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極矩電磁發(fā)射技術研究進展
本文選題:重接炮 + 多極矩磁場; 參考:《高電壓技術》2014年04期
【摘要】:多極矩電磁發(fā)射技術是一種新型電磁發(fā)射技術,與傳統(tǒng)感應式電磁發(fā)射技術相比具有拋體受力結構合理、可調節(jié)參數(shù)眾多、具備可控扭轉磁場等優(yōu)勢,因此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綜合國內外相關參考文獻,總結了多極矩電磁發(fā)射技術的特點與優(yōu)勢。在此基礎上分析了多極矩磁場的數(shù)學模型,推導出n極矩磁場的標量方程;概述了多極矩構型的研究現(xiàn)狀,從磁極對數(shù)、連接模式、扭轉構型以及磁行波模式等幾個方面詳細分析了多極矩構型的特點;給出了多極矩實驗裝置的結構和結果分析,從實驗角度驗證了多極矩概念應用在電磁發(fā)射領域的可行性。歸納認為:同一級相鄰驅動線圈電流方向相反有利于拋體加速;扭轉型磁場構型相對較優(yōu)。最后對多極矩電磁發(fā)射技術的應用前景進行展望,并指出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應為線圈耦合特性、集磁結構設計和最優(yōu)參數(shù)組合。
[Abstract]:Multipole moment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technology is a new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technolog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inductive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technology,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reasonable structure of projectile force, many adjustable parameters, controllable torsional magnetic field, and so on. Therefore, it has wide application potential.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multipole moment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technology by synthesizing relevant refer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is basis, the mathematical model of multipole moment magnetic field is analyzed, the scalar equation of n-pole moment magnetic field is derived, and the research status of multipole moment configuration is summariz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ultipole moment configura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from the aspects of torsional configuration and magnetic traveling wave mode, and the structure and result analysis of the multipole moment experimental device are given. The fea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ultipole moment concept in the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field is verifi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point of view.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reverse direction of the current of the drive coil in the same order is favorable to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jectile and the configuration of the torsional magnetic field is relatively better.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multipole moment electromagnetic emission technology is prospected, and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possible research direction in the future should be coil coupling characteristics, magnetic structure design and optimal parameter combination.
【作者單位】: 西南交通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分類號】:TM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董亮 ,張迅 ,馬素珍;在非線性恢復力矩作用下尾翼式彈丸運動的穩(wěn)定條件[J];兵工學報;1982年02期
2 王瑩;電發(fā)射技術概論[J];電工技術雜志;2003年10期
3 張朝偉;李治源;陳風波;姜國臣;程樹康;;感應線圈炮的電樞受力分析[J];高電壓技術;2005年12期
4 曹延杰;劉文彪;張媛;龐金鋒;;單級感應線圈炮最佳初始位置仿真研究[J];計算機仿真;2006年1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文明;李德才;何新智;孫明禮;;磁性液體密封結構中漏磁的研究[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2011年01期
2 竇燕;段航;曹延杰;劉文彪;;單級感應線圈發(fā)射器實驗研究[J];兵工自動化;2010年07期
3 李獻;王秋良;王厚生;劉建華;陳順中;;直線感應線圈推進器仿真與實驗[J];兵工學報;2011年11期
4 賈永平,丁天懷,王鵬;曲面體間隙電渦流檢測的有限元分析[J];傳感技術學報;2005年02期
5 馬靜;錢政;;磁傳感器特性測試中標準磁場發(fā)生裝置的設計[J];傳感器與微系統(tǒng);2011年04期
6 段航;曹延杰;李瑞峰;劉文彪;;三級同步感應線圈發(fā)射器觸發(fā)控制裝置研究[J];測試技術學報;2011年01期
7 賀建忠;;三相感應電動機動態(tài)有限元分析[J];電機技術;2009年06期
8 向紅軍;李治源;袁建生;;考慮電樞速度的多級感應線圈炮最佳觸發(fā)位置[J];電機與控制學報;2012年01期
9 董亮 ,王宗虎;迫擊炮炮彈近彈原因的探討[J];兵工學報;1984年04期
10 胡法龍;肖立志;;核磁共振測井儀靜磁場分布的數(shù)值模擬[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8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姚慶高;馬力禎;何源;李青;吳巍;卞文龍;袁平;詹文龍;;CR環(huán)二極磁鐵的磁場優(yōu)化[A];第三屆全國粒子加速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2 魏素敏;張?zhí)炀?邢建升;李振國;儲誠節(jié);吳隆成;賈先祿;潘高峰;葛濤;解懷東;呂銀龍;侯世剛;管峰平;安世忠;鐘俊晴;楊健俊;姚紅娟;;30MeV醫(yī)用回旋加速器氣體靶束流線的研制[A];第三屆全國粒子加速器技術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7年
3 黨小慶;王偉鵬;馬廣大;施勇;;三電極管極式電除塵器電場特性數(shù)值計算[A];第十三屆中國電除塵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9年
4 湯愛軍;閻秋生;路家斌;高偉強;李偉華;田虹;;磁極形狀對磁流變拋光加工效果影響的研究[A];2007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之第12屆全國特種加工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5 靳清秀;;調強治療6MeV駐波加速管的束流工作特性[A];第八屆全國醫(yī)用加速器學術交流會論文集[C];2009年
6 湯愛軍;閻秋生;路家斌;高偉強;李偉華;田虹;;磁極形狀對磁流變拋光加工效果影響的研究[A];2007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曹欣榮;蔡東陽;張曉冬;郭虹;唐勁天;;基于有限元仿真的腫瘤磁感應治療設備磁芯仿真與優(yōu)化[A];中國儀器儀表學會醫(yī)療儀器分會2010兩岸四地生物醫(yī)學工程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胡亮;基于邊界法向磁通密度逐點測量的無旋磁場重構方法及其應用[D];浙江大學;2010年
2 楊超;虛擬戰(zhàn)場中電磁環(huán)境三維建模與繪制方法研究[D];國防科學技術大學;2010年
3 柴京富;集群磁流變效應研磨刷研拋工具加工機理研究[D];廣東工業(yè)大學;2011年
4 安寶林;高頻射彈撞擊系統(tǒng)設計與試驗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10年
5 孫梅;突變材料對光電器件中電流、熱量和光波控制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0年
6 劉存香;汽車電磁制動與摩擦制動集成系統(tǒng)控制技術及性能研究[D];江蘇大學;2012年
7 王金銘;工程電磁場耦合問題分析的若干數(shù)值技術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06年
8 高俊山;三級電磁推進模型及系統(tǒng)研究[D];哈爾濱理工大學;2007年
9 李t,
本文編號:210477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2104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