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管理理論與實踐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1-08-06 13:58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目標任務。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提高社會管理科學水平,是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人為本要求社會管理應當突出和尊重人的主體地位。論文從作為社會管理最終的對象“人”入手,通過分析人和社會管理的關系,梳理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人和社會管理的理論,探討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演進,分析中國人在社會管理中的角色,提出加強和創(chuàng)新中國社會管理的構想。第一部分“第一章導論”。論文概述了研究新時期社會管理的目的、意義,人是社會的主體,也是社會的客體,一切社會管理的研究都離不開人這一社會的產物;分析探討了人與社會管理的關系,經典作家關于人和社會管理的理論,國內外研究人的和社會的理論對加強和創(chuàng)新新時期中國社會管理的啟示;介紹了研究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尊重人的主體地位、中國人在社會管理中起主導支配作用的三個主要角色類型”、“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的三個具體構想和路徑”的三個方面的創(chuàng)新點。第二部分“第二章人與社會管理”。論文從人性預設理論入手,分析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社會管理的關系;闡明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人是社會管理的最終對象,政府...
【文章來源】: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4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的目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 國外研究綜述
1.2.2 國內研究綜述
1.3 思路與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人與社會管理
2.1 人性預設理論
2.1.1 預設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意義
2.1.2 人性善惡預設理論回溯
2.1.3 馬克思人性觀概要
2.1.4 人性預設的三個維度
2.2 人與社會
2.2.1 社會是人的社會
2.2.2 人是社會的人
2.3 社會管理
2.3.1 社會管理的概念和職能
2.3.2 域外社會管理考察
2.3.3 人和社會管理的關系
第3章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社會管理的理論
3.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
3.1.1 人學理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現(xiàn)實的人”
3.1.2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3.1.3 人的實踐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3.1.4 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終極目標
3.2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管理的理論
3.2.1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科學構想
3.2.2 列寧對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實踐探索
3.2.3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及管理的探索
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人和社會管理的理論
3.3.1 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由可能走向現(xiàn)實
3.3.2 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
第4章 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演進
4.1 近代中國社會管理
4.1.1 封建的約束
4.1.2 連帶責任模式
4.1.3 社會管理形態(tài)
4.2 新中國的社會管理探索
4.2.1 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
4.2.2 全面控制的模式
4.2.3 社會管理形態(tài)
4.3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管理
4.3.1 突出“以人為本”思想
4.3.2 “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4.3.3 “五位一體”的社會管理體制
4.3.4 社會管理形態(tài)
第5章 中國人在社會管理中的角色
5.1 鄉(xiāng)土中國人
5.1.1 身份界定
5.1.2 心理特征
5.1.3 行為表現(xiàn)
5.2 單位中國人
5.2.1 身份界定
5.2.2 心理特征
5.2.3 行為表現(xiàn)
5.3 社會中國人
5.3.1 身份界定
5.3.2 心理特征
5.3.3 行為表現(xiàn)
5.4 中國人三種主導支配角色的關系及意義
5.4.1 中國人三種主導支配角色的時空關系
5.4.2 中國人三種主導支配角色對社會管理的意義
第6章 加強和創(chuàng)新中國社會管理構想
6.1 加強公民意識與公民教育
6.1.1 民族歷史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公民意識教育
6.1.2 經濟文化發(fā)展加快公民意識培養(yǎng)
6.2 重視體現(xiàn)人的社會的科學管理
6.2.1 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6.2.2 體現(xiàn)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
6.2.3 體現(xiàn)科學管理的價值理念
6.2.4 體現(xiàn)服務為先的價值理念
6.2.5 體現(xiàn)誠信互惠的價值理念
6.3 尊重人的主體地位
6.3.1 社會管理觀念創(chuàng)新
6.3.2 管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6.3.3 社會管理路徑創(chuàng)新
6.3.4 社會管理隊伍創(chuàng)新
6.3.5 社會管理科技創(chuàng)新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加的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技創(chuàng)新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 馬燕合. 紅旗文稿. 2012(18)
[2]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探析——以湖南省安化縣為例[J]. 肖湘雄,詹自軍. 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2(02)
[3]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的現(xiàn)實性分析[J]. 余朦朦. 商業(yè)經濟. 2012(03)
[4]貴州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與社會心理分析[J]. 劉玉連,周芳苓.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5]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J]. 周永康. 求是. 2011(09)
[6]觸發(fā)性替代攻擊:概念、范式與實驗證據[J]. 喻豐,郭永玉,涂陽軍. 心理研究. 2011(02)
[7]試論自然哲學中“自然”含義的演變[J]. 范紅亞,范紅領.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1(02)
[8]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實踐和基本經驗[J]. 劉景泉,張健,伍紹勤.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2)
[9]新農村建設的人才戰(zhàn)略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 魏鴻,楊仁德. 現(xiàn)代化農業(yè). 2010(12)
[10]“十二五”社會建設系統(tǒng)思考[J]. 藍蔚青. 浙江經濟. 2010(21)
博士論文
[1]當代中國農民經濟利益問題研究[D]. 劉權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2]人性與政治[D]. 周前程.中共中央黨校 2009
[3]“后單位社會”城市新失業(yè)群體的就業(yè)適應研究[D]. 黃蕾.吉林大學 2008
[4]民法與人性[D]. 劉云生.西南政法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民事主體理論預設的類型與功能[D]. 于邦志.湖南大學 2007
[2]鄧小平人學思想探微[D]. 張少元.西安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25900
【文章來源】:武漢理工大學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149 頁
【學位級別】:博士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導論
1.1 研究的目的、意義
1.2 國內外研究綜述
1.2.1 國外研究綜述
1.2.2 國內研究綜述
1.3 思路與方法
1.4 創(chuàng)新點
第2章 人與社會管理
2.1 人性預設理論
2.1.1 預設在社會科學研究中的意義
2.1.2 人性善惡預設理論回溯
2.1.3 馬克思人性觀概要
2.1.4 人性預設的三個維度
2.2 人與社會
2.2.1 社會是人的社會
2.2.2 人是社會的人
2.3 社會管理
2.3.1 社會管理的概念和職能
2.3.2 域外社會管理考察
2.3.3 人和社會管理的關系
第3章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和社會管理的理論
3.1 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理論
3.1.1 人學理論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現(xiàn)實的人”
3.1.2 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3.1.3 人的實踐是人的主體性的最高表現(xiàn)形式
3.1.4 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是終極目標
3.2 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社會管理的理論
3.2.1 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科學構想
3.2.2 列寧對社會主義社會管理的實踐探索
3.2.3 毛澤東對社會主義建設及管理的探索
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關于人和社會管理的理論
3.3.1 人的全面自由發(fā)展由可能走向現(xiàn)實
3.3.2 以人為本,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fā)展
第4章 中國社會管理的歷史演進
4.1 近代中國社會管理
4.1.1 封建的約束
4.1.2 連帶責任模式
4.1.3 社會管理形態(tài)
4.2 新中國的社會管理探索
4.2.1 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
4.2.2 全面控制的模式
4.2.3 社會管理形態(tài)
4.3 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社會管理
4.3.1 突出“以人為本”思想
4.3.2 “四位一體”的管理模式
4.3.3 “五位一體”的社會管理體制
4.3.4 社會管理形態(tài)
第5章 中國人在社會管理中的角色
5.1 鄉(xiāng)土中國人
5.1.1 身份界定
5.1.2 心理特征
5.1.3 行為表現(xiàn)
5.2 單位中國人
5.2.1 身份界定
5.2.2 心理特征
5.2.3 行為表現(xiàn)
5.3 社會中國人
5.3.1 身份界定
5.3.2 心理特征
5.3.3 行為表現(xiàn)
5.4 中國人三種主導支配角色的關系及意義
5.4.1 中國人三種主導支配角色的時空關系
5.4.2 中國人三種主導支配角色對社會管理的意義
第6章 加強和創(chuàng)新中國社會管理構想
6.1 加強公民意識與公民教育
6.1.1 民族歷史文化創(chuàng)新需要公民意識教育
6.1.2 經濟文化發(fā)展加快公民意識培養(yǎng)
6.2 重視體現(xiàn)人的社會的科學管理
6.2.1 體現(xiàn)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
6.2.2 體現(xiàn)和諧社會的價值理念
6.2.3 體現(xiàn)科學管理的價值理念
6.2.4 體現(xiàn)服務為先的價值理念
6.2.5 體現(xiàn)誠信互惠的價值理念
6.3 尊重人的主體地位
6.3.1 社會管理觀念創(chuàng)新
6.3.2 管理體制機制創(chuàng)新
6.3.3 社會管理路徑創(chuàng)新
6.3.4 社會管理隊伍創(chuàng)新
6.3.5 社會管理科技創(chuàng)新
結語
致謝
參考文獻
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發(fā)表的論文及參加的科研項目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科技創(chuàng)新要更好地服務于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J]. 馬燕合. 紅旗文稿. 2012(18)
[2]農村基層社會管理人才隊伍建設問題探析——以湖南省安化縣為例[J]. 肖湘雄,詹自軍. 山東省農業(yè)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2(02)
[3]科學管理與人本管理相結合的現(xiàn)實性分析[J]. 余朦朦. 商業(yè)經濟. 2012(03)
[4]貴州新生代農民工的城市融入與社會心理分析[J]. 劉玉連,周芳苓.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3)
[5]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 建立健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管理體系[J]. 周永康. 求是. 2011(09)
[6]觸發(fā)性替代攻擊:概念、范式與實驗證據[J]. 喻豐,郭永玉,涂陽軍. 心理研究. 2011(02)
[7]試論自然哲學中“自然”含義的演變[J]. 范紅亞,范紅領. 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 2011(02)
[8]中國共產黨領導社會建設的實踐和基本經驗[J]. 劉景泉,張健,伍紹勤.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1(02)
[9]新農村建設的人才戰(zhàn)略研究——以貴州省為例[J]. 魏鴻,楊仁德. 現(xiàn)代化農業(yè). 2010(12)
[10]“十二五”社會建設系統(tǒng)思考[J]. 藍蔚青. 浙江經濟. 2010(21)
博士論文
[1]當代中國農民經濟利益問題研究[D]. 劉權政.西北農林科技大學 2010
[2]人性與政治[D]. 周前程.中共中央黨校 2009
[3]“后單位社會”城市新失業(yè)群體的就業(yè)適應研究[D]. 黃蕾.吉林大學 2008
[4]民法與人性[D]. 劉云生.西南政法大學 2004
碩士論文
[1]民事主體理論預設的類型與功能[D]. 于邦志.湖南大學 2007
[2]鄧小平人學思想探微[D]. 張少元.西安科技大學 2004
本文編號:332590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332590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