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分析
本文選題:感應式無線電能傳輸 + 多負載; 參考:《電工技術學報》2015年S1期
【摘要】:多負載感應式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由于加入了諧振補償拓撲,可能存在多諧振點,從而導致系統(tǒng)頻率控制中的不穩(wěn)定現(xiàn)象。為此,本文重點研究了多負載無線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工作條件。本文利用互感耦合模型獲得了多負載系統(tǒng)次級側(cè)到初級側(cè)的等效反映阻抗;為了保證最大功率傳輸能力,獲得了初、次級系統(tǒng)諧振頻率一致時的初級諧振電容值;最后,根據(jù)多負載系統(tǒng)初級側(cè)存在唯一零相角諧振點的條件,得到了多負載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條件:當所有初、次級繞組之間的耦合系數(shù)的平方和與次級系統(tǒng)品質(zhì)因數(shù)滿足穩(wěn)定條件時,系統(tǒng)工作在穩(wěn)定區(qū)域,仿真分析驗證了理論的正確性。
[Abstract]:The multi-load inductive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may have multiple resonance points due to the addition of resonant compensation topology, which leads to instability in the frequency control of the system. Therefore, the stable working conditions of multi-load radio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 are studied in this paper. In this paper, the equivalent reflection impedance from secondary side to primary side of multi-load system is obtained by using the mutual inductance coupling model. In order to ensure the maximum power transmission capacity, the primary resonant capacitance is obtained when the resonant frequency of the secondary system is the sam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condition that there is a unique zero phase angle resonance point at the primary side of the multi-load system,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of the multi-load system is obtained: when the square sum of the coupling coefficient between all the secondary windings and the quality factor of the secondary system satisfy the stability condition, The system works in a stable region, and the simulation results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heory.
【作者單位】: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電氣工程及自動化學院;
【分類號】:TM72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孫躍;黃衛(wèi);蘇玉剛;;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負載識別算法[J];重慶大學學報;2009年02期
2 武瑛,嚴陸光,徐善綱;新型無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分析[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4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鄭輝;多負載ICPT系統(tǒng)的頻率穩(wěn)定性研究[D];重慶大學;2012年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傅文珍;張波;丘東元;;頻率跟蹤式諧振耦合電能無線傳輸系統(tǒng)研究[J];變頻器世界;2009年08期
2 楊民生;王耀南;;新型無接觸感應耦合電能傳輸技術研究綜述[J];湖南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1期
3 孫躍;朱軍峰;王智慧;蘇玉剛;戴欣;;CPT系統(tǒng)輸出穩(wěn)壓控制技術[J];重慶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年03期
4 聶一雄;文波;劉藝;;無接觸功率傳輸技術[J];電力科學與技術學報;2010年03期
5 楊民生;王耀南;歐陽紅林;張細政;;基于可控電抗器的無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動態(tài)補償[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5期
6 黃俊博;孫躍;;基于圖示法和根軌跡法的CPT系統(tǒng)頻率穩(wěn)定性分析[J];電工技術;2010年06期
7 孫丹婷;聶一雄;;對無接觸功率傳輸系統(tǒng)設計的探討[J];電氣應用;2007年12期
8 吳永亮;陳國光;孟召麗;;彈載參數(shù)裝定中非接觸供電技術分析[J];電源技術應用;2010年09期
9 姜田貴;張峰;王慧貞;;松耦合感應能量傳輸系統(tǒng)中補償網(wǎng)絡的分析[J];電力電子技術;2007年08期
10 趙彪;冷志偉;呂良;陳希有;;小型非接觸式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設計與實現(xiàn)[J];電力電子技術;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3條
1 ;Experimental Analysis of Resonant Frequency of Non-contact Energy Transmission System[A];第二十九屆中國控制會議論文集[C];2010年
2 朱軍峰;王智慧;孫躍;;CPT系統(tǒng)輸出穩(wěn)壓控制技術研究[A];四川省電工技術學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3 傅文珍;張波;丘東元;王偉;;串并聯(lián)諧振共振耦合式無線電能傳輸性能的比較分析[A];ABB杯第三屆全國自動化系統(tǒng)工程師論文大賽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澤松;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水下非接觸式電能傳輸技術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2 張旭;感應耦合式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理論與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北京);2011年
3 薛凱峰;微機電系統(tǒng)多維無線能量傳輸技術的研究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夏晨陽;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tǒng)能效特性的分析與優(yōu)化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5 馬紀梅;人工心臟的經(jīng)皮傳能系統(tǒng)的研究[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6 劉禮平;基于機床附件化的旋轉(zhuǎn)超聲波加工關鍵技術研究[D];天津大學;2012年
7 周雯琪;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特性與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8 唐春森;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軟開關工作點研究及應用[D];重慶大學;2009年
9 王智慧;基于包絡線調(diào)制的非接觸電能傳輸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10 黃金鑫;基于空間電磁能的無線傳感器自供能技術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林寧;無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2 邵珠宏;基于感應電能傳輸?shù)妮喬コ浞艢庀到y(tǒng)設計[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3 李楊;三維無線能量傳輸技術在體內(nèi)微機電系統(tǒng)中的實驗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4 張青;諧振耦合式無線輸電多載系統(tǒng)建模及特性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劉結焱;變電站無線無源測溫節(jié)點的設計與集成[D];安徽大學;2011年
6 劉妍;基于高頻旋轉(zhuǎn)變換器數(shù)字無刷勵磁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7 張志博;wMPS測量系統(tǒng)激光器非接觸電能傳輸設計[D];天津大學;2010年
8 封阿明;基于全橋諧振變換器的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基本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1年
9 李中貴;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tǒng)開放式平臺的設計[D];重慶大學;2011年
10 劉秀芳;基于非接觸能量傳輸電動汽車鋰電池組充電系統(tǒng)設計[D];河北工業(yè)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武瑛,嚴陸光,徐善綱;新型無接觸能量傳輸系統(tǒng)[J];變壓器;2003年06期
2 武瑛,嚴陸光,黃常綱,徐善綱;新型無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性能分析[J];電工電能新技術;2003年04期
3 韓騰,卓放,閆軍凱,劉濤,王兆安;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頻率分叉現(xiàn)象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2005年02期
4 武瑛,嚴陸光,徐善綱;運動設備無接觸供電系統(tǒng)耦合特性的研究[J];電工電能新技術;2005年03期
5 孫躍,李良,戴欣,蘇玉剛,王智慧;電流型全橋軟開關變換器的離散映射建模與仿真[J];電工技術學報;2005年06期
6 孫躍;王智慧;戴欣;蘇玉剛;李良;;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頻率穩(wěn)定性研究[J];電工技術學報;2005年11期
7 蘇玉剛;王智慧;孫躍;唐春森;;非接觸供電移相控制系統(tǒng)建模研究[J];電工技術學報;2008年07期
8 蘇玉剛;唐春森;孫躍;王智慧;;非接觸供電系統(tǒng)多負載自適應技術[J];電工技術學報;2009年01期
9 王智慧;孫躍;蘇玉剛;戴欣;唐春森;;適用于非接觸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新型AC/DC/AC變換器[J];電工技術學報;2010年01期
10 徐磊;徐中友;;通用非接觸供電平臺設計及實現(xiàn)[J];電氣應用;2008年06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戴欣;軟開關變換電路離散映射建模方法及非線性行為研究[D];重慶大學;2006年
2 周雯琪;感應耦合電能傳輸系統(tǒng)的特性與設計研究[D];浙江大學;2008年
3 王智慧;基于包絡線調(diào)制的非接觸電能傳輸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劉志軍;多負載ICPT系統(tǒng)建模與控制技術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2 張紅穎;模糊控制在軟開關功率變換器中的研究[D];天津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浩,王宇,曲宏宇;日產(chǎn)智能傳輸系統(tǒng)[J];山東內(nèi)燃機;2000年03期
2 孫宏偉;張永順;;一種指令傳輸系統(tǒng)抗干擾評估模型研究[J];戰(zhàn)術導彈技術;2008年01期
3 張屹松;;淺談數(shù)字MMDS傳輸系統(tǒng)的幾點經(jīng)驗[J];科學之友;2010年13期
4 王繼軍;;膠濟客運專線信息安全傳輸系統(tǒng)方案改進[J];鐵道通信信號;2009年06期
5 ;傳輸系統(tǒng):毫秒時間的附加值[J];現(xiàn)代制造;2008年42期
6 高興平;盧f,
本文編號:193037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930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