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教融合”體制難點及制度設計研究
本文選題:體教融合 切入點:體教結合 出處:《南京大學》2014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體教融合”是我國體育和教育界深化“體教結合”工作中提出的一個全新的觀念,從體教結合到體教融合,雖然只是一個字的區(qū)別,實際上卻是我國轉變競技體育發(fā)展方式,培養(yǎng)優(yōu)秀體育人才模式的一個全新的理論和實踐創(chuàng)新,是按照科學發(fā)展觀,促進體育與教育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條新路。其根本意義在于,改變體育部門和教育部門的封閉狀態(tài),將體育和教育事業(yè)放在一定區(qū)域的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大背景中,對教育內容和教育方式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本文通過問卷調查法,文獻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對我國“體教結合”現狀進行研究,分析目前存在問題,并研究和綜合其他國家“體教融合”的成功經驗,提出我國“體教融合”的可行方略!绑w教融合”體制的研究理論建立在科學發(fā)展觀和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學說基礎上。具有培養(yǎng)目標的長遠性、培養(yǎng)主體的唯一性、培養(yǎng)對象的業(yè)余性、培養(yǎng)過程的科學性四個主要特征。其主要意義在于三個方面:第一,保障運動員受教育權利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運動員;第二,吸納有潛質的青少年成為體育后備人才;第三,推動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邁進。“體教融合”的體制難點主要集中在“舉國體制”和教育壁壘,以及相應形成的競技體育人才流失問題!绑w教融合”的制度設計主要在于三條轉型之路:第一,“舉國體制”的轉型之路;第二,打破教育壁壘的“綜合化”之路;第三?沙掷m(xù)發(fā)展的“體教融合”之路。在此基礎上將中國大學生體育協會變成運用法律手段和完善的規(guī)章制度來管理大學生體育的部門;同時構建學校競賽體系:明確項目布局;劃清競賽分層;加強競賽監(jiān)督;擴大競賽市場。將開展大學校際體育競賽納入學校教育的基本內容,并當成提高學校聲譽、吸引學生與資助的一個重要方面。“體教融合”實施的理論框架依托于“體教融合”運行機制,運行機制可以細分為運行動力機制、整合協調機制、系統控制機制、運行保障機制、動機激勵機制等五個二級機制。
[Abstract]:"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a new concept put forward in the work of deepening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Although it is only a word difference, it is actually a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competitive sports in our country. A new theory and practice innovation of cultivating excellent sports talents is a new way to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according to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Its fundamental significance lies in changing the closed state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s. In the contex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a certain region, sports and education are pu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fundamental reform of educational contents and methods. This paper adopts questionnaire survey,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China,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studies and synthesizes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s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in other countri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a feasible strategy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theory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is based on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and Marx's theory on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The four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ateur of the training object and the scientific nature of the training process are as follows: first, to ensure the athletes' right to receive education to train the athletes with all-round development; second, Third, it is necessary to promote the movement of a large sports country into a strong sports country. The difficulties in the system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mainly focus on the "national system" and the barriers to education. The system design of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mainly lies in three ways of transformation: first, the road of transformation of "national system", the second, the road of breaking the barriers to education "comprehensive"; Third,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education" road. On this basis, the Chinese University Sports Association into the use of legal means and perfect rules and regulations to manage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s;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construct the school competition system: make clear the project layout, draw a clear competition layer, strengthen the competition supervision, expand the competition market, bring the college inter-school sports competition into the basic content of the school education, and regard it as improving the reputation of the school. Th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depends on the operating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which can be subdivided into dynamic mechanism of operation,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integration and system control mechanism. Operation guarantee mechanism, motivation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so on five two-level mechanism.
【學位授予單位】:南京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4
【分類號】:G807.4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冉強輝;郭修金;;上海市“體教結合”運行現狀與對策的研究[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2 華洪興;;超越“路徑依賴”,謀求全面發(fā)展——“體教結合”的探索與思考[J];體育科學;2006年06期
3 董靜;董國永;郭敏;;對我國當前形勢下“體教結合”現狀與發(fā)展的思考[J];安徽體育科技;2006年04期
4 趙一平;趙先卿;馬力;;對“體教結合”若干理論問題的分析與探討[J];安徽科技學院學報;2007年02期
5 文紅斌;馬飛;;對我國“體教結合”發(fā)展模式的探索[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7年06期
6 夏堯遠;;對2008年奧運會前后高校“體教結合”問題的思考[J];浙江體育科學;2007年03期
7 陳子銳;林少娜;;探討“體教結合”對我國高校體育的發(fā)展[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年08期
8 楊劍;古強;;“體教結合”系統工程的現狀與對策研究[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7年04期
9 費瑛;劉靜春;;對我國“體教結合”戰(zhàn)略中若干問題的探討[J];體育科技文獻通報;2007年12期
10 潘裕;;“體教結合”的制約因素及發(fā)展對策[J];科技經濟市場;2007年07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向宏;;對“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和運行機制契合度的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2 梁強;;運動員職業(yè)生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體教結合”模式[A];第十七屆全國高校田徑科研論文報告會論文專輯[C];2007年
3 吳建喜;;論體教結合體制性障礙及突破[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4 叢振江;金之棟;;“體教結合”發(fā)展趨勢的探討[A];貴州省科學技術優(yōu)秀學術論文集(2004年度)[C];2004年
5 叢振江;金之棟;;“體教結合”發(fā)展趨勢的探討[A];貴州省第六屆體育科學大會論文集[C];2004年
6 華洪興;;超越“路徑依賴” 謀求“全面發(fā)展”——“體教結合”的探索與思考[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7 斯迪虎;平杰;虞重干;;創(chuàng)建“體教結合”培養(yǎng)優(yōu)秀運動員的和諧機制[A];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屆運動會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8 黃一飛;;關于我國運動員“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的思考[A];浙江省第十三屆運動會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集[C];2006年
9 張志華;鐘秉樞;周建梅;;我國體教結合發(fā)展研究[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二)[C];2007年
10 趙一平;;“體教結合”行動系統研究[A];2013年全國競技體育科學論文報告會論文摘要集[C];201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張月亭;把“體教結合”作為一件大事抓緊抓好[N];衡水日報;2009年
2 本報記者 葉志明;“體教結合”的瓶頸突破[N];文匯報;2010年
3 本報記者 吳奉天 實習生 唐福春;南充體教結合領跑全省[N];南充日報;2011年
4 本報記者 盧葦;體教結合是雙贏[N];中國體育報;2012年
5 本報記者 盧葦 李雪穎;讓體教結合走得更遠[N];中國體育報;2012年
6 撰稿 平萍 趙麗斌;上海,從體教結合走向體教融合[N];中國體育報;2012年
7 李萬祥;“體教結合” 快樂成長[N];經濟日報;2013年
8 本報記者 薛原 馬劍;大學探路體教結合[N];人民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谷苗;“學生軍”展示體教結合范本[N];文匯報;2013年
10 黃心豪 陳建族;廣州召開體教結合工作會[N];中國體育報;201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建喜;論“體教結合”向“體教融合”的轉變[D];北京體育大學;2009年
2 鄭婕;“體教結合”培養(yǎng)高水平競技體育人才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崔維文;佳木斯市中小學體教結合培養(yǎng)模式的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2年
2 聶盼;南京市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實施“體教結合”的效果及其保障因素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3 韋煥敏;貴州省威寧縣高原中長跑、競走項目訓練地“體教結合”現狀與對策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5年
4 劉宏揚;中國大學生高水平女子籃球運動員(東南賽區(qū))“體教結合”發(fā)展狀況的調查研究[D];南昌大學;2015年
5 周文青;“體教融合”體制難點及制度設計研究[D];南京大學;2014年
6 王彥飛;體教結合人才培養(yǎng)模式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8年
7 溫立強;上海市游泳二線隊實施體教結合的現狀及影響因素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8年
8 錢輝;對長春市第二十九中學“體教結合”現狀與發(fā)展策略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陳曙光;中學培養(yǎng)高水平競技運動員實施“體教結合”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1年
10 孫欣榮;我國高!绑w教結合”模式的探索與反思[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568810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quyujingjilunwen/1568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