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油噴射策略對RCCI燃燒模式的影響研究
【學位授予單位】:太原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9
【分類號】:TK42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文鵬;金良安;高占勝;王吉心;;海上水基燃燒技術多燃燒模式的實現(xiàn)研究[J];火工品;2017年02期
2 柳貴平,傅正義,張清杰;材料SHS技術中燃燒模式的穩(wěn)定性[J];中國有色金屬學報;1998年S2期
3 韓永強;柴嘉鴻;劉忠長;田徑;許允;劉佳會;;基于汽油/柴油雙階段燃燒模式對低溫階段燃燒及排放性能的影響[J];內燃機學報;2017年06期
4 陳韜;謝輝;李樂;虞衛(wèi)飛;張松;趙華;;變工況條件下HCCI/SI燃燒模式轉換的實現(xiàn)[J];天津大學學報;2012年04期
5 張巖;謝輝;周能輝;陳韜;趙華;;4VVAS雙模式發(fā)動機SI-HCCI燃燒模式過渡研究[J];內燃機學報;2008年01期
6 喬信起,高希彥,陳家驊;柴油機與汽油機的燃燒模式[J];內燃機;1995年02期
7 彭亞平;郭英男;黃為鈞;譚滿志;許艷軍;范秀英;;雙燃燒模式發(fā)動機性能和排放特性對比的試驗研究[J];內燃機學報;2007年04期
8 謝毅君;朱建新;;不同燃燒模式下焚燒飛灰高溫自蔓延反應特性[J];人工晶體學報;2013年05期
9 王涌;劉哲文;;談高效低污染柴油機燃燒模式[J];工程建設與設計;2019年09期
10 郭英男;彭亞平;譚滿志;黃為鈞;劉發(fā)發(fā);李華;;乙醇燃料SI-HCCI-SI燃燒模式轉換過程的研究[J];內燃機學報;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田國弘;王志;王建昕;帥石金;;HCCI/SI燃燒模式轉換過程關鍵因素的研究[A];2007年APC聯(lián)合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年
2 曹東剛;何國強;秦飛;魏祥庚;劉冰;黃志偉;;超-超反應混合層火焰結構與燃燒模式大渦模擬研究[A];第八屆全國高超聲速科技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5年
3 王繼剛;高萍;滕彥;鄧小波;于廣和;孫玉泉;;錐形量熱儀試驗燃燒模式特點的分析[A];2011年中國阻燃學術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謝松柏;孫明波;高桂栻;;雙邊擴張對稱燃燒室非對稱火焰轉換現(xiàn)象研究[A];第八屆中國航空學會青年科技論壇論文集[C];2018年
5 黎長樂;楊彬彬;堯命發(fā);鄭尊清;;汽油/柴油雙燃料不同燃燒模式能量平衡分析研究[A];高等學校工程熱物理第十九屆全國學術會議論文集[C];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楊彬彬;燃料特性和燃燒模式對柴油機低溫燃燒影響的研究[D];天津大學;2014年
2 柴智剛;柴油機低溫燃燒瞬態(tài)過程閉環(huán)控制研究[D];北京理工大學;2016年
3 張鵬;均質壓燃/缸內直噴雙燃燒模式柴油機數(shù)值模擬與實驗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4 潘家營;燃料自燃及其對燃燒過程的影響研究[D];天津大學;2016年
5 方強;基于噴射策略和燃料設計的壓燃式發(fā)動機高效低排放燃燒模式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3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鵬;燃油噴射策略對RCCI燃燒模式的影響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9年
2 楊薇;柴油機雙階段燃燒模式的模擬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欒興存;柴油機在RCCI燃燒模式下的實驗研究與數(shù)值計算[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4 李宇;乙醇燃料SI/HCCI燃燒模式轉換平順性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5 劉文佳;基于氣口噴射—缸內直噴的雙燃料燃燒模式的試驗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
6 王小峰;不同分子結構生物質含氧燃料對低溫燃燒影響的試驗研究[D];天津大學;2017年
7 陳博;LNG發(fā)動機的燃燒及其優(yōu)化研究[D];上海工程技術大學;2015年
8 黃冠宇;基于汽油直噴壓燃燃燒模式的缸內燃燒組織優(yōu)化三維模擬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5年
9 葉陽;基于預測控制的柴油機氣路系統(tǒng)控制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4年
10 李慶華;超低排放雙階段燃燒可行性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75455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ongligc/2754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