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信貸歧視是政府干預的結果嗎——來自改革進程中的經驗證據
發(fā)布時間:2021-08-03 00:54
基于中國轉軌經濟過程中政府與市場的關系,通過搜集2005—2016年中國上市公司的銀行貸款數(shù)據,研究發(fā)現(xiàn),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和銀行系統(tǒng)改革的深入,政府干預對信貸歧視的解釋力度變得越來越弱,隱性擔保成為信貸歧視現(xiàn)象產生的主要原因。具體表現(xiàn)為:第一,在控制或分離了企業(yè)特征因素后,國有企業(yè)和民營企業(yè)在貸款可得性上依然存在顯著差異;第二,銀行對不同所有制企業(yè)的信貸政策在不同政府干預程度的銀行和地區(qū)之間沒有差異;第三,企業(yè)繳納的稅收占地方財政收入的比例越低、固定資產占比越低,銀行信貸所有制差異也越大;第四,金融市場化能夠通過硬化國有企業(yè)的預算軟約束,降低銀行信貸所有制差異。在金融改革不斷深化的背景下,如何從根源上消除銀行信貸歧視導致的資源錯配問題,將是下一步金融改革的方向。
【文章來源】:當代財經.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信貸歧視
(二)信貸歧視的原因:政府干預
(三)信貸歧視的原因:隱性擔保
(四)金融市場化與信貸歧視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二)核心變量定義
1. 地方政府干預
2. 政府隱性擔保
3. 金融市場化
(三)樣本選擇和數(shù)據來源
(四)描述性統(tǒng)計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銀行信貸歧視的檢驗
(二)信貸歧視的成因檢驗:政府干預
(三)信貸歧視的成因檢驗:隱性擔保
(四)金融市場化與銀行信貸所有制差異
(五)穩(wěn)健性檢驗
1. 排除稟賦差異假說
2. 使用面板數(shù)據樣本回歸
3. 其他穩(wěn)健性檢驗
五、結論與啟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產權性質、信息質量與公司債定價——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 方紅星,施繼坤,張廣寶. 金融研究. 2013(04)
[2]轉型經濟改革與企業(yè)投資的資本成本敏感性——基于中國國有工業(yè)企業(yè)的微觀證據[J]. 徐明東,田素華. 管理世界. 2013(02)
[3]政府干預與不良貸款——以某國有商業(yè)銀行19882005年的數(shù)據為例[J]. 譚勁松,簡宇寅,陳穎. 管理世界. 2012(07)
[4]信貸資金配置差異:所有制歧視抑或稟賦差異?[J]. 白俊,連立帥. 管理世界. 2012(06)
[5]所有制、制度環(huán)境與信貸資金配置[J]. 方軍雄. 經濟研究. 2007(12)
[6]制度變遷、銀企關系和扭曲的杠桿治理[J]. 田利輝. 經濟學(季刊). 2005(S1)
[7]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yè)債務期限結構——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孫錚,劉鳳委,李增泉. 經濟研究. 2005(05)
[8]政策性負擔、道德風險與預算軟約束[J]. 林毅夫,李志赟. 經濟研究. 2004(02)
本文編號:3318610
【文章來源】:當代財經. 2020,(03)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4 頁
【文章目錄】:
一、問題的提出
二、文獻回顧與研究假設
(一)信貸歧視
(二)信貸歧視的原因:政府干預
(三)信貸歧視的原因:隱性擔保
(四)金融市場化與信貸歧視
三、研究設計
(一)模型設定
(二)核心變量定義
1. 地方政府干預
2. 政府隱性擔保
3. 金融市場化
(三)樣本選擇和數(shù)據來源
(四)描述性統(tǒng)計
四、實證結果與分析
(一)銀行信貸歧視的檢驗
(二)信貸歧視的成因檢驗:政府干預
(三)信貸歧視的成因檢驗:隱性擔保
(四)金融市場化與銀行信貸所有制差異
(五)穩(wěn)健性檢驗
1. 排除稟賦差異假說
2. 使用面板數(shù)據樣本回歸
3. 其他穩(wěn)健性檢驗
五、結論與啟示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產權性質、信息質量與公司債定價——來自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 方紅星,施繼坤,張廣寶. 金融研究. 2013(04)
[2]轉型經濟改革與企業(yè)投資的資本成本敏感性——基于中國國有工業(yè)企業(yè)的微觀證據[J]. 徐明東,田素華. 管理世界. 2013(02)
[3]政府干預與不良貸款——以某國有商業(yè)銀行19882005年的數(shù)據為例[J]. 譚勁松,簡宇寅,陳穎. 管理世界. 2012(07)
[4]信貸資金配置差異:所有制歧視抑或稟賦差異?[J]. 白俊,連立帥. 管理世界. 2012(06)
[5]所有制、制度環(huán)境與信貸資金配置[J]. 方軍雄. 經濟研究. 2007(12)
[6]制度變遷、銀企關系和扭曲的杠桿治理[J]. 田利輝. 經濟學(季刊). 2005(S1)
[7]市場化程度、政府干預與企業(yè)債務期限結構——來自我國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 孫錚,劉鳳委,李增泉. 經濟研究. 2005(05)
[8]政策性負擔、道德風險與預算軟約束[J]. 林毅夫,李志赟. 經濟研究. 2004(02)
本文編號:33186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318610.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