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故障類型辨識
本文關鍵詞: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故障類型辨識
更多相關文章: 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 單相電弧接地故障 工頻鐵磁諧振 故障類型辨識
【摘要】:在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中,單相接地故障和工頻鐵磁諧振均會引起中性點零序電壓升高。而傳統(tǒng)小電流接地選線裝置一般依靠零序電壓越限啟動,不能有效辨識單相接地故障和工頻鐵磁諧振狀態(tài),由此可能導致選線裝置和微機消諧裝置發(fā)生誤判。對于單相接地故障,其故障表現(xiàn)形式較多,單相金屬性接地和單相電弧接地是其中兩種比較典型的故障類型。當系統(tǒng)發(fā)生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時,線電壓保持平衡,不影響對負荷持續(xù)供電,按相關規(guī)程可繼續(xù)運行1-2小時;但系統(tǒng)發(fā)生單相電弧接地故障時可能會引起過系統(tǒng)電壓,嚴重威脅到設備絕緣和系統(tǒng)安全運行,此時應當及時消除過電壓。配電網(wǎng)發(fā)生如上三種故障時,能夠準確地識別故障類型,快速地進行相應的處理并迅速恢復供電,對電網(wǎng)的安全運行與供電可靠性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對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如上三種故障類型的辨識具有良好的理論意義和較強的工程應用價值。論文主要針對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中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單相電弧接地故障與工頻鐵磁諧振三種典型故障類型進行辨識。首先分析了三種典型故障的產(chǎn)生機理及故障特性。分別采用節(jié)點電壓法、工頻熄弧理論和基爾霍夫定律推導出故障時電壓量的函數(shù)表達式。在對電弧模型和電磁式電壓互感器模型進行研究的基礎上,分別建立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單相電弧接地故障和工頻鐵磁諧振仿真模型。由于發(fā)生不同類型故障時三相電壓中電壓最低相的電壓信號在波形畸變和幅值上存在較為明顯的差異,因此論文將故障后電壓最低相的電壓信號的波形畸變和幅值差異作為故障特征量,采用小波多分辨率分析對原始信號進行處理,對處理后的信號進行了總諧波畸變率和小波能量的定量計算,以此作為故障辨識的判據(jù)。仿真驗證論文所提出的故障類型的辨識判據(jù)是正確的和可靠的。
【關鍵詞】: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 單相電弧接地故障 工頻鐵磁諧振 故障類型辨識
【學位授予單位】:西安科技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M862
【目錄】:
- 摘要2-3
- ABSTRACT3-7
- 1 緒論7-10
- 1.1 選題背景及研究意義7-8
- 1.2 研究現(xiàn)狀分析8-9
- 1.2.1 單相金屬性接地研究現(xiàn)狀8
- 1.2.2 單相電弧接地研究現(xiàn)狀8
- 1.2.3 工頻鐵磁諧振研究現(xiàn)狀8
- 1.2.4 故障類型辨識的研究現(xiàn)狀8-9
- 1.3 主要研究內(nèi)容9-10
- 2 單相接地故障特性分析10-25
- 2.1 引言10
- 2.2 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10-13
- 2.2.1 單相接地故障等值電路10-12
- 2.2.2 故障特性分析12-13
- 2.3 單相電弧接地故障特性分析13-17
- 2.3.1 交流電弧特性分析14
- 2.3.2 故障特性分析14-17
- 2.4 單相接地故障仿真分析17-24
- 2.4.1 單相金屬性接地故障仿真分析17-19
- 2.4.2 單相電弧接地故障仿真分析19-24
- 2.4.3 結論24
- 2.5 本章小結24-25
- 3 工頻鐵磁諧振故障特性分析25-33
- 3.1 引言25
- 3.2 鐵磁諧振簡介25
- 3.3 工頻鐵磁諧振故障特征分析25-30
- 3.3.1 鐵磁元件的非線性特性25-26
- 3.3.2 工頻鐵磁諧振的產(chǎn)生機理26
- 3.3.3 故障特性分析26-30
- 3.4 工頻鐵磁諧振仿真分析30-32
- 3.5 本章小結32-33
- 4 故障類型辨識33-52
- 4.1 引言33-34
- 4.2 小波分析34-43
- 4.2.1 小波多分辨率分析34-35
- 4.2.2 小波能量權重系數(shù)35
- 4.2.3 小波分解及能量權重系數(shù)的計算35-37
- 4.2.4 三種故障的小波變換及小波能量權重系數(shù)的分析37-43
- 4.3 單相電弧接地故障的識別43-47
- 4.3.1 三種故障類型下的諧波分析43-44
- 4.3.2 諧波畸變率的計算44-47
- 4.3.3 單相電弧接地辨識的判據(jù)47
- 4.4 工頻鐵磁諧振的識別47-49
- 4.4.1 小波能量47-48
- 4.4.2 工頻鐵磁諧振辨識的判據(jù)48-49
- 4.5 故障類型辨識判據(jù)49-51
- 4.6 本章小結51-52
- 5 可靠性分析52-56
- 5.1 引言52
- 5.2 故障條件對判據(jù)的影響52-55
- 5.2.1 故障初相角對判據(jù)的影響52-53
- 5.2.2 過渡電阻對判據(jù)的影響53-54
- 5.2.3 諧波源對判據(jù)的影響54-55
- 5.3 本章小結55-56
- 6 總結與展望56-58
- 6.1 總結56-57
- 6.2 展望57-58
- 致謝58-59
- 參考文獻59-6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呂同柱;;電網(wǎng)鐵磁諧振分析及對策[J];電工技術;2006年06期
2 張業(yè);馬志遠;李群湛;周福林;;電力系統(tǒng)鐵磁諧振的仿真研究[J];四川電力技術;2007年05期
3 彭林;王建國;孫偉紅;;鐵磁諧振原因分析及預防措施[J];中國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4 張燁;李中琴;;鐵磁諧振原理和反鐵磁諧振的方法[J];科技風;2010年09期
5 何升全;;淺析鐵磁諧振現(xiàn)象產(chǎn)生的原因和消除措施[J];企業(yè)技術開發(fā);2011年20期
6 徐作才;徐澤;;淺談電力系統(tǒng)鐵磁諧振原因及消除方法[J];科技創(chuàng)業(yè)家;2012年15期
7 S·prusty;S·K·Sanyal;黃德俊;;鐵磁諧振研究的新探討[J];吉林電力技術;1982年01期
8 姜英海;;10kV配電網(wǎng)絡產(chǎn)生鐵磁諧振的原因及予防措施[J];佳木斯工學院學報;1992年04期
9 王云梅,韓瑞君;鐵磁諧振對配電網(wǎng)絡的影響及改進措施[J];林業(yè)機械與木工設備;2000年03期
10 劉連睿;電磁式電壓互感器鐵磁諧振事故分析及措施[J];華北電力技術;2001年10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天興;徐杰;謝偉崢;;電容式電壓互感器鐵磁諧振性能研究[A];2010輸變電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佟越波;;消除礦山電網(wǎng)鐵磁諧振的若干措施[A];2005年全國金屬礦山采礦學術研討與技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5年
3 杜永平;曹新義;李友忠;王海冰;;220kV線路耦容鐵磁諧振的理論分析及處理[A];第十五屆華東六省一市電機工程(電力)學會輸配電技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馮平;王爾智;馬智剛;王維俊;施元春;;電力系統(tǒng)鐵磁諧振的理論分析[A];電工理論與新技術2004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5 黃玉剛;;變電站鐵磁諧振的預防和處理[A];廣東省電機工程學會2003-2004年度優(yōu)秀論文集[C];2005年
6 劉興山;;關于220kV變電站開關取消并聯(lián)電容空母線能否發(fā)生鐵磁諧振分析[A];中國水力發(fā)電工程學會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專委會2008年年會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8年
7 高應云;;不接地電網(wǎng)中電磁式電壓互感器引起的鐵磁諧振[A];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中國科協(xié)第三屆青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1998年
8 郝照勇;;斷路器斷口電容引起的變電站鐵磁諧振事故[A];山東省石油學會油田電力、通信及自動化技術研討會優(yōu)秀工程技術論文集[C];2009年
9 冉啟鵬;陳欣;;鐵磁諧振事故的原因及預防措施[A];2010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優(yōu)秀論文部分)[C];2010年
10 陳婷;王耀輝;;瀑布溝水電站GIS鐵磁諧振的處理[A];2010年度電氣學術交流會議論文集[C];2010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馮平;一種混沌分析與抑制方法及在電力系統(tǒng)鐵磁諧振中的應用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代姚;配電網(wǎng)鐵磁諧振及弧光接地過電壓特征識別與抑制方法[D];重慶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倩;10kV壓變?nèi)劢z熔斷機理與抑制措施的仿真研究[D];東南大學;2015年
2 楊坤;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故障類型辨識[D];西安科技大學;2015年
3 孫立新;大慶油田電網(wǎng)35千伏PT鐵磁諧振及抑制措施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年
4 郝毅;基于小波包分頻特性的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鐵磁諧振檢測[D];天津大學;2007年
5 李勝飛;達旗電廠高壓母線鐵磁諧振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10年
6 何波;中性點直接接地系統(tǒng)鐵磁諧振混沌同步與抑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3年
7 孟文濤;蒙達公司220KV系統(tǒng)鐵磁諧振的分析研究[D];華北電力(北京)大學;2002年
8 王曉云;中性點直接接地系統(tǒng)鐵磁諧振的數(shù)學仿真[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3年
9 郭飛;電力系統(tǒng)鐵磁諧振數(shù)字仿真研究[D];重慶大學;2007年
10 王江寧;中性點不接地系統(tǒng)鐵磁諧振及抑制措施的研究[D];西安科技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69263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692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