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化學論文 >

改性殼聚糖和麥稈對水體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2 12:32

  本文關鍵詞:改性殼聚糖和麥稈對水體中污染物的吸附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吸附 2 4-二氯苯氧乙酸 銅離子 剛果紅 改性麥稈 殼聚糖


【摘要】:殼聚糖和麥稈可用作吸附劑去除水體中的污染物,通過改性可以提高其對吸附質(zhì)的吸附性能或選擇性。利用FeCl3·6H2O和戊二醛對殼聚糖進行改性,制備出Ch-Fe,研究其對2,4-二氯苯氧乙酸(2,4-D)的吸附性能;利用環(huán)氧氯丙烷(ECH)接枝的方法將乙二胺(EDA)引入麥稈表面,再用二硫化碳與氨基發(fā)生黃原酸化反應成功地將含硫基團引入麥稈,制備出CS2-WS。利用等電點、X射線衍射、X射線熒光、紅外光譜、元素分析、掃描電鏡等方法對制備的Ch-Fe和CS2-WS進行表征。Ch-Fe與交聯(lián)殼聚糖(CCTS)相比,擁有更寬的pH值適用范圍。CS2-WS和天然麥稈(NWS)在相同的條件下吸附重金屬Cu2+的平衡吸附量分別為3.11 mg·g-1和44.4 mg·g-1。將吸附飽和Cu2+的CS2-WS作為新的吸附劑,并用它來吸附偶氮類染料剛果紅(CR)。在靜態(tài)吸附實驗中,研究了吸附劑用量、溶液的pH值、共存離子、溫度、吸附時間、溶液初始濃度等因素對吸附過程的影響。共存離子的存在不利于2,4-D的吸附,卻有助于Cu2+和CR的吸附。pH值對于三個吸附過程的影響都很大。三個吸附過程都可以用Langmuir和Koble-Corrigan來描述,也說明這三個吸附過程是以單分子層吸附為主?梢杂脺室患墑恿W模型、準二級動力學模型以及Elovich來描述Ch-Fe吸附2,4-D過程;CS2-WS吸附Cu2+過程以及二次吸附過程可以被準二級動力學模型和Elovich所描述。熱力學結(jié)果表明吸附2,4-D過程是一個自發(fā)的、熵降低的放熱過程;吸附Cu2+與二次吸附是自發(fā)的、熵增加的吸熱過程。在動態(tài)吸附實驗中,研究了柱高、流速、溶液初始濃度等因素對吸附過程的影響。用Thomas、Clark、Yan三個經(jīng)典模型來擬合實驗數(shù)據(jù),結(jié)果表明Thomas模型可以描述Cu2+動態(tài)吸附過程,而Yan模型則適用于CR的動態(tài)吸附過程。0.1 mol·L-1的HCl是2,4-D、Cu2+的最佳解析液,而75%乙醇可以很好地將CR解吸下來。再生實驗表明Ch-Fe的再生能力最好,三次再生后再生率仍在90%以上;CS2-WS-Cu2+再生能力次之,CS2-WS的再生能力最差。
【關鍵詞】:吸附 2 4-二氯苯氧乙酸 銅離子 剛果紅 改性麥稈 殼聚糖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O636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12
  • 第一章 緒論12-24
  • 1.1 水體中常見污染物的概況12-15
  • 1.1.1 重金屬離子12-13
  • 1.1.2 染料13-14
  • 1.1.3 農(nóng)藥14-15
  • 1.2 吸附法簡介15-16
  • 1.2.1 吸附的概念15
  • 1.2.2 吸附的分類15
  • 1.2.3 吸附法的影響因素15-16
  • 1.3 常見吸附劑簡介16-18
  • 1.3.1 炭質(zhì)材料16-17
  • 1.3.2 無機礦石材料17-18
  • 1.3.3 農(nóng)林廢棄物18
  • 1.4 麥稈作為吸附材料的研究現(xiàn)狀18-19
  • 1.5 殼聚糖作為吸附材料的研究現(xiàn)狀19-20
  • 1.6 吸附模型20-22
  • 1.6.1 等溫吸附模型20-21
  • 1.6.2 吸附動力學模型21
  • 1.6.3 動態(tài)吸附模型21-22
  • 1.7 熱力學參數(shù)22-23
  • 1.8 誤差分析23-24
  • 第二章 選題依據(jù)、實驗方法和實驗內(nèi)容24-30
  • 2.1 選題依據(jù)24
  • 2.2 原料、試劑和儀器24-25
  • 2.3 吸附劑的制備25-26
  • 2.3.1 改性殼聚糖的制備25
  • 2.3.2 改性麥稈的制備25-26
  • 2.4 實驗方法26-29
  • 2.4.1 靜態(tài)吸附實驗26-27
  • 2.4.2 靜態(tài)解吸實驗27-28
  • 2.4.3 動態(tài)吸附實驗28
  • 2.4.4 動態(tài)解吸實驗28-29
  • 2.5 測試方法29-30
  • 第三章 吸附劑表征30-38
  • 3.1 鐵改性殼聚糖的表征30-33
  • 3.1.1 殼聚糖改性前后的掃描電鏡分析30
  • 3.1.2 改性殼聚糖的等電點30-31
  • 3.1.3 殼聚糖改性前后的XRD圖譜分析31
  • 3.1.4 殼聚糖改性前后的XRF數(shù)據(jù)分析31-32
  • 3.1.5 殼聚糖改性前后的紅外光譜分析32-33
  • 3.2 改性麥稈的表征33-36
  • 3.2.1 NWS、CS_2-WS、CS_2-WS-Cu~(2+)的等電點33-34
  • 3.2.2 幾種麥稈的元素分析34-35
  • 3.2.3 幾種麥稈的XRD圖譜分析35
  • 3.2.4 幾種麥稈的XRF數(shù)據(jù)分析35-36
  • 3.2.5 NWS和CS_2-WS的紅外光譜分析36
  • 3.3 本章小結(jié)36-38
  • 第四章 Ch-Fe對 2,4-D的吸附研究38-51
  • 4.1 Ch-Fe對 2,4-D的靜態(tài)吸附38-42
  • 4.1.1 CCTS和Ch-Fe吸附性能的比較38
  • 4.1.2 吸附劑用量對Ch-Fe吸附 2,4-D的影響38-39
  • 4.1.3 溶液pH值對Ch-Fe吸附 2,4-D的影響39
  • 4.1.4 共存離子對Ch-Fe吸附 2,4-D的影響39-40
  • 4.1.5 平衡濃度和溫度對Ch-Fe吸附 2,4-D的影響40-41
  • 4.1.6 不同溫度下吸附質(zhì)濃度和時間對Ch-Fe吸附 2,4-D的影響41-42
  • 4.2 Ch-Fe對 2,4-D的靜態(tài)解吸再生42-43
  • 4.2.1 不同解吸方法的比較42
  • 4.2.2 多次再生實驗42-43
  • 4.3 吸附等溫線、動力學以及熱力學分析43-49
  • 4.3.1 等溫線分析43-46
  • 4.3.2 動力學分析46-49
  • 4.3.3 熱力學分析49
  • 4.4 吸附機理的研究49-50
  • 4.5 本章小結(jié)50-51
  • 第五章 CS_2改性麥稈對Cu~(2+)的吸附研究51-67
  • 5.1 CS_2改性麥稈對Cu~(2+)的靜態(tài)吸附51-54
  • 5.1.1 四種麥稈吸附性能的比較51
  • 5.1.2 吸附劑用量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1-52
  • 5.1.3 共存離子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2
  • 5.1.4 溶液pH值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2-53
  • 5.1.5 平衡濃度和溫度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3
  • 5.1.6 不同溫度下吸附質(zhì)濃度和時間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3-54
  • 5.2 CS_2改性麥稈對Cu~(2+)的動態(tài)吸附54-56
  • 5.2.1 柱高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4-55
  • 5.2.2 流速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5
  • 5.2.3 初始溶液濃度對CS_2-WS吸附Cu~(2+)的影響55-56
  • 5.3 CS_2改性麥稈對Cu~(2+)的解吸再生56-58
  • 5.3.1 靜態(tài)解析再生56-57
  • 5.3.2 動態(tài)解析再生57-58
  • 5.4 吸附等溫線、動力學、熱力學以及動態(tài)分析研究58-65
  • 5.4.1 等溫線分析58-60
  • 5.4.2 動力學分析60-63
  • 5.4.3 熱力學分析63
  • 5.4.4 動態(tài)分析63-65
  • 5.5 吸附機理的研究65-66
  • 5.6 本章小結(jié)66-67
  • 第六章 CS_2-WS-Cu~(2+)二次吸附剛果紅67-84
  • 6.1 CS_2-WS-Cu~(2+)對剛果紅的靜態(tài)吸附67-71
  • 6.1.1 吸附劑(CS_2-WS-Cu~(2+))的制備與吸附性能的對比67
  • 6.1.2 吸附劑用量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67-68
  • 6.1.3 溶液pH值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68-69
  • 6.1.4 共存離子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69-70
  • 6.1.5 平衡濃度和溫度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70
  • 6.1.6 不同溫度下吸附質(zhì)濃度和時間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70-71
  • 6.2 CS_2-WS-Cu~(2+)對剛果紅的動態(tài)吸附71-73
  • 6.2.1 柱高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71-72
  • 6.2.2 流速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72
  • 6.2.3 初始溶液濃度對CS_2-WS-Cu~(2+)吸附剛果紅的影響72-73
  • 6.3 CS_2-WS-Cu~(2+)對剛果紅的解吸再生實驗73-75
  • 6.3.1 靜態(tài)解析再生73-74
  • 6.3.2 動態(tài)解析再生74-75
  • 6.4 吸附等溫線、動力學、熱力學以及動態(tài)分析研究75-82
  • 6.4.1 等溫線分析75-77
  • 6.4.2 動力學分析77-79
  • 6.4.3 熱力學分析79-80
  • 6.4.4 動態(tài)分析80-82
  • 6.5 吸附機理的研究82
  • 6.6 本章小結(jié)82-84
  • 第七章 結(jié)論和展望84-85
  • 參考文獻85-95
  • 個人簡歷及研究成果95-96
  • 致謝96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徐浩龍;;硅溶膠改性羧甲基纖維素-聚丙烯酸對鉛(Ⅱ)的吸附研究[J];河南科學;2012年07期

2 向陽,范瑾初,高廷耀;膠聯(lián)蒙脫土對水中芳烴和鹵代烴的吸附研究[J];同濟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5年03期

3 李改枝,趙慧,呂三虎;苯甲酸在土壤中的吸附研究[J];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漢文版);2004年01期

4 朱樹秀,姚鷹,賈靜貽;新疆灰漠土對~14C-辛硫磷的吸附研究[J];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1989年05期

5 馮易君,陳文浚,李首健,張大元,向芹;水合氧化鐵對廢水中某些放射性核素的吸附研究[J];環(huán)境污染與防治;1995年02期

6 張瑋;魏愛斌;;改性橙皮對汞的吸附研究[J];廣東化工;2012年05期

7 艾亞菲;;超細椰果纖維素對銅離子的吸附研究[J];水處理技術;2008年07期

8 賈松濤;;泥炭對水中重金屬的吸附研究[J];今日科苑;2009年20期

9 黃燕,江林根,陳國慶;粘土對硒的吸附研究.Ⅱ.[J];離子交換與吸附;1993年04期

10 孫保帥;朱春山;王天貴;;吡啶氯化氨基樹脂對銅離子的吸附研究[J];遼寧化工;2009年09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德亮;劉晴;李霞;于飛;;氨基改性二氧化硅對茜素紅的吸附研究[A];第十屆中國化學會分析化學年會暨第十屆全國原子光譜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劉明學;董發(fā)勤;劉靜;王海燕;龐小峰;;固定化酵母菌對極低濃度鍶離子的吸附研究[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2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9年

3 李U喦,

本文編號:71921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71921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8f5f9***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