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流脈沖電子束材料改性表層溫度場數(shù)值模擬
[Abstract]:In this paper, the thermal effect of high 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 on steel, aluminum and magnesium is discussed. Firstly,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 energy deposition, the transient heat transfer equation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emperature field of high current pulsed electron beam surface modification reasonably, and the temperature field model of material surface is established. The alternating direction implicit difference method is used to solve the temperature field and a C language program is developed to simulate the temperature field. In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the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of steel, magnesium and aluminum in the surface layer of steel, magnesium and aluminum at the accelerating voltage of 23.4kv and 30kV were simulated, and the characteristic data of melting depth, heating cooling rate and solidification rate were obtained by data process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lting depth of the three materials increases significantly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accelerating voltage of the intense pulsed electron beam, but the cooling rate of the surface layer decreases and the solidification rate decreases in turn. The heating and cooling rates of the modified surface layer are up to 109K / s, corresponding to the solidification rate of 4m / s for 23.4 kV steel, 9.41 m / s for aluminum and 6.6 m / s for magnesium. The simula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of the surface layer modified by pulsed electron beam materials can be used as a reference for process analysis, and reasonable selection of melting depth and solidification and cooling rate is given.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G178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萬柄男;張罡;莫春立;;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鋼靶熱力學效應數(shù)值模擬[J];沈陽理工大學學報;2008年05期
2 朱小鵬;董志宏;劉臣;韓曉光;雷明凱;;強流脈沖離子束表面再制造技術原理與應用[J];中國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3 秦穎,吳愛民,鄒建新,劉悅,王曉鋼,董闖;強流脈沖電子束轟擊產(chǎn)生表面熔坑的數(shù)值模擬研究[J];金屬熱處理學報;2003年01期
4 鄒建新,吳愛民,秦穎,郝勝智,宋麗麗,王曉鋼,董闖;強流脈沖電子束轟擊作用下的擴散模型及其數(shù)值計算[J];核技術;2004年09期
5 劉振民,郝勝智,史維東,陳立,董闖;鈦離子注入9Cr18鋼的強流脈沖電子束后處理[J];核技術;2000年07期
6 雷明凱;劉臣;董志宏;韓曉光;;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渦輪葉片表面的清洗加工[J];中國機械工程;2007年05期
7 鄒建新,秦穎,吳愛民,郝勝智,王曉鋼,董闖;強流脈沖電子束純鋁表面改性過程的熱力學模擬[J];核技術;2004年07期
8 曾令榮;牛建平;神克常;李立新;毛慧英;;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金屬材料表面的研究現(xiàn)狀及進展[J];熱加工工藝;2013年10期
9 陳卓君;李柏姝;章穎瑩;張祖立;;強流離子束對金屬表面強化的研究進展[J];機械設計與制造;2008年12期
10 閆忠琳;陳銳;金磊;;強流脈沖電子束改性過程溫度場數(shù)值模擬[J];表面技術;2012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呂建欽;李金海;;強流離子束的非線性傳輸[A];2004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2 郭之虞;徐蓉;明建川;鄒宇斌;高淑麗;趙捷;彭士香;吳文忠;錢鋒;宋執(zhí)中;于金祥;袁忠喜;于茂林;;強流離子束發(fā)射度測量技術[A];第三屆全國粒子加速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3 明建川;袁忠喜;郭之虞;宋執(zhí)中;于金祥;彭士香;宋翔翔;鄒宇斌;;強流離子束發(fā)射度儀[A];2004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4 吳文忠;郭之虞;于金祥;宋執(zhí)中;張征芳;呂建欽;于茂林;王忠義;鄒宇斌;;強流離子束發(fā)射度儀研制[A];第三屆北京核學會核應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4年
5 姜沖;馬鷹俊;李立強;鄧金亭;王榮文;崔保群;蔣渭生;;低能強流離子束裝置的研制[A];2004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4年
6 吳迪;張建紅;王靜;雷明凱;宮野;;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混合雙層靶的數(shù)值研究[A];第九屆真空冶金與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吳迪;張建紅;王靜;雷明凱;宮野;;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混合雙層靶的數(shù)值研究(英文)[A];真空技術與表面工程——第九屆真空冶金與表面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8 郭之虞;徐蓉;明建川;高淑麗;彭士香;錢鋒;宋執(zhí)中;吳文忠;于金祥;袁忠喜;于茂林;趙捷;鄒宇斌;;強流離子束發(fā)射度測量技術[A];第三屆全國加速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摘要集[C];2007年
9 楊海亮;邱愛慈;孫劍鋒;高屹;蘇兆鋒;孫鳳舉;李靜雅;梁天學;尹佳輝;曾江濤;黃建軍;任書慶;張永民;;強流脈沖粒子束技術研究新進展[A];2008年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暨中國電工技術學會第十二屆電子束離子束學術年會、中國電子學會焊接專業(yè)委員會第九屆全國電子束焊接學術交流會、粒子加速器學會第十一屆全國離子源學術交流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分會2008年全國高能束加工技術研討會、北京電機工程學會第十屆粒子加速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10 彭士香;呂鵬南;任海濤;張萌;袁忠喜;趙捷;于金祥;宋執(zhí)中;郭之虞;;低能強流離子束空間電荷補償?shù)难芯縖A];2010全國荷電粒子源、粒子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3條
1 記者 汪永安;“人造太陽”實驗裝置首獲兆瓦級強流離子束[N];安徽日報;2012年
2 唐先武 羅焱文;我國自主研制成功小型回旋加速器[N];科技日報;2009年
3 李健吾;我國研制成功小型回旋加速器[N];中國知識產(chǎn)權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9條
1 張向東;強流脈沖電子束鈦基和鎳基合金表面改性[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2 夏連勝;天鵝絨陰極強流多脈沖發(fā)射特性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5年
3 徐蓉;低能強流脈沖離子束的發(fā)射度與離子比測量[D];北京大學;2008年
4 關慶豐;強流脈沖電子束作用下金屬材料的微觀結構狀態(tài)[D];吉林大學;2005年
5 楊興林;強流直線感應加速器故障診斷與性能評估技術研究[D];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2006年
6 吳迪;強流脈沖離子束與靶材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7 劉臣;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的沖擊加工與強化作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9年
8 苗收謀;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材料表面燒蝕作用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9 畢遠杰;強流回旋加速器中束流損失和輻射場研究[D];清華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曉宇;強流脈沖電子束材料改性表層溫度場數(shù)值模擬[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2 安春香;強流脈沖電子束作用下面心立方金屬缺陷結構形成與演化[D];吉林大學;2006年
3 崔烈山;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金屬表面的模擬研究[D];沈陽航空航天大學;2014年
4 萬柄男;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45~#鋼靶表面熱力學效應數(shù)值模擬[D];沈陽理工大學;2009年
5 韓丹;強流脈沖電子束40CrNiMo7鋼表面改性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6 張鳳;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鈦合金表面改性的機理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1年
7 曹磊;高溫合金強流脈沖束流表面改性機理及工藝[D];沈陽理工大學;2013年
8 田敬北;五種初始分布強流離子束的徑向密度分布和暈離子的徑向概率分布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豐新宇;強流脈沖離子束輻照材料應用基礎研究[D];沈陽理工大學;2010年
10 王曉東;強流脈沖離子束與雙層靶相互作用的數(shù)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1370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nshugongy/2137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