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外錐乘波前體進氣道流量測量及實驗與仿真對比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12-09 20:34
流量捕獲特性是高超聲速進氣道的重要特性。針對一體化曲外錐乘波前體進氣道,開展了流量特性精細測量分析以及實驗與仿真對比研究。采用節(jié)流實驗系統(tǒng),在來流馬赫數(shù)3.0、3.5和4.0,迎角-4°至6°和不同進錐位置上,獲得了該型前體進氣道的流量特性,分析了流量測量均方根誤差。開展了來流馬赫數(shù)4.0、迎角-4°~6°條件下的實驗與仿真對比研究。研究結(jié)果表明:一體化曲外錐乘波前體進氣道構(gòu)型具有良好的流動捕獲能力,在來流馬赫數(shù)3.5、4.0和6.0以及迎角0°條件下,流量系數(shù)分別為0.60、0.68和1.00;在節(jié)流實驗系統(tǒng)充分壅塞的條件下,流量測量均方根誤差在2%以內(nèi);仿真所獲流量特性隨迎角變化的線性度較好,和實驗結(jié)果的吻合度較高。
【文章來源】:實驗流體力學. 2020,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一體化曲外錐乘波前體進氣道設(shè)計方法示意圖
基于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獲得了本文的實驗模型[19]。將實驗模型沿圖1(c)中密切面內(nèi)的黑色虛線進行切除,以適應風洞實驗段展向截面尺寸。為增強進氣道啟動特性,對唇口側(cè)壁進行了前掠修型,并將異形的CCWI喉道幾何變形為矩形[22],如圖2所示。實驗模型長607.5 mm,捕獲面積7000 mm2;隔離段長120 mm,其出口寬高比為5.2;前體前緣、唇罩前緣的鈍化半徑分別為0.50和0.25 mm;總收縮比為4.60,內(nèi)收縮比為1.57。三維模型如圖3所示。
實驗模型長607.5 mm,捕獲面積7000 mm2;隔離段長120 mm,其出口寬高比為5.2;前體前緣、唇罩前緣的鈍化半徑分別為0.50和0.25 mm;總收縮比為4.60,內(nèi)收縮比為1.57。三維模型如圖3所示。2 實驗系統(tǒng)
本文編號:3531268
【文章來源】:實驗流體力學. 2020,34(06)北大核心CSCD
【文章頁數(shù)】:6 頁
【部分圖文】:
一體化曲外錐乘波前體進氣道設(shè)計方法示意圖
基于圖1所示的理論模型獲得了本文的實驗模型[19]。將實驗模型沿圖1(c)中密切面內(nèi)的黑色虛線進行切除,以適應風洞實驗段展向截面尺寸。為增強進氣道啟動特性,對唇口側(cè)壁進行了前掠修型,并將異形的CCWI喉道幾何變形為矩形[22],如圖2所示。實驗模型長607.5 mm,捕獲面積7000 mm2;隔離段長120 mm,其出口寬高比為5.2;前體前緣、唇罩前緣的鈍化半徑分別為0.50和0.25 mm;總收縮比為4.60,內(nèi)收縮比為1.57。三維模型如圖3所示。
實驗模型長607.5 mm,捕獲面積7000 mm2;隔離段長120 mm,其出口寬高比為5.2;前體前緣、唇罩前緣的鈍化半徑分別為0.50和0.25 mm;總收縮比為4.60,內(nèi)收縮比為1.57。三維模型如圖3所示。2 實驗系統(tǒng)
本文編號:353126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353126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