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真實性評判的雷峰塔重建爭論
本文選題:雷峰塔 + 遺產旅游 ; 參考:《江蘇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3期
【摘要】:關于復原雷峰塔,學術界分為支持和反對兩派,基于遺產旅游的真實性評判,可以說圍繞關于雷峰塔重建問題的爭論,已經使雷峰塔成為中國遺產旅游案例中貫穿"文化遺產概念+遺產重建原真性+破碎學科與多種視角看待遺產修復運動+平衡旅游發(fā)展與遺產保護"的最好學術標本。關于雷峰塔重建的探討啟示我們:遺產重建對于其原真性需要認真把握,應以有關歷史檔案、文獻資料、歷史地圖、口述史料等作為復原歷史文化遺產的文本依據;要區(qū)分不同學科、不同利益主體在相關案例中的不同表現和價值觀,遺產保護的客體,是社會共同的文化財產。遺產保護不僅僅是少數專家的案頭工作,也不僅僅是政府文物主管部門的權責,廣大的民眾應該參與到遺產信息的搜集、歷史文化環(huán)境的維護、文化傳統(tǒng)的傳承中來,都應該分享文化遺產事業(yè)的潛在福利,從而增加個人事業(yè)和民族復興偉業(yè)的文化自信。
[Abstract]:Regarding the restoration of Leifeng Tower, academia is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support and opposition. Based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authenticity of heritage tourism, we can say that there is a debate about the reconstruction of Leifeng Tower. Leifeng Tower has become the best academic specimen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cept, Heritage Reconstruction, original broken discipline and various Visual Angle of View on balanced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Heritage Protection" in Chinese heritage tourism cases. The discussion on the reconstruction of Leifeng Tower enlightens us: the reconstruction of the heritage needs to be grasped seriously for its original nature, which should be based on the relevant historical archives, documents, historical maps and oral historical materials as the text basis for the restor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It is necessary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disciplines, different interest subjects and values in relevant cases, and the object of heritage protection, which is the common cultural property of society. Heritage protection is not only the desk work of a few experts, nor is it the authority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department in charge of cultural relics of the government. The general public should participate in the collection of heritage information,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of cultural traditions. All should share the potential benefits of cultural heritage, thus increasing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individual career and national rejuvenation.
【作者單位】: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青年項目“遺產地銘刻時代痕跡與旅游發(fā)展研究”(編號:12CJY088)、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十二五’時期中國遺產旅游資源管理戰(zhàn)略研究”(編號:10BGL049)研究成果
【分類號】:K878.6;G12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6條
1 楊向榮;;歷史建筑修繕過程中的“原真性”保護問題淺議——以杭州“富義倉”修繕為例[J];安徽農學通報;2007年21期
2 張成渝;《世界遺產公約》中兩個重要概念的解析與引申——論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3 俞偉;唐曉嵐;;從黃鶴樓到雷峰新塔——對風景名勝區(qū)歷史名樓重建的回顧與反思[J];古建園林技術;2010年01期
4 王曉曉;張朝枝;;遺產旅游真實性理解差異與遺產地管理[J];旅游科學;2007年01期
5 張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與遺產保護視角的演變與差異[J];旅游科學;2008年01期
6 阮儀三,林林;文化遺產保護的原真性原則[J];同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汝;;河南省郟縣臨灃寨鄉(xiāng)土建筑保護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年35期
2 游佳;;民族旅游中游客的真實性感知與實際情形的差異分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05期
3 劉臨安;李櫻櫻;;歷史建筑遺址的保護、復修與展示——以內蒙古五當召的庚毗召為例[J];北京建筑工程學院學報;2010年01期
4 李喬;;淺論麗江古城民居改造的原真性內涵研究及界定[J];才智;2012年12期
5 蘇全有;韓潔;;有關我國的世界遺產問題研究述評[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6 朱直君;;成都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的廣義原真性得失[J];城市規(guī)劃;2010年07期
7 劉頌;高健;;西歐歷史城市景觀的保護[J];城市問題;2008年11期
8 夏健;王勇;李廣斌;;回歸生活世界——歷史街區(qū)生活真實性問題的探討[J];城市規(guī)劃學刊;2008年04期
9 徐松巖;;大連地區(qū)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研究[J];大連近代史研究;2007年00期
10 姜太芹;;江南周莊與云南和順:古鎮(zhèn)旅游的比較視窗[J];大理學院學報;2011年1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8條
1 劉海龍;楊銳;;對構建中國自然文化遺產地整合保護空間網絡的思考[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8年
2 李尚森;王偉;;文物古跡保護法研究[A];林業(yè)、森林與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法制建設研究——2004年中國環(huán)境資源法學研討會(年會)論文集(第三冊)[C];2004年
3 張集良;;中國人心中的文化遺產——關于本土“文化遺產保護”概念的探索[A];2011《旅游學刊》中國旅游研究年會會議論文集[C];2011年
4 張密珍;;新農村建設進程中鄉(xiāng)土建筑的保護與利用——基于對天臺張思村古民居建筑群的考察與分析[A];2011年浙江省社會學學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劉海龍;楊銳;;對構建中國自然文化遺產地整合保護空間網絡的思考[A];第十屆中國科協(xié)年會第14分會場——風景園林與城市生態(tài)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8年
6 張松;鎮(zhèn)雪鋒;;遺產保護完整性的評估因素及其社會價值[A];和諧城市規(guī)劃——2007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7 向嵐麟;;國內世界遺產研究概述[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張磊;朱黎明;蔣曄;;歷史文化街區(qū)的重生之路——寧波秀水街歷史文化街區(qū)保護規(guī)劃有感[A];多元與包容——2012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12.城市文化)[C];201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劍虹;文化線路保護管理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2 陰帥可;明清江南宅園興造藝術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3 彭歷;北京城市遺址公園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1年
4 魯春曉;東阿阿膠制作技藝產業(yè)化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5 周永博;文化遺產旅游景觀意象結構性評價與信息化傳播[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6 鄧貴平;九寨溝世界自然遺產地旅游地學景觀成因與保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學;2011年
7 成帥;近代歷史性建筑維護與維修的技術支撐[D];天津大學;2011年
8 季誠遷;古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9 邵丹錦;中國傳統(tǒng)園林種植設計理法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12年
10 孟華;中國山岳型“世界自然—文化遺產”的人地和諧論[D];河南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南書立;工業(yè)廢棄地的游憩利用與改造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廖源;杭州市中山南路歷史街區(qū)綜合保護及其使用后評價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3 蔣先峰;河南商丘遺址旅游影響因素研究[D];昆明理工大學;2010年
4 陳超群;鄉(xiāng)村旅游體驗真實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李晟;基于水文化的城市濱水區(qū)景觀規(guī)劃設計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6 榮盼盼;太原市店頭古村落的保護與利用模式探析[D];太原理工大學;2011年
7 楊吉方;原真性視角下的周新古鎮(zhèn)保護研究[D];江南大學;2011年
8 石鵬;文化產業(yè)背景下的大遺址展示設計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9 盧麗華;永定客家土圓樓“和諧”美學特征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10 馮曉娜;非物質文化遺產真實性的游客感知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成渝,謝凝高;真實性和完整性"原則與世界遺產保護[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2 張成渝;洛陽龍門石窟巖體振動疲勞效應初析[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2年06期
3 張成渝;洛陽龍門石窟水的賦存對巖體穩(wěn)定性的影響[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6期
4 張成渝;《世界遺產公約》中兩個重要概念的解析與引申——論世界遺產的“真實性”和“完整性”[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年01期
5 李旭東,唐莉;真實性與少數民族文化旅游:游客的觀點——對四川羌族、藏族、摩梭族村寨的調查[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2005年03期
6 潘江;;國家公園析義[J];風景名勝;1999年05期
7 羅哲文;文物建筑的科學復原重修不能以“假古董”視之──兼談中國文物建筑保護維修的中國特色[J];古建園林技術;1999年02期
8 馬炳堅;;《威尼斯憲章》與中國的文物古建筑保護修繕[J];古建園林技術;2007年03期
9 鐘國慶;旅游體驗真實性規(guī)律與景區(qū)經營管理問題[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4期
10 田美蓉,保繼剛,教授;游客對歌舞旅游產品真實性評判研究——以西雙版納傣族歌舞為例[J];桂林旅游高等?茖W校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曹娟;原真性概念與中國文化遺產保護[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5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冷曉;;雷峰塔鎮(zhèn)塔之寶[J];杭州通訊(下半月);2008年01期
2 李春霞;彭兆榮;;從滇越鐵路看遺產的“遺產化”[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呂洪年;;打造雷峰塔端午節(jié)日文化傳承地[J];杭州通訊(生活品質版);2008年06期
4 孔梓;民康物阜 又見雷峰塔[J];w,
本文編號:181341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lyjj/1813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