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電網電壓全前饋的三相光伏并網控制研究
本文關鍵詞:基于電網電壓全前饋的三相光伏并網控制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太陽能 LCL并網逆變器 PI控制 電網電壓全前饋 電網不平衡
【摘要】:隨著世界能源危機和環(huán)境污染的加劇,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其中太陽能因具有資源廣泛性、無噪音、無污染、安全可靠等優(yōu)點致使其應用范圍廣泛。光伏并網發(fā)電作為太陽能利用的一種主要形式,是采用太陽能電池板將光能轉化為電能,進而供用戶使用。并網逆變器是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的核心,其性能不僅影響和決定了整個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是否能夠安全、穩(wěn)定、高效、可靠地運行,同時也影響系統(tǒng)的使用壽命。本文開始從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的基本結構出發(fā),介紹了光伏電池的仿真模型、逆變器的拓撲,分析了LCL濾波器的特性,并計算了LCL濾波器參數。其次,在理想電網電壓條件下,分別推導了abc、αβ和dq三種坐標系下的基于LCL的三相光伏并網逆變器的數學模型,通過比較分析三種坐標系下的模型及其控制的區(qū)別,決定采用dq旋轉坐標系進行控制,在傳統(tǒng)的PI控制基礎上引入電網電壓全前饋控制策略,從而使電網電壓對并網電流質量的影響降低,并推出了該控制策略下的系統(tǒng)傳遞函數,分析了穩(wěn)態(tài)性能和動態(tài)性能。此外,針對電網三相不平衡的情況,推導出電網電壓全前饋控制策略,并驗證其有效性,同時結合雙解耦同步旋轉坐標系下的鎖相技術,使并網逆變器輸出電流滿足國家標準。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仿真模型,驗證電網電壓全前饋控制策略的有效性,進而實現無靜差并網。同時,設置電網不平衡情況,與傳統(tǒng)控制方法進行對比實驗分析,驗證了改進控制策略的優(yōu)越性。仿真結果表明,本文設計的基于電網電壓全前饋控制的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能輸出具有較好穩(wěn)態(tài)和動態(tài)性能的并網電流,且當電網發(fā)生不平衡故障時,并網逆變器依然可穩(wěn)定、安全運行,進而保證了發(fā)電系統(tǒng)的穩(wěn)定運行,提高了系統(tǒng)的壽命。
【關鍵詞】:太陽能 LCL并網逆變器 PI控制 電網電壓全前饋 電網不平衡
【學位授予單位】:大連理工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TM615
【目錄】: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緒論9-21
- 1.1 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9-10
- 1.2 國內外光伏發(fā)電技術的發(fā)展現狀10-11
- 1.2.1 國外光伏產業(yè)發(fā)展現狀10
- 1.2.2 國內光伏產業(yè)發(fā)展現狀10-11
- 1.3 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控制技術研究現狀11-17
- 1.4 LCL型GCI控制策略現狀17-19
- 1.4.1 想電網電壓條件下GCI控制研究現狀17-18
- 1.4.2 電網電壓不平衡時GCI控制研究現狀18-19
- 1.5 本文主要研究內容19-21
- 2 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拓撲21-30
- 2.1 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組成21-23
- 2.1.1 光伏并網發(fā)電系統(tǒng)結構21-22
- 2.1.2 光伏電池輸出特性22-23
- 2.2 LCL型GCI主電路參數設計及模型建立23-29
- 2.2.1 LCL并網濾波器及其參數設計24-26
- 2.2.2 LCL型GCI數學模型26-29
- 2.3 本章小結29-30
- 3 基于電網電壓全前饋GCI控制技術30-42
- 3.1 GCI雙環(huán)控制策略30-35
- 3.1.1 基于網側電感電流的有源阻尼控制30-32
- 3.1.2 并網電流直接控制策略32-35
- 3.2 電網電壓全前饋控制策略35-37
- 3.3 閉環(huán)參數設計與系統(tǒng)性能分析37-41
- 3.4 本章小結41-42
- 4 電網不平衡條件下網壓全前饋的實現42-51
- 4.1 電網電壓不平衡時正負序分量關系42-44
- 4.2 基于雙同步坐標系的解耦鎖相環(huán)44-49
- 4.2.1 正負序分量的分離44-46
- 4.2.2 鎖相環(huán)模型建立46-47
- 4.2.3 仿真分析47-49
- 4.3 電網不平衡時電網電壓全前饋控制策略實現49-50
- 4.3.1 參考電流計算49-50
- 4.3.2 電網不平衡時GCI控制模型50
- 4.4 本章小結50-51
- 5 基于電網電壓全前饋的GCI仿真結果分析51-60
- 5.1 理想電網條件下控制策略仿真分析51-55
- 5.1.1 與傳統(tǒng)控制策略比較51-54
- 5.1.2 突變仿真54-55
- 5.2 電網不平衡時控制策略仿真分析55-59
- 5.2.1 并網仿真56-57
- 5.2.2 突變仿真57-59
- 5.3 本章小結59-60
- 結論60-61
- 參考文獻61-64
- 致謝64-6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張霆;;光伏并網電站損耗探討[J];科技信息;2010年15期
2 洪峰;嵇鼎毅;王成華;;模擬光伏并網實驗裝置的研制[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年08期
3 陳祥;;大型光伏并網電站科研規(guī)劃的探討[J];太陽能;2010年07期
4 崔瑞;李俊華;;光伏并網系統(tǒng)研究[J];內江科技;2011年08期
5 周林;楊冰;郭珂;李紅新;張正茂;;光伏并網系統(tǒng)中直流注入問題最新進展及發(fā)展趨勢[J];電力系統(tǒng)保護與控制;2012年06期
6 付銘驥;李奎霖;王梓全;;光伏并網系統(tǒng)的輸出電流控制方案[J];電源技術;2012年06期
7 郭玉龍;石磊;張健;霍春寶;;三相光伏并網系統(tǒng)直接電流控制策略的研究[J];電力電子技術;2012年08期
8 ;分布式光伏并網技術深化研究課題成果通過評審[J];農村電氣化;2013年03期
9 ;光伏并網系統(tǒng)研究[J];電氣制造;2013年09期
10 張雅靜;鄭瓊林;盧遠宏;馬亮;;光伏并網逆變器低電壓穿越優(yōu)化設計研究[J];太陽能學報;2013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譚甲凡;;基于線電流解耦算法的三相光伏并網系統(tǒng)[A];中國自動化學會中南六省(區(qū))2010年第28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2 周彥;段善旭;劉飛;殷進軍;劉邦銀;;一種三相光伏并網系統(tǒng)的雙模運行控制策略[A];2008中國電工技術學會電力電子學會第十一屆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3 蔣立;鄭建勇;;基于Z源的光伏并網控制策略研究[A];中國高等學校電力系統(tǒng)及其自動化專業(yè)第二十四屆學術年會論文集(下冊)[C];2008年
4 沈玉梁;蘇建徽;趙為;余世杰;王斯成;王德鄰;;不可調度式單相光伏并網裝置的平波電容容量的選擇[A];中國太陽能學會2001年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1年
5 黃改云;;小型太陽能光伏并網系統(tǒng)設計[A];山東電機工程學會第六屆發(fā)電專業(y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6 李練兵;王同廣;孫鶴旭;;單相光伏并網逆變器的研究[A];天津市電機工程學會201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2年
7 金結紅;余曉東;余海東;;光伏并網系統(tǒng)反孤島控制策略研究[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8 周方圓;龔芬;胡前;彭振江;;新型鎖相技術在光伏并網系統(tǒng)中的應用[A];分布式發(fā)電、智能微電網與電能質量——第三屆全國電能質量學術會議暨電能質量行業(yè)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13年
9 褚小莉;余曉東;;單相光伏并網系統(tǒng)及其反孤島策略的仿真研究[A];第十屆中國太陽能光伏會議論文集:迎接光伏發(fā)電新時代[C];2008年
10 張海波;孫邦伍;原慧軍;劉偉;崔海瑞;;基于DSP太陽能光伏并網系統(tǒng)的應用研究[A];中國農村能源行業(yè)協(xié)會第四屆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新農村、新能源、新產業(yè)論壇生物質開發(fā)與利用青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繆傳俊;光伏并網標準亟待出臺[N];中國貿易報;2012年
2 黃蕾;江蘇 分布式光伏并網容量居全國第一[N];中國電力報;2014年
3 國家能源局;上半年新增光伏并網容量翻番[N];中國能源報;2014年
4 記者 王賀 通訊員 楊鋒 學謙;我市開建20兆瓦光伏并網電站[N];德州日報;2010年
5 本報記者 王榮;40余項光伏并網關鍵標準或上半年完成編寫[N];中國證券報;2012年
6 記者 李莎莎;我市光伏并網容量年底將達1000兆瓦[N];格爾木日報;2012年
7 淄博 田連華;我的微型分布式光伏并網電站(下)[N];電子報;2013年
8 淄博 田連華;我的微型分布式光伏并網電站(上)[N];電子報;2013年
9 記者 王佑;上半年光伏并網量大增 能源局力促分布式發(fā)展[N];第一財經日報;2014年
10 記者 楊文浩;中節(jié)能光伏并網項目竣工在即[N];吐魯番日報(漢);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吳理博;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綜合控制策略研究及實現[D];清華大學;2006年
2 汪海寧;光伏并網功率調節(jié)系統(tǒng)及其控制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3 王飛;單相光伏并網系統(tǒng)的分析與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5年
4 劉鴻鵬;基于Z源網絡的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5 馬亮;大功率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2年
6 張文;數字化光伏并網系統(tǒng)的逆變技術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年
7 馬琳;無變壓器結構光伏并網逆變器拓撲及控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8 郭曉瑞;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控制策略研究[D];浙江大學;2014年
9 周皓;三電平光伏并網逆變器拓撲結構及控制策略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學;2015年
10 肖華鋒;光伏發(fā)電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李潔;光伏并網逆變器控制策略及最大功率點跟蹤技術研究[D];河北工程大學;2015年
2 田飛;分布式光伏并網無功電壓控制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15年
3 王愛苓;光伏并網檢測控制系統(tǒng)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5年
4 譚洋;基于DSP的光伏并網逆變器研制[D];電子科技大學;2015年
5 祝軍;基于DSP的單相光伏并網系統(tǒng)的研究[D];東北大學;2013年
6 袁照紅;基于MCU控制的光伏并網逆變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D];電子科技大學;2014年
7 樊曉波;光伏并網同步方法研究及切換電路設計[D];廣西師范大學;2015年
8 田果;基于廣域保護的光伏并網的配電網保護方案[D];西華大學;2015年
9 田娜;智能小區(qū)光伏并網供電系統(tǒng)設計[D];華北電力大學;2015年
10 趙珈玉;聯網型光伏并網及監(jiān)控系統(tǒng)研究[D];吉林大學;2015年
,本文編號:54732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547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