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地震后北川不同滑坡治理措施效果研究
本文關鍵詞:5.12地震后北川不同滑坡治理措施效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5·12汶川大地震引發(fā)多處滑坡災害,地震后滑坡跡地生態(tài)恢復效果備受關注。為了解北川擂鼓鎮(zhèn)鳳凰山滑坡體工程治理后生態(tài)恢復效果,本研究以滑坡體工程治理區(qū)、周邊未受損林地、受損后自然恢復區(qū)為研究對象,通過對植物群落野外調查和對土壤理化性質的測定分析,探討工程措施區(qū)生態(tài)恢復的效果。建立合適的滑坡跡地生態(tài)恢復評價模型,從而提出適宜北川地區(qū)滑坡治理的技術措施,為北川滑坡跡地的工程治理及其生態(tài)恢復工作提供理論基礎和參考實例。研究分析得出1)工程區(qū)草本植物所占比重最大,喬灌木較少,菊科、禾本科、豆科和薔薇科植物是滑坡跡地重建植物群落的主要物種。工程措施區(qū)與自然恢復區(qū)植被有較高的相似性,但與未受損林地還存在一定的差異。在工程區(qū)坡腳比坡頂植被恢復效果好。2)滑坡跡地土壤容重、pH值、有機質、全氮和全磷與未受損林地存在顯著差異。工程區(qū)土壤理化性質優(yōu)于自然恢復區(qū);鐵絲石籠土壤養(yǎng)分質量分數(shù)大于其他工程措施區(qū);工程區(qū)坡腳土壤養(yǎng)分較為優(yōu)渥。3)總體來看,不同措施恢復效果表現(xiàn)出土袋階梯工程措施(F=0.74)鐵絲石籠工程措施(F=0.72)自然恢復(F=0.71)竹柵欄工程措施(F=0.65);不同坡位恢復效果表現(xiàn)出坡腳(F=0.87)坡中(F=0.72)坡頂(F=0.63)。
【關鍵詞】:5·12地震 滑坡跡地 植物群落 土壤理化性質 灰色關聯(lián)度評價
【學位授予單位】:北京林業(yè)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6
【分類號】:P642.22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引言9-18
- 1.1. 研究背景9
- 1.2. 研究目的與意義9-10
- 1.3. 國內外研究進展10-16
- 1.3.1. 震后滑坡形成10-11
- 1.3.2. 治理技術措施11-12
- 1.3.3. 震后植被恢復研究12-13
- 1.3.4. 震后土壤理化性質研究13-14
- 1.3.5. 植物群落特征與土壤因子的關系14-15
- 1.3.6. 植被-土壤系統(tǒng)綜合評價15-16
- 1.4. 目前存在問題16-18
- 2. 研究區(qū)概況18-24
- 2.1. 自然概況18-22
- 2.1.1. 地理位置18
- 2.1.2. 氣候18-19
- 2.1.3. 水文19-20
- 2.1.4. 地質地貌20
- 2.1.5. 土壤20-21
- 2.1.6. 植被21-22
- 2.2. 社會經(jīng)濟情況22
- 2.3. 研究區(qū)植被恢復工程介紹22-24
- 3. 研究內容與方法24-32
- 3.1. 研究內容24
- 3.2. 研究方法24-30
- 3.2.1. 樣地布設24-28
- 3.2.2. 外業(yè)調查28-29
- 3.2.3. 室內實驗29
- 3.2.4. 數(shù)據(jù)分析29-30
- 3.3. 技術路線30-32
- 4. 植被特征研究32-42
- 4.1. 植物群落物種組成32-35
- 4.1.1. 不同恢復方式物種組成32-34
- 4.1.2. 不同工程措施物種組成34-35
- 4.1.3. 工程區(qū)不同坡位物種組成35
- 4.2. 植物物種多樣性分析35-37
- 4.2.1. 不同恢復方式植物多樣性35-36
- 4.2.2. 不同工程措施植物多樣性36-37
- 4.2.3. 工程區(qū)不同坡位植物多樣性37
- 4.3. 植物群落物種相似性37-39
- 4.3.1. 不同恢復方式物種相似性對比37-38
- 4.3.2. 不同工程措施物種相似性對比38-39
- 4.3.3. 工程區(qū)不同坡位物種相似性對比39
- 4.4. 林下植被生物量39-40
- 4.4.1. 不同恢復方式林下植被生物量對比39-40
- 4.4.2. 不同工程措施林下植被生物量對比40
- 4.4.3. 工程區(qū)不同坡位林下植被生物量對比40
- 4.5. 小結40-42
- 5. 土壤理化性質研究42-51
- 5.1. 不同恢復方式土壤理化性質對比42-47
- 5.2. 不同工程措施土壤理化性質對比47-48
- 5.3. 工程區(qū)不同坡位土壤理化性質對比48-49
- 5.4. 小結49-51
- 6. 生態(tài)恢復效果評價51-62
- 6.1. 植被因子與土壤因子灰色相關度51-52
- 6.2. 植被因子與土壤因子pearson相關分析52-55
- 6.3. 不同恢復方式生態(tài)恢復效果綜合評價55-59
- 6.4. 工程區(qū)不同坡位生態(tài)恢復效果綜合評價59-61
- 6.5. 小結61-62
- 7. 討論與結論62-64
- 7.1. 討論62-63
- 7.2. 結論63-64
- 參考文獻64-71
- 個人簡介71-73
- 導師簡介73-75
- 獲得成果目錄75-77
- 致謝77-79
- 附錄79-83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謝建清;滑坡治理方法及其應用實例[J];地質與勘探;1995年03期
2 戴自航,彭振斌;土體滑坡治理的合理設計與計算[J];中南工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0年02期
3 林魯生,劉祖德;滑坡治理的發(fā)展概況以及加固方案的選擇[J];廣東水利水電;2001年02期
4 胡愛國;川北丘陵山區(qū)滑坡治理初探[J];四川水利;2001年04期
5 周慶平;淺談高速公路滑坡治理[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5年11期
6 朱大鵬;季鋒;;模糊優(yōu)選理論在滑坡治理方案選擇中的應用[J];長江大學學報(自科版);2005年10期
7 劉少虎;公路路基滑坡治理[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5年08期
8 鄭小松;王強;;駟馬山灌區(qū)切嶺滑坡治理的思考[J];治淮;2006年04期
9 李迎權;;預應力錨索抗滑樁在滑坡治理中的應用[J];科技情報開發(fā)與經(jīng)濟;2006年20期
10 林勝;;渠道滑坡治理措施探討[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朱洪洲;何兆益;黃岳明;彭永和;金東;;319國道滑坡治理實踐[A];中國公路學會’99學術交流論文集[C];1999年
2 佴磊;富鳳麗;;東北高速公路建設中的滑坡治理[A];第七屆全國工程地質大會論文集[C];2004年
3 霍三勝;秦泉;;談高速公路滑坡治理的認識和體會[A];長治—晉城高速公路總結大會專輯[C];2004年
4 趙久柄;;銅黃公路川口黃土-基巖滑坡治理[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5 吳禮生;陳少平;侯國倫;徐衛(wèi)紅;;秭歸縣歸州鎮(zhèn)北門溝滑坡治理實例[A];第十三屆全國探礦工程(巖土鉆掘工程)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6 潘健;朱姣利;陳紅兵;;廣東省韶關某黏質土坡滑坡治理方法[A];第九屆全國巖土力學數(shù)值分析與解析方法討論會論文集[C];2007年
7 龔福洪;蘇愛軍;;秭歸縣鄧家坡一號滑坡治理工程設計實例[A];湖北省三峽庫區(qū)地質災害防治工程論文集[C];2005年
8 孫新勝;;安旬路滾灘溝滑坡治理錨索施工實踐[A];巖土鉆掘技術在資源、環(huán)境和工程建設中的應用與發(fā)展學術論文集[C];2001年
9 金福喜;卿篤干;彭環(huán)云;朱自強;曾凡河;張可能;;常吉高速某紅砂巖滑坡治理監(jiān)測及分析[A];第二屆全國環(huán)境巖土工程與土工合成材料技術研討會論文集(二)[C];2008年
10 張亮;何宏民;;銅黃一級公路滑坡分布特征及治理設計總結[A];第二屆全國巖土與工程學術大會論文集(上冊)[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秦寶軍 記者 高延林;鳳凰山滑坡治理建設工程正式啟動[N];延安日報;2011年
2 本報記者 劉西英;滑坡治理,一個迫在眉睫的民生課題[N];延安日報;2013年
3 亞利 孫霞 記者 賈志敏;寶塔區(qū)表彰獎勵棉土溝滑坡治理先進集體和個人[N];延安日報;2008年
4 本報記者 劉蘭寧;研發(fā)滑坡治理高新技術軟件[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5 白文起 劉蘭寧;南江工勘院完成三峽水中滑坡治理[N];地質勘查導報;2008年
6 劉國榮;湖南新化金盆滑坡治理方案確定[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1年
7 ;湖南新化金盆村滑坡治理方案確定[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8 應勇華;吉安第三醫(yī)院滑坡治理有了方案[N];中國礦業(yè)報;2011年
9 特約記者 金光 通訊員 陳紹萬;以四川地礦“鐵軍”精神打造精品工程[N];中國礦業(yè)報;2013年
10 王恭先;正確選擇滑坡治理方案[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杜麗麗;滑坡治理的充氣截排水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2 楊文東;降雨型滑坡特征及其穩(wěn)定分析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孫麗文;5.12地震后北川不同滑坡治理措施效果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6年
2 謝鋒;富陽來龍山滑坡治理分析研究[D];浙江大學;2005年
3 劉強;洛三高速公路吉家河滑坡治理研究[D];長安大學;2003年
4 殷智武;海州露天礦二期滑坡治理方案的設計與實施[D];東北大學;2009年
5 蘇吉平;預應力錨索抗滑樁滑坡治理設計與穩(wěn)定性分析[D];中南大學;2008年
6 楊艷;抗滑橋墩在滑坡治理中的應用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7 俞紅光;杭新景高速公路滑坡治理[D];浙江大學;2008年
8 李勝英;梧州市滑坡治理研究[D];廣西大學;2008年
9 關穎雯;佛山市和順棠溪至料美公路小布立交A匝道滑坡治理方法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2年
10 王宇;鶴大高速公路邊坡滑坡治理研究[D];長安大學;2013年
本文關鍵詞:5.12地震后北川不同滑坡治理措施效果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39318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qiudizhi/393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