器初始化及高速IO接口設計[D];南京大學;2012年
8 康瓊;基于FPGA的高速串行接口模塊仿真設計[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年
9 張驪川;B3G系統(tǒng)關鍵技術的FPGA設計與實現(xiàn)[D];電子科技大學;2006年
10 李鋒;基于光纖反射內(nèi)存網(wǎng)的實時數(shù)據(jù)傳輸研究[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光電技術研究所);2014年
本文編號:278152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781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