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緣子串并聯保護間隙的爆轟氣流滅弧方法
本文選題:并聯保護間隙 切入點:后續(xù)工頻電弧 出處:《電網技術》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輸電線路絕緣子串并聯保護間隙受雷擊閃絡后無法主動快速地熄滅后續(xù)工頻電弧,不能有效地阻止雷擊跳閘。研究了一種主動式、快速地爆轟氣流滅弧裝置,裝置安裝于并聯間隙電極之間,當雷擊并聯間隙形成工頻電弧時,裝置受到雷電流信號觸發(fā)同步產生爆轟氣流,能夠以遠小于繼保裝置的最快響應時間熄滅后續(xù)工頻電弧,從而避免繼保裝置動作,有效地阻止雷擊跳閘。建立了爆轟氣流滅弧的數值模型,通過仿真分析得到近似理想狀態(tài)下的爆轟氣流滅弧時間為0.08 ms以內;滅弧實驗證明爆轟氣流在0.4 ms以內熄滅電弧,兩者得到的滅弧時間均遠小于繼保裝置的最快響應時間,其誤差在可接受范圍內,由此驗證了爆轟氣流滅弧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Abstract]:Transmission line insulator series and parallel protection gap can not extinguish the subsequent power frequency arc actively and quickly after lightning strike flashover, and can not effectively prevent lightning strike tripping. A kind of active, fast detonation airflow arc extinguishing device is studied in this paper. The device is installed between the parallel gap electrodes. When lightning strikes the parallel gap to form a power frequency arc, the device is triggered by the lightning current signal to simultaneously produce detonation airflow, which can extinguish the subsequent power frequency arc with a much less than the fastest response time of the relay protection device. The numerical model of detonation airflow arc interrupter is established, and the approximate ideal state of detonation airflow arc extinguishing time is less than 0.08 Ms through simulation analysis.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tonation flow extinguishes the arc within 0.4 Ms, and the arc extinguishing time obtained by both of them is far less than the fastest response time of the relay device, and the error is within the acceptable range. The effectiveness and reliability of the arc extinguishing by the detonation flow are verified.
【作者單位】: 廣西大學電氣工程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0867002)~~
【分類號】:TM863;TM216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真海,陳勉,陳維江,李國富,宿志一;110kV、220kV架空輸電線路復合絕緣子并聯間隙防雷保護研究[J];電網技術;2002年10期
2 陳維江;孫昭英;李國富;崔江流;馮金玲;唐世宇;李明貴;於建龍;廖福旺;包建強;黃連壯;王麗;劉振國;;110kV和220kV架空線路并聯間隙防雷保護研究[J];電網技術;2006年13期
3 陳維江;孫昭英;王獻麗;李慶余;顏湘蓮;王風雷;李紅;王松虞;王增志;張文軍;;35kV架空送電線路防雷用并聯間隙研究[J];電網技術;2007年02期
4 李瑞芳;吳廣寧;曹曉斌;馬御棠;劉平;蘇杰;;山區(qū)輸電線路雷電繞擊跳閘率的計算[J];電網技術;2010年12期
5 王巨豐;曲振旭;蘇浩益;黃維;劉儒;;應用滅弧防雷間隙抑制35kV架空輸電線路雷擊過電壓的方法[J];電網技術;2012年02期
6 葛棟;馮海全;袁利紅;劉健;張翠霞;李紅;;絕緣子串并聯間隙的工頻大電流燃弧試驗[J];高電壓技術;2008年07期
7 陳維江;陳家宏;谷山強;錢冠軍;;中國電網雷電監(jiān)測與防護亟待研究的關鍵技術[J];高電壓技術;2008年10期
8 何金良;曾嶸;陳水明;;輸電線路雷電防護技術研究(三):防護措施[J];高電壓技術;2009年12期
9 李明貴;林盛強;許飛;區(qū)堅;陽一雄;石振江;;35kV架空線路引弧并聯間隙的應用研究[J];廣西電力;2011年01期
10 趙錚;陶鋼;杜長星;;爆轟產物JWL狀態(tài)方程應用研究[J];高壓物理學報;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濤春;李國強;王開強;;接觸爆炸荷載下鋼—混凝土組合梁簡化設計方法研究[J];四川建筑科學研究;2009年06期
2 王薇;;一起系統復雜故障狀態(tài)下保護動作分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3期
3 唐俊;張魯;;220kV UFV-200J型備自投裝置在西梁山變電站的應用分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4 方學霞;;華電蕪湖電廠啟備變保護電流互感器的配置與選型[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5 李剛;;110kV斷路器跳合閘回路故障分析[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3期
6 徐振;;輸電線路高頻方向保護誤動作原因分析[J];安徽電力;2011年03期
7 孫智慧;;蚌埠地區(qū)電網中小熱電廠運行方式的分析[J];安徽電力;2011年04期
8 胡恩平,金榮久,石建康,文章;沖擊波作用下火工品銷毀容器的安全性分析[J];安全;2002年04期
9 孫智慧;;小型水電站的并網及操作[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10 丁娜娜;嚴東晉;徐源;;懸臂式防爆墻消波作用數值分析及其應用[J];地下空間與工程學報;2010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馬麗華;張嵩林;李建飛;沈慶胤;;某10kV環(huán)網閉環(huán)運行零序方向過電流保護整定[A];天津市電視技術研究會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2 李育;張海忠;張金平;;現代鋁電解廠變電整流綜合自動化系統[A];全國冶金自動化信息網2012年年會論文集[C];2012年
3 山永霞;;110kV終端變電站線路保護解列小電的研究和實現[A];2010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文摘部分)[C];2010年
4 孫建華;郭小保;;并聯電容補償裝置的過電流分析[A];2011年云南電力技術論壇論文集(入選部分)[C];2011年
5 張寶平;楊莉;張慶明;;一次乳化炸藥反應釜爆炸沖擊波毀傷效應的評估分析[A];第七屆全國爆轟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6年
6 田杰;胡時勝;陳健;;次生沖擊波超壓的實驗研究和數值模擬[A];計算爆炸力學進展[C];2006年
7 高洪泉;盧芳云;趙宏偉;;不同土壤介質中爆炸的數值模擬[A];第六屆全國工程結構安全防護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劉云川;竇金龍;劉連生;吳春平;汪旭光;;爆炸波在木質松散介質中傳播及破壞的研究[A];中國爆破新技術Ⅱ[C];2008年
9 李永強;張杰;;巖體可爆性分級數學模型及其應用[A];中國爆破新技術Ⅱ[C];2008年
10 王曉剛;郭東明;;空氣柱間隔裝藥結構的現場試驗研究[A];中國爆破新技術Ⅱ[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楊書召;受限空間煤塵爆炸傳播及傷害模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0年
2 付天光;逐孔起爆技術應用基礎研究[D];遼寧工程技術大學;2010年
3 顏湘蓮;交流輸電線路單相接地潛供電弧自熄特性研究[D];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2009年
4 程磊;受限空間煤塵爆炸沖擊波傳播衰減規(guī)律研究[D];河南理工大學;2011年
5 趙新濤;城市巖體開挖爆破振動效應及安全控制研究[D];重慶大學;2010年
6 馬立秋;爆炸荷載下城市淺埋隧道動力離心模型試驗和數值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7 吳愛軍;松軟煤層煤巷掘進突出危險性預測的連續(xù)流量法技術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8 朱傳杰;爆炸沖擊波前流場揚塵特征及其多相破壞效應[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9 李小琴;堅硬覆巖下重復采動離層水涌突機理研究[D];中國礦業(yè)大學;2011年
10 于雪梅;巖土材料中球形孔洞膨脹問題的力學分析[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藺新麗;爆破震動作用下建筑結構動力響應研究及災害控制[D];山東科技大學;2010年
2 許斐;鋁合金艇在水下沖擊波作用下動態(tài)響應的數值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3 王偉然;架空線路絕緣子并聯間隙防雷保護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4 鐘炯聰;高壓輸電線路綜合防雷措施的分析與探討[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5 馮銳;銅坑礦中深孔爆破震動下礦柱穩(wěn)定性研究[D];江西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慶磊;景湖變電站220kV備自投系統的研究與應用[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7 夏謙;隧道內爆炸作用襯砌結構的損傷機理和抗爆性能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8 林峰;在運架空輸電線路雷害綜合治理方案研究[D];福州大學;2009年
9 孟小偉;淺埋隧道下穿密集民房爆破減震技術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1年
10 劉國強;汽車炸彈爆炸沖擊波在城市街道傳播規(guī)律研究[D];武漢理工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陳朗,馮長根,黃毅民;含鋁炸藥圓筒試驗及爆轟產物JWL狀態(tài)方程研究[J];火炸藥學報;2001年03期
2 丁剛毅,徐更光;含鋁炸藥二維沖擊起爆的爆轟數值模擬[J];兵工學報;1994年04期
3 于川,李良忠,黃毅民;含鋁炸藥爆轟產物JWL狀態(tài)方程研究[J];爆炸與沖擊;1999年03期
4 江厚滿,張若棋;確定 JWL 物態(tài)方程參數的非線性優(yōu)化方法[J];彈道學報;1998年02期
5 胡輝;楊旗;包斌;何俊佳;李勁;;基于ANSYS的空氣電弧放電等離子體溫度數值模擬[J];電工電能新技術;2009年02期
6 陳錫陽;尹創(chuàng)榮;楊挺;王偉然;葛棟;張翠霞;王獻麗;賀子鳴;;110kV輸電線路并聯間隙防雷裝置的設計與運行[J];電力建設;2011年06期
7 陳天祥,曹榮江;330kV線路潛供電弧自滅特性的研究[J];電網技術;1988年02期
8 曾昭華;500kV輸電線單相重合閘過程中的潛供電流和恢復電壓[J];電網技術;1988年03期
9 林良真,葉林;電磁暫態(tài)分析軟件包PSCAD/EMTDC[J];電網技術;2000年01期
10 陳維江,李慶峰,來小康,李國富,蔡國雄,楊力,李向陽,劉有為,李同生,王頌虞,關誠,陳光華,董風宇,王以京;10kV架空絕緣導線防雷擊斷線用防弧金具研究[J];電網技術;2002年09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王偉然;架空線路絕緣子并聯間隙防雷保護應用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孫登敏;葛廣瑞;吳松;劉源;雷豐瑞;;某35kV線路并聯可調式保護間隙應用研究[J];電瓷避雷器;2011年04期
2 巫松楨;陳壽田;謝恒X;高觀志;;三電極測量介質損耗中保護間隙對測量的影響[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1984年04期
3 張國平;;500kV線路帶電作業(yè)保護間隙的研究[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3年29期
4 胡毅,王力農,舒印彪;帶電作業(yè)保護間隙的放電特性研究[J];高電壓技術;2002年11期
5 ;110—220千伏圓弧型保護間隙試驗報告[J];高電壓技術;1978年03期
6 胡毅,王力農,舒印彪;500kV線路帶電作業(yè)保護間隙的研究[J];電力設備;2004年02期
7 ;110—220千伏帶電作業(yè)使用攜帶型保護間隙的規(guī)定[J];高電壓技術;1978年03期
8 李霖;王青峰;;淺議帶電作業(yè)中保護間隙的放電特性等問題[J];低碳世界;2013年20期
9 張東;陶鳳源;許衡;廖志華;賈瑩坤;;配電網保護間隙保護距離的研究[J];電瓷避雷器;2012年05期
10 舒印彪,胡毅,王力農;500kV緊湊型線路帶電作業(yè)用保護間隙[J];中國電力;2003年05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付強;油田110kV輸電線路防雷保護間隙的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1年
2 秦英杰;35kV、110kV輸電線路防雷保護間隙的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河北);2006年
,本文編號:16287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kejilunwen/dianlilw/1628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