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轉型期我國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特征及其制度規(guī)范研究
【學位單位】:浙江財經(jīng)學院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3
【中圖分類】:F279.23;D630
【文章目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及背景
第二節(jié) 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論預設
第三節(jié) 國內(nèi)外研究現(xiàn)狀評述
第四節(jié) 研究方法、框架結構及創(chuàng)新點
第二章 轉型期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的特征、形態(tài)和危害
第一節(jié) 社會轉型期的界定
第二節(jié) 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的類型
第三節(jié) 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的特征
第四節(jié) 不良政治行為的危害
第三章 我國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的制度根源分析
第一節(jié) 企業(yè)效率帕累托與制度資源監(jiān)管缺位
第二節(jié) 體制制度不健全
第四章 美國對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的規(guī)范及其借鑒意義
第一節(jié) 美國對政府公職人員行為的規(guī)范
第二節(jié) 美國政府對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的治理與規(guī)范
第三節(jié) 美國對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進行規(guī)范和治理的借鑒意義
第五章 我國對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進行治理和規(guī)范的制度建議
第一節(jié) 建立健全對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進行規(guī)范的法律制度
第二節(jié) 加強行政制度建設
第三節(jié) 增強企業(yè)公民意識,加強企業(yè)自律
結論
參考文獻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孔祥宇;葛德連;;論政治法治化的基本構成要素[J];前沿;2007年07期
2 張鳳陽;論政治行為主體[J];南京社會科學;1998年01期
3 陳自強;龍立軍;方盛舉;;政治藝術的涵義、結構及功能[J];云南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4 劉鏡;;論美國跨國公司政治行為對美國政治的雙重作用[J];和田師范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6期
5 唐國軍;;蕭何的長者政治:《新語》圣賢政治模式在漢初的實踐——漢初長者政治與《新語》的長者圣賢模式研究之三[J];廣西社會科學;2009年10期
6 高信奇;;社會改革的實踐范例及其方式選擇[J];重慶社會科學;2009年02期
7 李保平;;論征地補償?shù)恼蝺r值[J];學術研究;2010年03期
8 張培強;淺談政治行為的選擇及其道德要求[J];信陽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年01期
9 王卓君;論個體政治行為層面上政治文化的三大作用力[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10 王魯娜;;論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的生態(tài)取向[J];科學社會主義;2006年02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康超;中國電子政務建設的政治學透視[D];蘇州大學;2005年
2 高賢峰;我國民營企業(yè)家政治行為分析[D];北京大學;2007年
3 孫景民;非政府組織的政治行為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5年
4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lián)各社會政治階層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唐國軍;帝制初期中國傳統(tǒng)政治理論體系建構[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6 王星;從“分配政治”到“生產(chǎn)政治”[D];吉林大學;2008年
7 高勇強;中國企業(yè)政治策略與行為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4年
8 高海濤;我國企業(yè)非市場行為的規(guī)范和治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6年
9 薛中國;當代中國政治認同心理機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10 洪迎華;劉柳詩歌明前傳播接受史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金劍;社會轉型期我國企業(yè)不良政治行為特征及其制度規(guī)范研究[D];浙江財經(jīng)學院;2013年
2 張子恒;中國企業(yè)家的政治行為動機與策略[D];湖北工業(yè)大學;2010年
3 羅軍;企業(yè)網(wǎng)絡化過程中的政治行為研究[D];浙江大學;2003年
4 劉國;大眾傳媒對中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作用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5 林俏;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內(nèi)在三維結構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06年
6 汪路金;當代大學生政治行為現(xiàn)狀及其對策研究[D];南昌大學;2006年
7 劉鏡;論美國跨國公司政治行為對美國政治的影響[D];山東大學;2008年
8 劉娟;韓國政治類語料特點研究[D];中國人民解放軍外國語學院;2005年
9 楊斌;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建設[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劉佳;大國國際政治行為中的文化因素分析[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年
本文編號:288036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2880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