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經濟什么時候_商品經濟的基本規(guī)律_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
本文關鍵詞: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陜西師范大學》 2008年
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
仝利娟
【摘要】: 商品經濟是人類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的出現(xiàn)既滿足了人們的生活需求,又提高了國家的稅收。我們要建設社會主義,必須大力發(fā)展市場經濟,對歷史時期商品經濟的研究將有助于我們更好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學術界對歷史時期商品經濟的研究頗為興盛,但對于河南商品經濟研究則不是很熱。僅有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對集市集鎮(zhèn)的考察上(如:集市的發(fā)展歷史、集期、集市的空間分布以及交通與集鎮(zhèn)的關系等方面),筆者以為,還可以通過商品貿易的內容來考察一個地區(qū)的商品貿易與地域基礎的關系。本文選取了以清代河南省各地牙稅稅額為切入點,期望通過研究河南不同區(qū)域商品經濟的內容來探討行市發(fā)展與地域基礎的關系。為此,筆者翻閱了大量的地方志資料和文獻資料,實地考察了僅存的河南山陜會館碑刻資料。在研究中,注重將歷史學、地理學、經濟學等多種學科結合起來,進行綜合研究,希望能夠對于“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區(qū)域差異”做一個合理的解釋。 本文共分為六章,四個部分。第一章為第一部分。在這一部分中,筆者確定研究對象,分析研究現(xiàn)狀,明確研究內容和意義,并根據資料特征,尋求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切入點。第二章為第二部分,作者考察了牙人牙行的自身歷史,并且對清代河南省“五項雜稅”進行考證,以清代河南牙稅稅額為切入點,分析了清代河南區(qū)域市場的發(fā)展差異,對部分州縣高稅額進行了原因分析。第三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筆者分別對豫北地區(qū)、豫東地區(qū)、豫南地區(qū)和豫西地區(qū)的區(qū)域發(fā)展狀況進行分析。以區(qū)域內的商業(yè)中心或商業(yè)集散地為研究對象,考證出每個區(qū)域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內容以及與地域基礎之間的關系。第六章是第四部分,比較各區(qū)域商品經濟發(fā)展的差異并探討其歷史地理原因,全文的結論部分。 通過研究,本文得出如下認識和結論: 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乾隆時期是河南商品經濟發(fā)展的一個高峰期,經過咸同變亂后,光宣時期商品經濟又有所恢復。 清代河南省各個分區(qū)的商品經濟發(fā)展是不平衡的,以光緒朝牙雜稅稅額為例,豫東地區(qū)和豫北地區(qū)的經濟發(fā)展要快于豫南地區(qū)和豫西地區(qū)。 清代河南各區(qū)域商品經濟發(fā)展有很強的區(qū)域性。河南各區(qū)域市場上,大多能看到本地的特色物產,南陽府的絹織物、杞縣的水果、歸德府的酒、清化的竹器等都進入市場成為商品。即使是包含意義廣泛的“山貨”,各地山貨也頗有側重。除本地物產外,還有周邊省市的特產。河南省周邊與六省相接,各區(qū)域在長期的商貿聯(lián)系中,形成了一定的商業(yè)習慣,如豫西北地區(qū)和晉東南素有“煤鐵換米面”的傳統(tǒng),周口的茶葉多來自安徽六安。長期的商貿聯(lián)系,不僅形成了跨區(qū)域的經濟區(qū),甚至還形成了相似的生活習慣和信仰。 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發(fā)展比較依賴于交通優(yōu)勢。河南四大名鎮(zhèn)憑借轉運貿易而興起,除了集散本地農副產品,更重要的是轉運大宗貨物。對當?shù)氐霓r產品、手工業(yè)品商品化進程影響不大,交通優(yōu)勢失去后,原來商業(yè)重鎮(zhèn)紛紛衰落。發(fā)展商品經濟還是要注意跟當?shù)氐膶嶋H情況結合起來。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陜西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K928.6;K29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吳志遠;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研究[D];南開大學;2012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興亞;清代河南集市貿易及其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02期
2 龔關;近代華北集市的發(fā)展[J];近代史研究;2001年01期
3 鄧亦兵;;清代孟縣經濟的演變[J];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87年04期
4 王瑞平;陳書明;;略論明清時期河南集鎮(zhèn)的分布及其作用[J];河南財經學院學報;1992年02期
5 崔來廷;;略論明清時期的河南懷慶商人及貿易網絡[J];河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6 王興亞;清代河南集市的發(fā)展[J];南都學壇;1996年01期
7 賈貴浩;河南近代農作物種植結構的調整與商品化發(fā)展[J];南都學壇;2005年03期
8 鄧亦兵;清代前期商品流通的運道[J];歷史檔案;2000年01期
9 鄧亦兵;清代前期的糧食運銷和市場[J];歷史研究;1995年04期
10 許檀;清代河南賒旗鎮(zhèn)的商業(yè)——基于山陜會館碑刻資料的考察[J];歷史研究;2004年02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朱銳泉;;心如止水,貴者自貴——小議聊齋先生筆下胡四娘形象[J];蒲松齡研究;2010年02期
2 姚穎;;“雙美共侍一夫”故事模式的背后——以《聊齋志異》和子弟書“志目”為例[J];蒲松齡研究;2011年04期
3 孫其香;;古老與現(xiàn)代的合奏——從《聊齋俚曲·窮漢詞》中的疊音詞談起[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石志鳥;;論章臺柳意象的歷史淵源——楊柳經典意象考述[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年04期
5 江瀚;;略論荀子禮樂學說之思想意義[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3期
6 吳賢哲;;七言古詩起源與產生問題考辨[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年04期
7 朱秀敏;;淺論揚雄散文的藝術特色[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4期
8 呂偉華;;淺論縱橫家的政治理想[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3期
9 董常保;;羌族《招魂》唱經與《楚辭·招魂》的比較[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年02期
10 周少元;;近代商人群體的出現(xiàn)與傳統(tǒng)法等級觀念的動搖[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5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郭洪伯;;秦漢“稗官”考 秦漢基層機構的組織方式(其一)[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臧高峰;任保平;朱子凝;;近代以來中國小農經濟的制度變遷與分析[A];第十一屆中國制度經濟學年會論文匯編(上)[C];2011年
3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基本問題研究[A];中國道路:理論與實踐——第三屆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論人才“百人工程”學者論壇(2009)論文集[C];2009年
4 劉滌宇;;街頭文化的空間基礎——歷代《清明上河圖》中街道空間結點與相關生活場景分析[A];《營造》第五輯——第五屆中國建筑史學國際研討會會議論文集(上)[C];2010年
5 孫競昊;;明朝前期濟寧崛起的歷史背景和區(qū)域環(huán)境述略[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6 吳啟琳;;明成化、弘治時期的地方豪強與地方社會——以《皇明條法事類纂》為核心的考察[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7 孫秋霞;;藝術類博物館與青少年美育[A];新世紀博物館的實踐與思考——北京博物館學會第五屆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7年
8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9 夏慧茹;;《說文解字》與中醫(yī)基礎理論[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10 丁媛;張如青;湯曉龍;;論出土簡帛文獻中的病因思想[A];中國慶陽2011岐黃文化暨中華中醫(yī)藥學會醫(yī)史文獻分會學術會論文集[C];2011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凱波;屈騷評論與漢代文學思想[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佳;生態(tài)語言學視域下的中國瀕危語言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5 周霞;中國農村經紀業(yè)發(fā)展問題研究[D];山東農業(yè)大學;2010年
6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9 劉艷清;清代“六書”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郭偉婷;吳潛任官慶元府時期詞作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秋利;《醒世姻緣傳》中的女性形象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5 張敏;論戰(zhàn)時體制下日本對東北戰(zhàn)爭資源的掠奪(1941-1945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6 賈文芝;萬歷朝的市民運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7 李國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視閾中的民生問題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8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9 馬晶晶;表人名詞類詞綴“X手”、“X者”、“X員”分析比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王英娜;《淮南子》“道”論及其文藝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研;關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土地權屬的再思考——以土地交易過程中的“鄉(xiāng)規(guī)”、“鄉(xiāng)例”為中心[J];安徽史學;2005年01期
2 駱平安;李芳菊;;明清時期古商道在河南的分布與中小城鎮(zhèn)的形成——探詢明清時期河南的古商道、商業(yè)通道、商業(yè)重鎮(zhèn)[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3 吳志遠;;明清河南經濟史研究綜述[J];中國城市經濟;2011年09期
4 徐少華,江凌;明清時期南陽盆地的交通與城鎮(zhèn)經濟發(fā)展[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huán)境;2001年03期
5 姜守鵬;明清時期的北方勞動力市場[J];東北師大學報;1995年04期
6 龔關;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清華北區(qū)域經濟史研究綜述[J];東方論壇(青島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江凌;明清時期南陽盆地城(集)鎮(zhèn)職能組合結構探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fā);2004年03期
8 馬雪芹;明清時期玉米、番薯在河南的栽種與推廣[J];古今農業(yè);1999年01期
9 張榮強;張家山漢簡中所見武安史料[J];邯鄲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10 王天獎;近代河南人口估測[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6條
1 朱大為;16至18世紀中國大宗商品遠距離貿易及其社會經濟效應[D];福建師范大學;2004年
2 廖聲豐;清代常關與區(qū)域經濟[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3 傅輝;明以來河南土地利用變化與人文機制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4 苗月寧;清代兩司行政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楊建庭;稅關與商品流通[D];南開大學;2009年
6 王俊霞;明清時期山陜商人相互關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楊貞;清代前期民間借貸法律研究[D];河北大學;2011年
2 程淑英;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河南植棉業(yè)[D];鄭州大學;2002年
3 鄧玉娜;清代河南的糧食貿易及其對城鎮(zhèn)化的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4 王麗杰;論明清時期的河南集鎮(zhèn)[D];鄭州大學;2004年
5 馮柯;開封山陜甘會館建筑(群)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6年
6 譚宇;明代中原人口遷移及其對經濟發(fā)展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7年
7 張鵬偉;清代中原商路與商品經濟的發(fā)展[D];鄭州大學;2007年
8 鐘晉蘭;鄉(xiāng)鎮(zhèn)墟市與民間信仰的歷史人類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7年
9 楊光;近代周家口鎮(zhèn)社會經濟轉型研究[D];河南大學;2008年
10 李俊鋒;清代河南會館的空間分布和建筑形式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王興亞;清代河南集市貿易及其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社科版);1997年02期
2 龔關;近代華北集市的發(fā)展[J];近代史研究;2001年01期
3 單強;近代江南鄉(xiāng)鎮(zhèn)市場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8年06期
4 王興亞;清代河南集市的發(fā)展[J];南都學壇;1996年01期
5 馬東玉;;清代屯田探討[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01期
6 許檀;明清時期運河的商品流通[J];歷史檔案;1992年01期
7 方行;;清代前期農村市場的發(fā)展[J];歷史研究;1987年06期
8 許檀;清代河南賒旗鎮(zhèn)的商業(yè)——基于山陜會館碑刻資料的考察[J];歷史研究;2004年02期
9 馬雪芹;明清時期河南省棉花的種植與地理分布[J];農業(yè)考古;2000年03期
10 張研;試論清代的社區(qū)[J];清史研究;1997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張文潛;關于《紅樓夢》中的“礙語”[J];東南學術;1991年01期
2 楊伯達;清乾隆朝畫院沿革[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2年01期
3 汪崇筼;乾隆朝兩淮鹽商輸納的探討[J];鹽業(yè)史研究;2003年02期
4 ;善于察言觀色的高手——和珅[J];健康必讀;2006年03期
5 郭成康;;乾隆反貪為什么不成功[J];中國改革;2006年12期
6 孟姝芳;;清乾隆中后期罰扣大員養(yǎng)廉銀與其行政處分之關系探析[J];安徽史學;2007年02期
7 于培杰;;乾隆身世之我見[J];濰坊學院學報;2008年05期
8 顧平;;清代乾隆朝畫院的歷史沿革與繪畫成就[J];榮寶齋;2010年11期
9 鄧銳齡;;清乾隆朝第二次廓爾喀侵藏戰(zhàn)爭(1791-1792)史上的幾個問題(英文)[J];China Tibetology;2010年02期
10 滕德永;;乾隆朝內務府對庫存參斤的管理——以內務府的“參斤變價”為考察對象[J];故宮博物院院刊;2011年04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樊星;葉瑜;;從《清實錄》土地信息看乾隆朝北方農牧交錯帶東段農業(yè)開發(fā)[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2 李剛;;淺議乾隆與滿語文[A];紀念滿文創(chuàng)制41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提要[C];2009年
3 達力扎布;;有關乾隆朝《大清會典則例·理藩院則例》稿本[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4 劉暢;;乾隆朝皇家宮室內檐裝修設計研究[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2000年
5 王大慶;;清乾隆朝黃淮下游地區(qū)的祭河與祀神[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曾輝;;乾隆皇帝與太廟[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2000年
7 閻崇年;;論《滿洲老檔》[A];滿學研究(第四輯)[C];1998年
8 惲麗梅;;和敬公主及其府邸[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三輯)[C];2000年
9 劉諾;;乾隆朝正陽門大修紀實暨啟示[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下)[C];2007年
10 佟永功;關嘉祿;;乾隆朝“欽定新清語”探析[A];中國民族古文字研究(第四輯)[C];199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 劉鳳云;[N];中國文化報;2010年
2 楊士林;[N];中國文化報;2010年
3 心理學博士 岳曉東;[N];北京科技報;2005年
4 金申;[N];中國商報;2007年
5 呂堅;[N];中國檔案報;2001年
6 周安慶;[N];南京日報;2007年
7 馮印淙;[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6年
8 東萊;[N];中國商報;2008年
9 吳非;[N];中國商報;2008年
10 李坤;[N];北京科技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劉迪;清乾隆朝內府書畫收藏[D];南開大學;2010年
2 于家富;清乾隆朝強化“國語”法律保護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3 李皛;乾隆朝中亞政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
4 趙琰哲;清乾隆朝仿古繪畫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2013年
5 陳宏;清代乾隆朝督撫貪賄犯罪研究[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6 李靚;乾隆文學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7 鄭南;美洲原產作物的傳入及其對中國社會影響問題的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8 程方;清代山東農業(yè)發(fā)展與民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馬亞輝;康雍乾三朝對云南社會的治理[D];云南大學;2013年
10 彭陟焱;乾隆朝大小金川之役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霍微;乾隆朝懲治高官貪腐的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3年
2 張杰;《乾隆朝上諭檔》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馬靜雯;乾隆晚期懲貪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4 劉旭東;乾隆后期(1775-1795)黃河河南段水災治理研究[D];安徽大學;2014年
5 李慧娟;康、雍、乾三朝文化政策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6 張佐良;乾隆朝社會動亂及政府對策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7 李彤彤;乾隆朝宮廷景泰藍初步研究[D];復旦大學;2010年
8 張浩森;補乾隆朝葉爾羌參贊辦事大臣表[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9 李霞;清代乾隆仿生瓷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10 姜鵬;乾隆朝“歲朝行樂圖”、“萬國來朝圖”與室內空間的關系及其意涵[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本文關鍵詞:清代河南商品經濟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6691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sylt/66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