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管隧道大比尺管節(jié)接頭壓彎試驗研究
本文關鍵詞: 沉管隧道 結(jié)構(gòu)試驗 壓彎 接頭剛度 接頭變形 出處:《結(jié)構(gòu)工程師》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沉管隧道接頭遭遇地震作用時,會發(fā)生壓彎變形,而接頭剛度最能表征其變形規(guī)律。目前,缺少沉管隧道接頭力學性能試驗數(shù)據(jù),同時設計或計算分析采用的接頭剛度模型沒有充分的驗證。根據(jù)接頭構(gòu)造設計特點,進行幾何比尺為1∶10的大比尺管節(jié)接頭壓彎試驗,研究接頭在軸向壓力為500 k N下的彎曲變形規(guī)律。試驗結(jié)果表明,隨著軸向壓力的增加,接頭軸向壓縮剛度有明顯的增加;隨著彎矩的增大,接頭轉(zhuǎn)角呈非線性增長,與此同時接頭張開量呈反對稱變化;卸載后接頭存在一定的軸向和彎曲殘余變形。
[Abstract]:When the joint of immersed tunnel is subjected to earthquake, it will be deformed under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and the stiffness of the joint can best characterize its deformation law. At present, there is no experimental data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joint of immersed tunnel. At the same time, the stiffness model used in the design or calculation analysis is not fully verified. 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joints, the compression and bending tests of the joints with a large scale joint with a geometric scale of 1:10 are carried out. The bending deformation of the joint under the axial pressure of 500 KN is studi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axial compression stiffness of the joint increases obviously with the increase of axial pressure, and the joint rotation angle increases nonlinear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bending mom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opening of the joint changes in antisymmetric, and there is a certain axial and bending residual deformation of the joint after unloading.
【作者單位】: 同濟大學地下建筑與工程系;中交公路規(guī)劃設計院有限公司;同濟大學巖土及地下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同濟大學土木工防災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1208296) “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1BAG07B01) “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2012BAK24B00)
【分類號】:U459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禹海濤;袁勇;劉洪洲;李貞新;;沉管隧道接頭力學模型及剛度解析表達式[J];工程力學;2014年06期
2 黃帆;;沉管隧道GINA橡膠止水帶數(shù)值模擬分析[J];結(jié)構(gòu)工程師;2010年01期
3 嚴松宏,高波,潘昌實;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頭力學性能分析[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艷寧;張興業(yè);袁有為;王建華;;沉管隧道有限元與等效質(zhì)點抗震分析比較[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年05期
2 張旭;趙國勇;葉冠林;王建華;;沉管接頭簡化方法及三維抗震有限元分析[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1年S1期
3 楊志華;蘭恒星;張永雙;李郎平;熊探宇;;強震作用下穿越斷層隧道圍巖力學響應研究[J];工程地質(zhì)學報;2013年02期
4 Meysam Fadaee;I. Anastasopoulos;G. Gazetas;M.K. Jafari;M. Kamalian;;Soil bentonite wall protects foundation from thrust faulting: analyses and experiment[J];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2013年03期
5 舒小林;;高速公路隧道施工監(jiān)測智能預警預報系統(tǒng)關鍵技術方法研究[J];廣東交通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3期
6 禹海濤;袁勇;劉洪洲;李貞新;;沉管隧道接頭力學模型及剛度解析表達式[J];工程力學;2014年06期
7 傅繼陽;吳玖榮;徐安;;廣州洲頭咀沉管隧道地震響應研究[J];湖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9期
8 胡指南;楊鵬;單超;任宇錚;黨丁;;沉管隧道GINA止水帶結(jié)構(gòu)形式對比研究[J];隧道建設;2014年10期
9 禹海濤;袁勇;徐國平;陳越;;超長沉管隧道抗震設計及其關鍵性問題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10 嚴松宏,高峰,李德武,潘昌實;南京長江沉管隧道的地震安全性評價[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3年S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熊煒;范文;彭建兵;鄧龍勝;閆芙蓉;;正斷層活動對公路山嶺隧道工程影響的數(shù)值分析[A];第十一次全國巖石力學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嚴松宏;地下結(jié)構(gòu)隨機地震響應分析及其動力可靠度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3年
2 劉金云;軟弱土層輸水隧道地震響應及減震措施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7年
3 皇民;淺埋雙洞隧道地震動力響應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9年
4 陳向紅;大型水下隧道與附屬豎井的地震響應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苑俊杰;節(jié)理的存在對隧道動力響應的影響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2 王新;大型盾構(gòu)隧道地震動力響應數(shù)值模擬方法及應用[D];上海交通大學;2011年
3 邵忠安;沉管管段系泊狀態(tài)下纜繩受力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4 馬行東;地震動荷載作用下地下洞室響應的初步分析[D];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2005年
5 龔昊;沉管隧道健康監(jiān)測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6 陳一;南水北調(diào)中線穿黃工程北岸豎井內(nèi)彎管三維抗震分析[D];同濟大學;2007年
7 周瑩;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頭處動力可靠度分析[D];暨南大學;2008年
8 周雨薇;沉管隧道整體地震反應分析[D];暨南大學;2008年
9 畢明君;不均勻地基大型埋地箱涵的抗震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2年
10 林黎陽;沉管沉放階段運動及動力響應試驗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莊道慶;沉管隧道的防水技術[J];東海海洋;2001年03期
2 蘇宗賢;何川;;盾構(gòu)隧道管片襯砌內(nèi)力分析的殼-彈簧-接觸模型及其應用[J];工程力學;2007年10期
3 張建剛;何川;;盾構(gòu)隧道襯砌整環(huán)力學機理模型[J];工程力學;2013年07期
4 潘永仁,彭俊,Naotake Saito;上海外環(huán)沉管隧道最終接頭施工技術[J];施工技術;2004年01期
5 禹海濤;袁勇;徐國平;陳越;;超長沉管隧道抗震設計及其關鍵性問題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12年01期
6 薛勇;沉管隧道接頭研究[J];特種結(jié)構(gòu);2003年03期
7 楊雪梅;橡膠壓縮蠕變性能測試方法[J];物理測試;2000年01期
8 任孝思,陳越,楊治興,管敏鑫;珠江沉管隧道接頭設計及處理技術[J];世界隧道;1996年06期
9 管敏鑫,唐英,萬曉燕;沉管隧道接頭的研究與設計[J];世界隧道;1999年06期
10 宋天齊,李延年;基礎梁計算問題的商榷[J];巖石力學與工程學報;200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興鐸;水下沉管隧道的發(fā)展及施工技術[J];中國鐵路;2001年05期
2 莊道慶;沉管隧道的防水技術[J];東海海洋;2001年03期
3 唐英,管敏鑫,萬曉燕;沉管隧道接頭的理論分析及研究[J];中國鐵道科學;2002年01期
4 路石;上海黃浦江第一座沉管隧道6月建成[J];鐵道建筑;2003年07期
5 張慶賀,高衛(wèi)平;水域沉管隧道基礎處理方法的對比分析[J];巖土力學;2003年S2期
6 李興碧 ,王明洋 ,錢七虎;沉管隧道的發(fā)展與瓊州海峽的沉管隧道方案[J];巖土工程界;2003年07期
7 丁美;沉管隧道測量中值得注意的幾個問題[J];中國市政工程;2003年06期
8 陸明;韓國將建造世界最長的沉管隧道[J];地下工程與隧道;2003年04期
9 梅甫良,曾德順;沉管隧道管段預制時裂縫控制研究[J];低溫建筑技術;2004年01期
10 管敏鑫;沉管隧道在越江工程中的地位以及有關的新認識[J];現(xiàn)代隧道技術;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衛(wèi)星;王克麗;景詩庭;;沉管隧道基礎處理[A];礦井建設與巖土工程技術新發(fā)展[C];1997年
2 管敏鑫;嚴金秀;唐英;;沉管隧道技術在我國的應用[A];第一屆海峽兩岸隧道與地下工程學術與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1999年
3 金鋒;;廣州珠江沉管隧道設計工作中的幾點體會[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及地下工程學會第八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4 張慶賀;高衛(wèi)平;;沉管隧道施工階段不同工況的受力性態(tài)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結(jié)構(gòu)工程學術會議論文集第Ⅱ冊[C];2003年
5 丁美;;沉管隧道測量方法與特點[A];首屆長三角科技論壇數(shù)字區(qū)域建設與地理空間技術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4年
6 丁美;;沉管隧道測量方法與特點[A];華東地區(qū)第九次測繪學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5年
7 李偉;李蓉;;長江沉管隧道水下地基注漿加固材料研究[A];重大隧道、地鐵及地下工程的防水排水技術——中國土木工程學會隧道與地下工程分會防水排水專業(yè)委員會第十四屆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8 常翔;張獻偉;;生物島—大學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難點淺析[A];中國土木工程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隧道及地下工程分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9 常翔;張獻偉;;生物島——大學城沉管隧道工程重難點淺析[A];中國中鐵隧道集團2007年水底隧道專題技術交流大會論文集[C];2007年
10 葉亮;丁文其;朱令;景騫;劉鵬;;基于正交設計的沉管隧道變形影響因素敏感性分析[A];第三屆全國地下、水下工程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9條
1 龍艷;北方首條沉管隧道 七項技術國內(nèi)第一[N];工人日報;2011年
2 通訊員 伍振 龍艷 李振勇;我國北方首條沉管隧道貫通[N];人民鐵道;2012年
3 陳國雄邋通訊員 張健文;廣州打撈局成功采用新工藝[N];中國水運報;2007年
4 通訊員 龍艷 李振勇;中國鐵建召開沉管隧道技術交流會[N];中國鐵道建筑報;2012年
5 記者 伍振 通訊員 龍艷;國內(nèi)高震區(qū)首條沉管隧道創(chuàng)新成果豐碩[N];中國鐵道建筑報;2014年
6 桂慧樵 周萬里;亞洲最大的沉管隧道貫通黃浦江[N];經(jīng)理日報;2003年
7 本報記者 陳果 實習生 龐丹麗 通訊員 左西堯;變截面管段國內(nèi)首創(chuàng)[N];廣東建設報;2008年
8 本報記者 任晶惠;用專業(yè)技術服務交通建設[N];中國交通報;2009年
9 譚俊生 任德楊 于洋;國內(nèi)首座變截面沉管隧道[N];廣東建設報;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翠;沉管隧道工程干塢及岸壁保護結(jié)構(gòu)穩(wěn)定性研究[D];天津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瑩;地震作用下沉管隧道接頭處動力可靠度分析[D];暨南大學;2008年
2 雷巨光;沉管隧道施工控制測量方法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0年
3 邱峰;沉管隧道施工與管理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09年
4 袁偉耀;變截面沉管隧道基礎處理物理模擬試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陳貴紅;沉管隧道抗震數(shù)值分析[D];西南交通大學;2002年
6 李丹;廣州洲頭咀沉管隧道接頭影響的動力分析[D];暨南大學;2006年
7 龔昊;沉管隧道健康監(jiān)測研究[D];暨南大學;2006年
8 王賢輝;結(jié)構(gòu)優(yōu)化在沉管隧道中的應用研究[D];同濟大學;2007年
9 張敏;濱海新區(qū)海河沉管隧道工程施工安全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3年
10 梁懋天;佛山市汾江路南延線沉管隧道關鍵施工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3825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jiaotonggongchenglunwen/1538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