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拉農業(yè)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大豆產業(yè)鏈為例
發(fā)布時間:2017-12-01 10:14
本文關鍵詞:中拉農業(yè)合作的國際政治經濟學分析——以大豆產業(yè)鏈為例
更多相關文章: 糧食安全 南美地區(qū) 大豆 荷蘭病 全球價值鏈
【摘要】:保障糧食供應安全是中國糧食戰(zhàn)略的重要目標,隨著中國經濟發(fā)展、人口增長和中產階級崛起帶來的食品多樣化需求不斷上升,大豆這一重要的農產品構成了中拉貿易的重要部分。南美生產者(巴西、阿根廷和巴拉圭)和亞洲購買者(尤其是中國)之間形成了相互依賴的關系,而中國對進口大豆的巨大需求使其擁有進口主導地位。南美國家的出口集中于少數幾種大宗商品(初級產品),經濟競爭力低;各國農業(yè)部門的政治經濟結構差別很大,且沒有實現有效的地區(qū)整合,不利于拉美政治經濟穩(wěn)定和中拉貿易的"雙贏"發(fā)展。雖然過去10年南美地區(qū)出現了大豆綜合生產體系,但它還遠未實現制度化。從國際政治經濟學立場來看,這種產業(yè)鏈關系的治理必然要求建立新的制度框架,以保證長期可靠的制度承諾。以全球價值鏈為導向對大豆生產進行更深層次的地區(qū)整合,可以讓南美國家避免"再初級產品化"的風險,提升其貿易機會和工業(yè)化水平;南美國家農業(yè)部門整合成為更加協(xié)調、生產力更高的大豆生產網絡,符合中國的糧食安全戰(zhàn)略。但南美國家要實現地區(qū)政策協(xié)調還面臨很多挑戰(zhàn)。
【作者單位】: 阿根廷迪特利亞大學;
【分類號】:F326.12;F125.4
【正文快照】: 一引言相對于黃金、白銀和石油而言,農產品的戰(zhàn)略重要性往往容易被忽略。自20世紀中期以來,石油被認為是至關重要的商品,然而對于拉美國家而言,農產品才是更為關鍵的商品類別。全球對農產品的需求是由4個因素驅動的:食品、飼料、燃料和金融。農產品需求的第一個驅動因素是食品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龍江之最系列之十[J];世紀橋;2013年13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4條
1 本報特約分析師 曾曉虹;南美大豆產量有望再創(chuàng)紀錄[N];糧油市場報;2013年
2 王曉平 記者 陸鐵男;“三力”齊發(fā)助推名山農業(yè)新跨越[N];黑龍江經濟報;2009年
3 孫常書 李先國;構筑龍型特色經濟[N];農民日報;2002年
4 遼源金昌企業(yè)集團公司董事長、全國勞動模范 孫龍祥 市聯貿大廈總經理、省勞動模范 陶桂芳 吉林龍源運輸有限公司總經理、省勞動模范 聶家增 市金剛水泥集團公司董事長、省勞動模范 張傳軍 遼源供電公司總經理 省勞動模范 秦江揚 吉林麥達斯鋁業(yè)有限公司總經理 省勞動模范 王嘉欣 吉林省夏興有機生態(tài)生物高科集團董事長 省勞動模范 夏中軍 市裕龍油脂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省勞動模范 金長福 東遼縣醫(yī)藥藥材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省勞動模范 宋振江 市地方稅務局黨組書記、局長、市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李茹寶;在踐行遼源精神中的勞動模范[N];遼源日報;2005年
,本文編號:124074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zhengzhijingjixuelunwen/1240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