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科技論文 > 動力論文 >

柴油機燃用短鏈醇酯混合燃料的燃燒過程及排放特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17-08-23 02:22

  本文關鍵詞:柴油機燃用短鏈醇酯混合燃料的燃燒過程及排放特性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乙醇 碳酸二甲酯 燃燒過程 排放 化學反應動力學


【摘要】:各種各樣的生物質燃料得以廣泛應用,而燃料碳鏈長短和含氧官能團會造成燃料理化性質的差異,進而影響混合燃料的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本文選用乙醇和碳酸二甲酯(DMC)為代表的短鏈醇酯含氧燃料,研究含氧官能團羥基和羰基對燃燒過程的影響。依據(jù)乙醇、DMC和柴油的分子結構、分子極性及相似相容理論配制不同比例的混合燃料E0D15(15%DMC+85%柴油)、E7.5D15(7.5%乙醇+15%DMC+77.5%柴油)、E15D15(15%乙醇+15%DMC+70%柴油),開展DMC/乙醇/柴油三元混合含氧燃料的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研究,分析不同負荷工況下各混合燃料的當量比油耗、缸內(nèi)壓力、瞬時放熱率和排放物等性能參數(shù),同時依據(jù)化學反應動力學,追蹤醇酯燃料低溫反應區(qū)關鍵自由基及CO和NO的生成特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成果如下:(1)以柴油作為參照,在不同負荷工況下,對不同摻混比例的乙醇/DMC/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燒過程進行分析,研究短鏈結構醇/酯燃料對燃燒產(chǎn)物的影響。在低負荷工況下,由于短鏈結構的醇酯燃料汽化吸熱,使缸內(nèi)溫度降低,當量比油耗略有上升;高負荷工況下,低沸點的短鏈醇酯促使混合燃料揮發(fā),使可燃混合氣量增加,燃燒速率和熱效率提高,當量比油耗隨之降低。以全負荷工況為例,隨乙醇和DMC摻混比例的增加,由于短鏈醇酯燃料汽化吸熱,使缸內(nèi)溫度略有降低,E0D15、E7.5D15和E15D15等混合燃料的著火延遲期逐漸增加,缸壓曲線后移且壓力峰依次降低,同時放熱峰依次后移但峰值逐漸上升。(2)各負荷工況下混合燃料對煙度的降低作用明顯。低負荷工況下,混合燃料的NOx排放與柴油接近,但大負荷工況下,混合燃料E7.5D15和E15D15的NOx排放較柴油明顯上升。與柴油相比,混合燃料E0D15的CO和HC排放稍有降低,而隨乙醇摻混比例的增加,混合燃料E7.5D15和E15D15的CO和HC排放逐漸增加,且在低負荷工況下上升效果更為明顯。(3)利用化學反應動力學軟件Chemkin,對混合燃料燃燒過程進行了數(shù)值模擬,并與試驗數(shù)據(jù)相校驗,驗證模型的準確性。短鏈含氧燃料乙醇和DMC摻混比例的增加使缸內(nèi)壓力和溫度略有降低,壓力和溫度曲線后移。從反應機理角度看,在低溫區(qū)正庚烷脫氫反應生成重要的活性基團OH·,但乙醇和DMC的加入會爭奪低溫反應區(qū)內(nèi)的OH·,活性較強的OH·轉化為并不活躍的H2O_2,延緩化學反應進程,造成著火延遲期增長。(4)短鏈醇酯燃料的加入使缸內(nèi)溫度降低,一定程度上造成CO排放增加,但在較高反應溫度條件下缸內(nèi)累積的H2O_2分解生成更多量的OH·,促使CO氧化成CO_2,兩方面的博弈決定了缸內(nèi)CO的最終生成量。乙醇和DMC含氧官能團會造成系統(tǒng)內(nèi)O的上升,促使熱型NO第一步反應更多的進行,使熱型NO生成量增加;羰基的短鏈雙鍵結構斷裂需要更多的能量,其對NO生成的促進作用小于羥基對NO生成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乙醇 碳酸二甲酯 燃燒過程 排放 化學反應動力學
【學位授予單位】:江蘇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TK421
【目錄】:
  • 摘要5-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緒論11-17
  • 1.1 引言11-12
  • 1.2 含氧混合燃料的研究12-16
  • 1.2.1 醇類燃料的應用研究12-14
  • 1.2.2 酯類燃料的應用研究14-16
  • 1.2.3 醇-酯-柴油三元燃料研究現(xiàn)狀16
  •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內(nèi)容16-17
  • 第二章 短鏈醇酯燃料配備及理化性質17-26
  • 2.1 燃料的組成和分子結構17-18
  • 2.2 乙醇-DMC-柴油互溶性研究18-22
  • 2.2.1 分子的極性18-19
  • 2.2.2 相似相溶理論19-20
  • 2.2.3 溶解方式20
  • 2.2.4 乙醇-柴油、DMC-柴油的溶解度試驗20-21
  • 2.2.5 乙醇-DMC-柴油的制備21-22
  • 2.3 乙醇-DMC-柴油混合燃料理化參數(shù)22-24
  • 2.3.1 密度與粘度22-23
  • 2.3.2 十六烷值、低熱值與含氧量23-24
  • 2.4 本章小結24-26
  • 第三章 發(fā)動機燃用醇酯燃料的燃燒過程和排放特性26-38
  • 3.1 試驗設備26-27
  • 3.2 試驗用油及試驗方案27-28
  • 3.2.1 試驗用油27
  • 3.2.2 試驗方案27-28
  • 3.3 實驗結果分析28-36
  • 3.3.1 燃油經(jīng)濟性28-29
  • 3.3.2 短鏈醇酯燃料對缸內(nèi)壓力及放熱率的影響29-31
  • 3.3.3 滯燃期31-32
  • 3.3.4 排放特性32-36
  • 3.4 本章小結36-38
  • 第四章 基于Chemkin的短鏈醇酯混合燃料燃燒模擬38-60
  • 4.1 機理選擇與模型驗證39-45
  • 4.1.1 nC7H16燃燒反應路徑分析39-42
  • 4.1.2 乙醇、DMC燃燒反應路徑分析42-44
  • 4.1.3 模型驗證44-45
  • 4.2 DMC-乙醇-正庚烷燃燒過程模擬45-58
  • 4.2.1 缸內(nèi)壓力和溫度45-46
  • 4.2.2 著火過程46-49
  • 4.2.3 醇酯燃料的CO生成機理49-53
  • 4.2.4 醇酯燃料的NO生成機理53-58
  • 4.3 本章小結58-60
  • 第五章 全文總結與展望60-62
  • 5.1 全文總結60-61
  • 5.2 展望61-62
  • 參考文獻62-68
  • 致謝68-69
  • 攻讀碩士期間發(fā)表的相關論文69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沛森;混合燃料q易J];建筑材料工業(yè);1961年11期

2 ;煤油混合燃料——一種節(jié)油擴大煤資源利用的新途徑[J];黑龍江電力技術;1979年02期

3 閆淑敏;;法國鈾-钚混合燃料新工廠將于1993年投產(chǎn)[J];國外核新聞;1991年03期

4 李德鋼,呂興才,張武高,黃震;乙醇混合燃料壓燃式發(fā)動機的性能[J];農(nóng)業(yè)機械學報;2005年02期

5 ;煤油混合燃料——一種節(jié)油、擴大煤資源利用的新途徑[J];哈鐵科技通訊;1979年07期

6 李長銓;;煤油混合燃料[J];黑龍江電力技術;1980年01期

7 許方潔;煤油混合燃料輸送泵的選型[J];熱力發(fā)電;1981年06期

8 岑可法;曹欣玉;袁鎮(zhèn)福;陸重慶;洪積瑜;;油煤混合燃料的試驗研究[J];能源工程;1982年01期

9 鐘升永;煤油混合燃料中間試驗及應用[J];華東電力;1985年10期

10 ;西德成功處理混合燃料[J];國外核新聞;1988年05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孔祥忠;賀國珠;周豐群;羅均華;易艷玲;拓飛;;鈾—釷混合燃料反應堆的可行性研究[A];第二屆全國反應堆物理與核材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5年

2 王運超;介石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機上的應用性能研究[A];第三屆河南省汽車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運超;介石磊;;甲醇/汽油混合燃料在汽油機上的應用性能研究[A];第三屆河南省汽車工程科技學術研討會暨2006年省汽學會理事會議資料[C];2006年

4 韓志強;黃海波;王永忠;賀文江;;基于正交試驗設計的柴油混合燃料的摻燒比例研究[A];2007年汽車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7條

1 記者 趙虎;海洋工程船將首次安裝混合燃料系統(tǒng)[N];中國水運報;2012年

2 記者 張新生;巴西混合燃料車減排廢氣1.22億噸[N];科技日報;2011年

3 美國《華盛頓觀察》周刊 劉勇;B—1換口糧 美軍加速推動“代用燃料”[N];世界報;2008年

4 陳黎;F-22戰(zhàn)斗機完成使用合成混合燃料的首次飛行[N];中國航空報;2008年

5 記者 馬世駿;瑞典薩伯推出首部零廢氣排放轎車[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6 郎楷淳;全球汽車巨頭逐鹿節(jié)能汽車市場[N];中國商報;2004年

7 ;油多少水多少 消耗少廢氣少[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任毅;柴油機燃用柴油-含氧化合物混合燃料燃燒與排放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2007年

2 李方成;醇類/柴油混合燃料羰基化合物排放特性及生成機理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0年

3 王金華;天然氣-氫氣混合燃料直噴燃燒特性和預混層流火焰研究[D];西安交通大學;2009年

4 梁晨;摻混二甲醚點燃式內(nèi)燃機燃燒與排放性能的試驗研究[D];北京工業(yè)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新亞;基于定容燃燒彈的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噴霧特性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2 王雪強;丁醇—汽油—柴油混合燃料的低溫燃燒試驗研究[D];廣西大學;2015年

3 花陽;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的噴霧模擬研究[D];河南科技大學;2015年

4 彭升;不同摻混比下丁醇摻氫混合燃料稀燃特性的研究[D];青島大學;2015年

5 徐麗麗;液化石油氣/二甲醚混合燃料著火特性的試驗研究與動力學分析[D];上海交通大學;2015年

6 韓衛(wèi);防爆柴油機燃用F-T柴油-PODE-甲醇混合燃料的燃燒和排放特性[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7 左鵬;煤基醇類混合燃料對增壓中冷柴油機性能的影響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6年

8 馮浩杰;聚甲氧基二甲醚/柴油混合燃料的燃燒與排放特性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9 劉旋;柴油機燃用正丁醇—柴油混合燃料的試驗及數(shù)值模擬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10 吳焓;柴油機燃用短鏈醇酯混合燃料的燃燒過程及排放特性研究[D];江蘇大學;2016年

,

本文編號:72244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72244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40803***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