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明清
發(fā)布時間:2021-10-25 22:01
本文從海洋史的角度,以汀、漳交界的龍巖為考察對象,從龍巖在明清汀、漳兩地山區(qū)與海洋經濟互動中經濟地位的提升出發(fā),來探討明中葉后沿海的海外貿易對汀州山區(qū)經濟的強大拉動力和汀州山區(qū)經濟對漳州沿海經濟的物質支持的互動問題。文章首先從龍巖境內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入手。闡明地處汀、漳交界地的龍巖其境內自然地理環(huán)境雖然與汀州相同,同屬于閩西的山區(qū)地帶,但是因兩地并無水路交通,而龍巖與漳州有九龍江可通,龍巖的開發(fā)歷程與漳州同步,而汀州的開發(fā)要遲于龍巖,這就導致龍巖與汀州內居民族源、語言和風俗習慣之間的差異。然而,龍巖與汀州境內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相同,兩地到明中葉之后都以種植經濟作物作為兩地經濟發(fā)展的重要模式。隨之文章著重探討明中葉后,漳州沿海繁榮的海上貿易拉動汀、漳經濟一體化。因此,汀、漳兩地的交通進一步改善,打破了原先汀州與漳州相對隔離的狀態(tài),且整個汀、漳地區(qū)和廣東潮汕還形成一個經濟圈。在山區(qū)經濟與沿海經濟進行互動,處于這三者交界地的龍巖其地理交通的重要性更為顯現(xiàn)出來,明中葉之后,龍巖經濟地位有很大提升,境內商業(yè)氛圍頗為活躍,這對龍巖社會和經濟有很大影響,到清雍正年間,龍巖升格為州。最后,通過論證分析,我們...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
第二節(jié)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jié) 本文思路、引用資料的情況
第一章 龍巖的開發(fā)與經濟
第一節(jié) 龍巖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龍巖的開發(fā)與建置變遷
第三節(jié) 交通的改善、移民與龍巖之連接汀漳
第四節(jié) 明中葉后龍巖與汀州的經濟模式交集
第二章 明中葉后汀漳經濟一體化及龍巖地位的提升
第一節(jié) 汀漳交通的改善以及龍巖的要沖地位
第二節(jié) 龍巖交通地位的進一步提升
第三節(jié) 龍巖與漳州沿海經濟互動及境內商業(yè)的活躍
第三章 結語與思考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十六世紀東南中國與東亞貿易網(wǎng)絡[J]. 楊國楨. 江海學刊. 2002(04)
[2]福建縣級政區(qū)建置的地域分異及其整合過程——兼論自然區(qū)與行政區(qū)的關系[J]. 林拓.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01(03)
[3]海洋迷失:中國史的一個誤區(qū)[J]. 楊國楨. 東南學術. 1999(04)
[4]明清時期的韓江流域經濟區(qū)[J]. 黃挺.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9(02)
[5]福建海洋發(fā)展模式的歷史選擇[J]. 楊國楨. 東南學術. 1998(03)
[6]元代隆興至潮州新驛道的開辟及對贛閩粵三省省界開發(fā)的影響[J]. 顏廣文.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8(02)
[7]汀江流域外向型客家經濟演變初探[J]. 葛文清. 龍巖師專學報. 1995(02)
[8]明清東南區(qū)域平原與山區(qū)經濟研究序論[J]. 楊國楨.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5(02)
[9]九龍江流域的山區(qū)經濟與沿海經濟[J]. 劉永華.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5(02)
[10]汀江流域與韓江三角洲的經濟發(fā)展[J]. 劉正剛.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5(02)
本文編號:3458244
【文章來源】:廈門大學福建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4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第一節(jié) 選題緣起
第二節(jié) 學術史回顧
第三節(jié) 本文思路、引用資料的情況
第一章 龍巖的開發(fā)與經濟
第一節(jié) 龍巖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
第二節(jié) 龍巖的開發(fā)與建置變遷
第三節(jié) 交通的改善、移民與龍巖之連接汀漳
第四節(jié) 明中葉后龍巖與汀州的經濟模式交集
第二章 明中葉后汀漳經濟一體化及龍巖地位的提升
第一節(jié) 汀漳交通的改善以及龍巖的要沖地位
第二節(jié) 龍巖交通地位的進一步提升
第三節(jié) 龍巖與漳州沿海經濟互動及境內商業(yè)的活躍
第三章 結語與思考
參考文獻
附錄
后記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十六世紀東南中國與東亞貿易網(wǎng)絡[J]. 楊國楨. 江海學刊. 2002(04)
[2]福建縣級政區(qū)建置的地域分異及其整合過程——兼論自然區(qū)與行政區(qū)的關系[J]. 林拓. 地域研究與開發(fā). 2001(03)
[3]海洋迷失:中國史的一個誤區(qū)[J]. 楊國楨. 東南學術. 1999(04)
[4]明清時期的韓江流域經濟區(qū)[J]. 黃挺.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9(02)
[5]福建海洋發(fā)展模式的歷史選擇[J]. 楊國楨. 東南學術. 1998(03)
[6]元代隆興至潮州新驛道的開辟及對贛閩粵三省省界開發(fā)的影響[J]. 顏廣文. 中國邊疆史地研究. 1998(02)
[7]汀江流域外向型客家經濟演變初探[J]. 葛文清. 龍巖師專學報. 1995(02)
[8]明清東南區(qū)域平原與山區(qū)經濟研究序論[J]. 楊國楨.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5(02)
[9]九龍江流域的山區(qū)經濟與沿海經濟[J]. 劉永華.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5(02)
[10]汀江流域與韓江三角洲的經濟發(fā)展[J]. 劉正剛. 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 1995(02)
本文編號:3458244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345824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