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濕式冷卻塔宏觀預測耦合模型及其熱力性能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1-18 03:39
提出了一種同時考慮噴淋區(qū)與填料區(qū)的濕式冷卻塔性能預測模型,通過對噴淋區(qū)和填料區(qū)分別建立數(shù)學模型,將兩個區(qū)域耦合求解,從而計算出最終的出口參數(shù),分析在不同入口空氣相對濕度下液滴初始直徑和液滴初始速度對冷卻塔換熱能力的影響。結果表明,耦合模型的結果相比于忽略噴淋區(qū)和雨區(qū)的模型更接近實驗結果,預測誤差最大可減少1.51%;降低入口空氣相對濕度、減少液滴初始直徑可以強化換熱,冷卻水出口溫度降低,而初始液滴速度對冷卻水出口溫度的影響則可忽略不計。
【文章來源】:熱能動力工程. 2020,35(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冷卻塔建立坐標示意圖
為驗證填料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正確性,基于填料層控制方程(11)~(16),選擇文獻[30-31]中的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所計算冷卻水出口溫度、空氣出口干球溫度及空氣出口含濕量誤差百分比在5%內(nèi),認為填料區(qū)模型準確。2.2 噴淋區(qū)模型驗證
圖3為不同初始液滴直徑條件下,冷卻水出口溫度隨入口相對濕度變化曲線。由圖可知,出口水溫隨入口相對濕度的增大而增大,這是由于入口濕度增加,氣液間含濕量差值減少,傳熱質(zhì)量減少,從而蒸發(fā)換熱降低,出口水溫升高。在同一入口濕度下,出口水溫隨液滴初始直徑的增加而升高,且升高速度逐漸減緩,如圖4所示。這是由于隨著液滴初始直徑的增加,氣液間換熱面積減小,并且減小速率隨著液滴半徑的增加而降低,從而使換熱量降低,出口水溫升高。3.3 液滴初始速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的自然通風逆流濕式冷卻塔熱力性能研究[J]. 宋嘉梁,阮圣奇,陳永東,吳曉紅,李翔. 流體機械. 2019(03)
[2]基于遺傳算法的冷卻塔管式配水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計算研究[J]. 王豐,吉慶豐,王東海,周領. 熱能動力工程. 2015(06)
[3]濕式冷卻塔熱力性能數(shù)值分析[J]. 周蘭欣,蔣波,葉云飛.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1)
[4]不同高度淋水填料的熱力及阻力性能試驗[J]. 胡三季,陳玉玲,劉廷祥,唐發(fā). 工業(yè)用水與廢水. 2005(01)
碩士論文
[1]自然通風逆流濕式冷卻塔性能評價及環(huán)境側風影響的試驗研究[D]. 程艷花.山東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84200
【文章來源】:熱能動力工程. 2020,35(06)北大核心
【文章頁數(shù)】:8 頁
【部分圖文】:
冷卻塔建立坐標示意圖
為驗證填料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正確性,基于填料層控制方程(11)~(16),選擇文獻[30-31]中的實驗結果與計算結果進行對比,如表1所示,結果表明所計算冷卻水出口溫度、空氣出口干球溫度及空氣出口含濕量誤差百分比在5%內(nèi),認為填料區(qū)模型準確。2.2 噴淋區(qū)模型驗證
圖3為不同初始液滴直徑條件下,冷卻水出口溫度隨入口相對濕度變化曲線。由圖可知,出口水溫隨入口相對濕度的增大而增大,這是由于入口濕度增加,氣液間含濕量差值減少,傳熱質(zhì)量減少,從而蒸發(fā)換熱降低,出口水溫升高。在同一入口濕度下,出口水溫隨液滴初始直徑的增加而升高,且升高速度逐漸減緩,如圖4所示。這是由于隨著液滴初始直徑的增加,氣液間換熱面積減小,并且減小速率隨著液滴半徑的增加而降低,從而使換熱量降低,出口水溫升高。3.3 液滴初始速度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基于神經(jīng)網(wǎng)絡模型的自然通風逆流濕式冷卻塔熱力性能研究[J]. 宋嘉梁,阮圣奇,陳永東,吳曉紅,李翔. 流體機械. 2019(03)
[2]基于遺傳算法的冷卻塔管式配水系統(tǒng)優(yōu)化設計計算研究[J]. 王豐,吉慶豐,王東海,周領. 熱能動力工程. 2015(06)
[3]濕式冷卻塔熱力性能數(shù)值分析[J]. 周蘭欣,蔣波,葉云飛. 華北電力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9(01)
[4]不同高度淋水填料的熱力及阻力性能試驗[J]. 胡三季,陳玉玲,劉廷祥,唐發(fā). 工業(yè)用水與廢水. 2005(01)
碩士論文
[1]自然通風逆流濕式冷卻塔性能評價及環(huán)境側風影響的試驗研究[D]. 程艷花.山東大學 2007
本文編號:29842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2984200.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