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酶和稀土發(fā)光探針用于生物分子的分析檢測研究
本文選題:納米酶 切入點:氮摻雜的碳基納米酶 出處:《南京大學》2017年博士論文
【摘要】:天然酶具有催化效率高、專一性強、反應條件溫和等特點,在生物醫(yī)學、臨床、環(huán)境、食品工業(yè)等研究領域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然而,大部分天然酶存在不可彌補的內(nèi)在缺陷,如容易變性失活、容易被降解、制備成本高、不易保存等,因而限制了其實際應用。因此,模擬酶的研究應運而生。納米材料由于其優(yōu)異的物理化學性質(zhì),在催化領域備受青睞。一直以來,納米材料被認為是惰性生物催化劑,但最近研究者發(fā)現(xiàn)一些納米材料如碳納米材料、金屬納米材料、金屬氧化物納米材料等展現(xiàn)出酶的催化性能。這些具有類酶催化活性的納米材料,統(tǒng)稱為納米模擬酶,簡稱納米酶。自此,納米材料作為新型模擬酶的研究受到了人們的密切關注。針對當前納米酶領域存在的一些瓶頸,結合新型納米材料優(yōu)異的催化性能,我們嘗試開發(fā)一些催化活性更高的納米酶,以及擴展納米酶在活體檢測中的應用。本論文開展了以下兩個關于納米酶的工作:(1)碳基納米材料作為非金屬催化劑,由于成本較低,資源豐富,穩(wěn)定性好,是催化領域研究的熱點。然而與貴金屬催化劑相比,碳納米材料的催化活性相對較差。因此,發(fā)展高活性的碳基納米酶對未來納米酶的研究有重要的指導作用。通過對碳材料進行異質(zhì)元素的摻雜,我們發(fā)現(xiàn)氮摻雜的碳納米材料能高效模擬過氧化物酶的催化活性。其中這些氮摻雜的碳基納米酶過氧化物酶催化活性的提高,主要來源于其中的季型氮。且氮摻雜的碳基納米酶的催化性質(zhì)與其他納米酶和天然辣根過氧化物酶(HRP)非常類似,反應的最佳pH值為4,最佳溫度為40℃,催化反應符合米氏方程。但是,催化過程中并沒有自由基的產(chǎn)生。這些氮摻雜的碳基納米酶不具有多酶的催化性質(zhì),能特異性模擬過氧化物酶的活性。(2)為拓展納米酶在生物檢測中的應用,尤其是在活體中的應用;诮鸺{米顆粒(AuNPs)模擬過氧化物酶的活性和拉曼增強作用的雙重功能,構建了一個納米酶的表面增強拉曼(SERS)探針。為了提高AuNPs的穩(wěn)定性,合成了金屬有機骨架(MOFs)保護的AuNPs(AuNPs@MOFs)。通過在AuNPs@MOFs表面自組裝葡萄糖氧化酶(GOx)或乳酸氧化酶(LOx)構成集成納米酶,可以實現(xiàn)對葡萄糖和乳酸的靈敏和特異性檢測。而且,集成納米酶能進一步實現(xiàn)老鼠腦部缺血中風模型和腫瘤模型中葡萄糖和乳酸的檢測,同時對缺血治療的潛在藥物蝦青素(ATX)的藥效進行了評估。與傳統(tǒng)的有機發(fā)光探針相比,稀土發(fā)光探針具有發(fā)光效率高、Stokes位移大、發(fā)光壽命長、不易光漂白、化學穩(wěn)定性好和生物毒性低等優(yōu)點,有望成為新型的發(fā)光探針;谙⊥僚浜衔飿嫿ǖ陌l(fā)光探針,在生物分析中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包括pH、離子以及生物小分子等的檢測。然而,在多糖檢測方面的應用還鮮有報道。粘多糖-肝素,作為臨床中廣泛使用的抗凝藥物,需要嚴格把握用量、監(jiān)控質(zhì)量。因而,建立有效而可靠的方法對肝素的用量和質(zhì)量進行監(jiān)測迫在眉睫。結合當前肝素檢測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本實驗室已發(fā)展的檢測方法,我們構建了一個新型的稀土配合物探針,實現(xiàn)了肝素高靈敏、高選擇性的檢測和肝素中主要污染物多硫酸軟骨素(OSCS)的監(jiān)測。首先ssDNA、AG73多肽和Tb3+構成磷光被抑制的檢測體系,當AG73多肽與肝素特異性結合,釋放ssDNA敏化Tb3+的磷光,磷光增強。通過磷光強度的增加,可實現(xiàn)對肝素的檢測,且該方法適用于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的檢測。由于AG73多肽對肝素的特異性識別,該磷光探針對肝素的檢測具有高選擇性,能用于老鼠血液中低分子量肝素的檢測。另外,基于OSCS對肝素酶的抑制作用,在肝素酶的處理下,能進一步監(jiān)控肝素中OSCS的含量,最低能檢測到0.002wt%。該檢測方法操作簡單,選擇性好,為多糖檢測提供了新思路,同時擴展了稀土發(fā)光探針的應用。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TB383.1;O657.3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涂亞平,張西林,鄒大鵬,劉亞琴;生物分子的質(zhì)譜分析研究進展[J];撫順石油學院學報;1996年03期
2 張榮;羅三來;鄭敦勝;;生物分子溶液中的弱相互作用研究進展[J];化學研究;2008年01期
3 ;生物分子界面行為及其一步組裝新方法[J];分析化學;2009年07期
4 姚樹寅;晏海英;吳仲巋;陳紅;;構筑生物分子微圖案的研究進展[J];材料科學與工程學報;2010年01期
5 王克夷;;生物分子的離心濃縮法[J];生命的化學(中國生物化學會通訊);1989年06期
6 ;澳大利亞科學家發(fā)現(xiàn)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分子[J];中國環(huán)境科學;1999年06期
7 邵學廣,姜海燕,蔡文生;生物分子計算進展[J];化學進展;2002年01期
8 詹勁,張敏蓮,劉錚;膜材料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擬[J];化工學報;2005年11期
9 唐樹延,陳連春,孟繼武,徐敘tb,徐豹;蛋白質(zhì)和植物色素等生物分子的發(fā)光[J];發(fā)光學報;1986年01期
10 李建樹,羅祥林,何成生,樊翠蓉,鐘銀屏;高分子材料表面固定生物分子的光化學方法[J];高分子材料科學與工程;200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朱圣庚;;生物分子實驗進化的謀略[A];全國生物進化理論研討會論文與論文摘要集[C];2000年
2 張益;胡鈞;;生物分子在外力作用下的有序化組裝[A];2005年納米和表面科學與技術全國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吳家睿;;細胞信號轉(zhuǎn)導與系統(tǒng)生物學[A];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第八屆會員代表大會暨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3年
4 張豐收;;高離化態(tài)重離子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核物理大會暨第七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4年
5 楊秀榮;;藥物與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分析化學方法研究[A];中國化學會第28屆學術年會第9分會場摘要集[C];2012年
6 Vickie Ma;;非標記技術在蛋白質(zhì)結構和新藥研發(fā)中的應用[A];第六屆全國化學生物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張紅武;趙睿;陳志勇;上官棣華;劉國詮;;以石英晶體微天平-流動注射系統(tǒng)動態(tài)測定生物分子相互作用[A];第二屆全國微全分析系統(tǒng)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4年
8 楊秀榮;白海鑫;李愛學;李楠;;利用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光譜電化學及熒光等技術進行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A];中國蛋白質(zhì)組學第三屆學術大會論文摘要[C];2005年
9 韓秀文;屈銘;繆希茄;劉秀梅;胡皆漢;許永庭;;谷胱甘肽在水溶液中的動力學研究[A];第八屆全國波譜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1994年
10 劉良臣;宋振亞;廖子健;葉志義;;AFM對細胞膜蛋白分子粘附力研究[A];第十屆全國生物力學學術會議暨第十二屆全國生物流變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匯編[C];201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常麗君;生物分子計算機能捕獲多種疾病信號[N];科技日報;2011年
2 劉霞;韓研制出診斷疾病的智能手機[N];科技日報;2012年
3 張巍巍;推斷生物分子原子結構有了新法[N];科技日報;2012年
4 本報記者 王春 實習生 劉思宏;用化學手段探究生物分子奧秘[N];科技日報;2009年
5 劉霞;噬菌體讓生物分子進化增速100倍[N];科技日報;2011年
6 常麗君;混合顯微鏡可從三維測量生物分子[N];科技日報;2012年
7 王祥;美找到誘使癌細胞“自殺”的生物分子[N];中國醫(yī)藥報;2006年
8 張唯誠;生物分子世界 巧匠頻創(chuàng)佳績[N];大眾科技報;2009年
9 記者 徐玢;美提出一個新的生命起源假說[N];科技日報;2007年
10 陳云;醫(yī)藥學研究缺陷制約美國新藥研發(fā)[N];中國醫(yī)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合葉;順式二羥某生物分子富集分離新方法新材料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2 張同軍;基于太赫茲時域光譜的生物分子檢測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3 趙祥偉;基于光子晶體的生物分子編碼載體[D];浙江大學;2006年
4 李姍姍;基于交流電場的生物分子快速檢測及其實驗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4年
5 定翔;相位調(diào)制SPR成像檢測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09年
6 張超;生物分子的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zhì)譜法分析研究[D];清華大學;2002年
7 龐偉毅;應用生物光譜技術研究細胞損傷和組織生長的生物分子特征性變化[D];廣西醫(yī)科大學;2012年
8 蔣天倫;生物分子編碼分析高通量定量檢測技術的構建[D];第三軍醫(yī)大學;2007年
9 竇鵬;順式二羥基生物分子分析新方法研究[D];南京大學;2011年
10 張鵬暉;多功能生物納米探針用于癌癥診斷與藥物傳輸[D];南京大學;201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斯洋;幾種有機生物分子調(diào)控磷灰石及前驅(qū)相仿生礦化的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5年
2 李續(xù);L-BCN氨基酸的合成及在Diels-Alder反應中的應用[D];蘭州大學;2015年
3 許檸;常壓電離質(zhì)譜法在生物分子分析中的應用研究[D];東華理工大學;2014年
4 王艷娥;羥基磷灰石對生物分子吸附性能研究[D];東北大學;2014年
5 胡貴光;生物分子與共軛聚合物雙層結構有機電存儲器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6 黃;;核酸探針與環(huán)糊精聚合物用于生物分子熒光檢測的研究[D];湖南大學;2016年
7 周青;礦物粉塵與微生物壁膜結構分子相互作用模擬研究[D];西南科技大學;2016年
8 南艷霞;生物分子與光響應聚碳酸酯膠束的制備與應用研究[D];湖南大學;2015年
9 田春勇;配位組裝制備一維及一維衍生的金屬—生物分子框架材料[D];天津大學;2015年
10 徐雪梅;基于原子光譜檢測及金屬納米粒子標記的多組分生物分子分析方法初探[D];成都理工大學;2016年
,本文編號:172794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huaxue/1727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