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內閣制失敗原因探究——從制度有效性視角
發(fā)布時間:2021-11-26 20:55
內閣制是議會制度的一個重要形式,是民初政治實踐的重要場域,該制度的失敗不僅標志著北洋集團的組織潰散,也代表了舊政權國家治理模式之深刻變遷。從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制度有效性理論的視角出發(fā),結合"制度-制度環(huán)境-制度相關人"三維框架,考察民初不利于內閣制生長存續(xù)的結構性特征與歷史路徑,將有助于理解分析憲法與制度工程的不足、與環(huán)境的不適應以及國家精英的專斷自主性過強為特征的行動者自身缺陷這三大核心要素,深化對民國政治制度的認識。
【文章來源】:惠州學院學報. 2020,40(01)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制度有效性的三維框架
通過對問題與研究框架的整合,現提出三個假設(圖2):一是民初的內閣制度設計即憲法與制度工程的質量,其核心是內閣與國會、總統(tǒng)的權力配置關系問題,因為責任內閣制的要義在于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相互制衡,在監(jiān)督與配合中保障政治秩序、體現憲法法律權威并產出符合公共利益的政府公共政策產品。二是民初的內閣制度環(huán)境即該制度面臨的與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其核心是與政治環(huán)境的適應度,如果一種政治制度都不能適應政治環(huán)境,更遑論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三是民初的內閣制度相關人的核心要素是國家政治精英的角色、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其專斷程度與守法意識直接決定了內閣制度運作的質量,而這需要通過對閣員、軍閥與政黨的互動中對其行為、利益、品質加以剖析。上述三個假設,缺一不可,分別支撐起民初內閣制度的有效性,事關內閣制度的成敗得失。(一)制度層面
就官僚階層的社會背景來看——民國成立后,除部分傳統(tǒng)士紳階層因其豐富的政治經驗得到新政府垂青外,大量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和因軍功而得到拔擢的軍人逐漸成為官僚的主要社會來源,而其中占半壁江山的仍然是軍人,如圖3所示(5)。這主要是與科舉廢除之后,軍事教育的成本較低,軍人地位高有關。一方面,從官吏的任職時間看,據資料統(tǒng)計,從北京政府存在的16年間,有29人先后44次擔任國務總理,平均任職年數只有0.36年。而包括國務總理及9個重要部長在內,有138人先后280次供職于此,任職人數是官職的13倍,平均的更換頻率為0.77年。在總共的人次當中,又有183人次的任職時間低于0.5年,占總數的65%[22]。盡管各部參事、司長的任期相對長點,但總的來說閣員的頻繁更換勢必影響到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從行政習慣與作風來看,從民國初年,北京的各部衙門官僚習氣相當重?傊,北京政府的官員處在一個行政體制急劇轉型的時期,不可避免地新循守舊,更迭頻繁,官僚主義作風社甚至是庇護型的社會關系網絡特點鮮明,不僅影響到行政、政治制度的運轉,更對后科舉時代國家權力的重構產生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視角下制度治黨的現實梗阻與發(fā)展進路[J]. 王立峰,呂永祥. 河南社會科學. 2017(07)
[2]清末報刊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以興女學為例[J]. 鄭勛. 惠州學院學報. 2016(01)
[3]民初中央和地方關系探析(1911-1916)[J]. 薛祥,申志清.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03)
[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運行機制的三維構建——基于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理論視角[J]. 程守艷.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6)
[5]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關于制度有效性的三維解讀[J]. 蒯正明. 理論與改革. 2012(01)
[6]近現代軍閥現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軍閥概念輸入中國之成因[J]. 徐勇.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5)
博士論文
[1]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視域下制度有效性研究[D]. 霍春龍.吉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20909
【文章來源】:惠州學院學報. 2020,40(01)
【文章頁數】:8 頁
【部分圖文】:
新制度主義政治學制度有效性的三維框架
通過對問題與研究框架的整合,現提出三個假設(圖2):一是民初的內閣制度設計即憲法與制度工程的質量,其核心是內閣與國會、總統(tǒng)的權力配置關系問題,因為責任內閣制的要義在于立法機關與行政機關相互制衡,在監(jiān)督與配合中保障政治秩序、體現憲法法律權威并產出符合公共利益的政府公共政策產品。二是民初的內閣制度環(huán)境即該制度面臨的與整個社會大環(huán)境的適應問題,其核心是與政治環(huán)境的適應度,如果一種政治制度都不能適應政治環(huán)境,更遑論社會經濟文化環(huán)境。三是民初的內閣制度相關人的核心要素是國家政治精英的角色、素質和能力,特別是其專斷程度與守法意識直接決定了內閣制度運作的質量,而這需要通過對閣員、軍閥與政黨的互動中對其行為、利益、品質加以剖析。上述三個假設,缺一不可,分別支撐起民初內閣制度的有效性,事關內閣制度的成敗得失。(一)制度層面
就官僚階層的社會背景來看——民國成立后,除部分傳統(tǒng)士紳階層因其豐富的政治經驗得到新政府垂青外,大量受過新式教育的學生和因軍功而得到拔擢的軍人逐漸成為官僚的主要社會來源,而其中占半壁江山的仍然是軍人,如圖3所示(5)。這主要是與科舉廢除之后,軍事教育的成本較低,軍人地位高有關。一方面,從官吏的任職時間看,據資料統(tǒng)計,從北京政府存在的16年間,有29人先后44次擔任國務總理,平均任職年數只有0.36年。而包括國務總理及9個重要部長在內,有138人先后280次供職于此,任職人數是官職的13倍,平均的更換頻率為0.77年。在總共的人次當中,又有183人次的任職時間低于0.5年,占總數的65%[22]。盡管各部參事、司長的任期相對長點,但總的來說閣員的頻繁更換勢必影響到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從行政習慣與作風來看,從民國初年,北京的各部衙門官僚習氣相當重?傊,北京政府的官員處在一個行政體制急劇轉型的時期,不可避免地新循守舊,更迭頻繁,官僚主義作風社甚至是庇護型的社會關系網絡特點鮮明,不僅影響到行政、政治制度的運轉,更對后科舉時代國家權力的重構產生深刻影響。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視角下制度治黨的現實梗阻與發(fā)展進路[J]. 王立峰,呂永祥. 河南社會科學. 2017(07)
[2]清末報刊與知識分子的性別話語——以興女學為例[J]. 鄭勛. 惠州學院學報. 2016(01)
[3]民初中央和地方關系探析(1911-1916)[J]. 薛祥,申志清. 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15(03)
[4]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運行機制的三維構建——基于新制度主義政治學的理論視角[J]. 程守艷. 貴州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2(06)
[5]新制度主義政治學關于制度有效性的三維解讀[J]. 蒯正明. 理論與改革. 2012(01)
[6]近現代軍閥現象的政治文化分析——兼考軍閥概念輸入中國之成因[J]. 徐勇.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1999(05)
博士論文
[1]新制度主義政治學視域下制度有效性研究[D]. 霍春龍.吉林大學 2008
本文編號:3520909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5209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