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漏電流高效可靠三電平雙Buck并網(wǎng)逆變器
本文選題:并網(wǎng)逆變器 + 漏電流; 參考:《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4年09期
【摘要】:漏電流降低了非隔離型并網(wǎng)逆變裝置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已有研究通過將雙極性調(diào)制全橋逆變器或半橋逆變器三電平化解決該問題。提出基于三電平雙Buck逆變器的新思路,并重點研究其中的三電平雙Buck全橋電路。該拓撲是將雙Buck半橋逆變器中的輸入均壓電容用一個工頻開關的橋臂取代得到,使得對地寄生電容電壓在半周期內(nèi)保持不變,有效地抑制漏電流至幾乎可以忽略的程度。同時,該拓撲保持了雙Buck電路無橋臂直通、體二極管不工作等特點,又降低了器件電壓應力,使得橋臂輸出變?yōu)閱螛O性調(diào)制波。通過與各種無漏電流結構的綜合比較可知,該拓撲除在器件總量上比H5結構多一個功率管外,在有源器件數(shù)量、通態(tài)電流經(jīng)過器件數(shù)量、高頻開關器件數(shù)量、是否需要均壓控制等方面,均有一定優(yōu)勢,有助于降低系統(tǒng)復雜度,提高可靠性與變換效率。仿真與實驗驗證了上述分析。
[Abstract]:Leakage current reduces the safety and reliability of the non-isolated grid-connected inverter.This problem has been solved by three-level bipolar modulation full-bridge inverter or half-bridge inverter.A new idea based on three level double Buck inverter is proposed, and the three level double Buck full bridge circuit is studied.The topology is obtained by replacing the input voltage equalizing capacitor in the double Buck half-bridge inverter with the bridge arm of a power frequency switch, which makes the parasitic capacitance voltage to the ground remain unchanged during the half-cycle, and effectively reduces the leakage current to a degree that is almost negligible.At the same time, the topology keep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ouble Buck circuit, such as no straight through of the bridge arm, no operation of the body diode, and reduces the voltage stress of the device, which makes the output of the bridge arm become a unipolar modulation wave.By comparing with various leakage free current structure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topology has one more power transistor than H5 structure in the total device amount, the number of active devices, the number of on-state current passing through the devices, the number of high-frequency switching devices, and the number of high-frequency switching devices.It is helpful to reduce the complexity of the system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and conversion efficiency.The above analysis is verified by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
【作者單位】: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0907033) 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BE2012170)~~
【分類號】:TM46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高強;徐殿國;;PWM逆變器輸出端共模與差模電壓dv/dt濾波器設計[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1期
2 張興;孫龍林;許頗;趙為;曹仁賢;;單相非隔離型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中共模電流抑制的研究[J];太陽能學報;2009年09期
3 姜艷姝,徐殿國,陳希有,馬洪飛;一種新穎的用于消除PWM逆變器輸出共模電壓的有源濾波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2年10期
4 楊水濤;丁新平;張帆;錢照明;;Z-源逆變器在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中的應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8年17期
5 張犁;孫凱;馮蘭蘭;吳紅飛;徐明;邢巖;;中點鉗位非隔離全橋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2年18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巨龍;趙紅林;李國棟;;三電平H橋逆變器共模電壓研究[J];船電技術;2011年03期
2 錢照明;陳恒林;;電力電子裝置電磁兼容研究最新進展[J];電工技術學報;2007年07期
3 李媛;彭方正;;Z源/準Z源逆變器在光伏并網(wǎng)系統(tǒng)中的電容電壓恒壓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5期
4 劉鴻鵬;王衛(wèi);吳輝;徐殿國;;基于Z源電容電壓變化的并網(wǎng)電流控制策略[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7期
5 杜春水;張承慧;陳阿蓮;趙方德;肖維榮;;光伏高效軟開關DC-DC變換器的數(shù)字化控制與實現(xiàn)[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8期
6 程如岐;趙庚申;郭天勇;;Z源逆變器的狀態(tài)反饋控制策略[J];電機與控制學報;2009年05期
7 蔡春偉;曲延濱;盛況;;準Z源逆變器的暫態(tài)建模與分析[J];電機與控制學報;2011年10期
8 蔡春偉;曲延濱;盛況;;Z源逆變器的改進型最大恒定升壓調(diào)制策略[J];電機與控制學報;2011年12期
9 尤捚;王沖;鄭建勇;翁蓓蓓;;基于空間矢量定時滯環(huán)控制的Z源光伏并網(wǎng)控制策略[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2年04期
10 蘇娜;徐德鴻;;非隔離光伏并網(wǎng)逆變系統(tǒng)的地電流分析與驗證[J];電力系統(tǒng)自動化;2012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條
1 馬文忠;張紅梅;張偉;李耀榮;王志;吳海波;;基于SVPWM的優(yōu)化Z源逆變器控制方法研究[A];2011中國電工技術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曉冰;光伏跟蹤系統(tǒng)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10年
2 程如岐;基于Z拓撲的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張志鋒;感應電機無速度傳感器直接轉矩控制關鍵技術研究[D];沈陽工業(yè)大學;2010年
4 李淵;兆瓦級雙饋式三電平風電變流器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5 肖華鋒;光伏發(fā)電高效利用的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6 劉鴻鵬;基于Z源網(wǎng)絡的光伏并網(wǎng)逆變系統(tǒng)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1年
7 蘇娜;光伏逆變器地電流分析與抑制[D];浙江大學;2012年
8 裴雪軍;PWM逆變器傳導電磁干擾的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9 楊淑英;雙饋型風力發(fā)電變流器及其控制[D];合肥工業(yè)大學;2007年
10 陳恒林;EMI濾波器高頻建模—寄生效應研究[D];浙江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君惠;基于Z源逆變器的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2 劉東冉;并網(wǎng)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暫態(tài)穩(wěn)定性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北京);2011年
3 王碩;大功率直驅(qū)風力發(fā)電并網(wǎng)變流器研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4 李豐林;基于Quasi-Z源逆變器的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5 宋代春;光伏發(fā)電并網(wǎng)控制及其暫態(tài)過程研究[D];天津理工大學;2011年
6 劉海濤;兩電平低壓變頻器研究和試制[D];西南交通大學;2011年
7 崔永生;EMI濾波器寄生參數(shù)消除技術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8 魏居魁;串聯(lián)型Z源逆變器應用于光伏發(fā)電的關鍵技術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學;2010年
9 廖錦濤;光伏發(fā)電系統(tǒng)的Z源變流器研究[D];華東交通大學;2009年
10 張紅梅;基于DSP的Z源逆變器的研究[D];中國石油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8條
1 馬琳;孫凱;Remus Teodorescu;金新民;;高效率中點鉗位型光伏逆變器拓撲比較[J];電工技術學報;2011年02期
2 馬洪飛,徐殿國;消除PWM逆變器驅(qū)動交流電動機長線電纜影響的無源濾波技術[J];電工技術雜志;2001年06期
3 楊海柱,金新民;基于正反饋頻率漂移的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反孤島控制[J];太陽能學報;2005年03期
4 馬洪飛,徐殿國,陳希有,姜艷姝;PWM逆變器驅(qū)動異步電動機采用長線電纜時電壓反射現(xiàn)象的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1年11期
5 吳理博;趙爭鳴;劉建政;王健;劉樹;;單級式光伏并網(wǎng)逆變系統(tǒng)中的最大功率點跟蹤算法穩(wěn)定性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6年06期
6 張超;何湘寧;;短路電流結合擾動觀察法在光伏發(fā)電最大功率點跟蹤控制中的應用[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6年20期
7 汪海寧;蘇建徽;丁明;張國榮;;光伏并網(wǎng)功率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07年02期
8 肖華鋒;楊晨;謝少軍;;NPC三電平并網(wǎng)逆變器共模電流抑制技術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0年3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肖華鋒;謝少軍;陳文明;貢力;;非隔離型光伏并網(wǎng)逆變器漏電流分析模型研究[J];中國電機工程學報;2010年18期
2 丁凱,彭春萍,孫建軍,陳允平;基于SPWM的多電平級聯(lián)型變流器的應用綜述[J];繼電器;2003年06期
3 陳丹江,熊宇,劉兆q,
本文編號:175896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7589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