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母語背景下大學生二語寫作的語篇修辭結構分析:層次、關系和功能
發(fā)布時間:2018-03-03 06:59
本文選題:非母語英語、二語寫作 切入點:對比修辭學 出處:《吉林大學》201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在經(jīng)濟全球化的影響下,使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流日益重要。由于英語寫作相對其它三種語言技能而言更為復雜和全面,英語寫作教學一直是英語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詞匯語法的連接性和語義的連接性構成了文章的完整(Melnichuk,2013)。然而,許多英語學習者在寫作中由于對這一完整性缺乏認識,忽視了連接句子和段落之間的修辭關系,從而出現(xiàn)寫作意圖不明確,文章主旨不突出,和段落結構混亂等問題。本文以修辭結構理論為基礎,分析了八篇作文,作者的母語不同,旨在研究不同母語背景的大學生的英語寫作之間語篇修辭結構上的異同。這一研究有利于引起英語學習者和英語教師對篇章修辭結構的重視,為如何從宏觀結構著手對英語寫作進行布局謀篇的教學活動提供重要參考。傳統(tǒng)的對比修辭學研究者(Kaplan,1966)認為語篇結構受母語思維模式的影響,如,英語寫作模式是直線型,而漢語等東方語言是間接型的結構。學者對不同語言寫作所特有的語篇模式進行了分析。Hoey(1983)提出了反映英語思維模式的三種主要語篇模式,即是:問題解決型(即提出問題分析問題產(chǎn)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般特殊型(即從一般到具體的演繹法推進)和匹配比較型(即比較兩個事物的不同點)。注重宏觀結構能使非英語母語學習者在英語寫作體現(xiàn)出思維的邏輯性。尤其在二語學術寫作中,嚴密的邏輯推理更能使讀者對文章描述的內(nèi)容信服。本文借助修辭結構理論作為描述文本語篇結構的理論框架,對語篇的完整性和連接性進行分析,以揭示語篇中作者的寫作意圖。修辭結構理論超越了詞匯、語法層面的分析,主要著重于對語篇整體結構的分析,具體包含三個方面,層次性、關系性和功能性(徐赳赳Webster,1999:17)。根據(jù)修辭結構理論,篇章的邏輯性是通過文章中的修辭關系和整體結構體現(xiàn)出來的。本文主要圍繞著以下三個問題展開研究:1.不同母語背景學生的英語寫作中傾向于使用哪幾種修辭關系?2.英語母語與非英語母語學生慣用的修辭關系有何異同?3.英語母語與非英語母語學生的英語寫作中的篇章結構上有何異同?本研究搜集了來自四種不同母語背景的大學生的八篇英語作文,以修辭結構理論工具(rsttool)軟件作為研究工具對文本進行系統(tǒng)的分析,再將結果進行對比研究。文本導入修辭結構理論工具后,對語篇以小句為單位進行語段切分。分析語段間的修辭關系后,生成修辭結構關系樹狀圖并統(tǒng)計出每個樣本修辭關系的使用頻度。最后借助修辭結構樹狀圖對全文的篇章結構進行分析。文本按英語母語以及非英語母語寫作者分成兩組,從而對結果進行組間對比。同時,結果也按照四種母語背景分成四組進行細致分析。通過對文本的分析,得出以下結果。首先,在所有寫作文本中,“闡述”(elaboration)為出現(xiàn)頻度最高的修辭關系。包括闡述在內(nèi),最為常用的六種修辭關系為:“闡述”(elaboration)、“對比”(contrast)、“評價”(evaluation)、“對照”(antithesis)、“背景”(background)和“總結”(summary)。英語母語和非英語母語學生的英語寫作中在以上六種修辭關系的使用頻度上并無明顯區(qū)別。其次,英語母語和非英語母語學生的英語寫作在篇章結構上并無明顯區(qū)別。學生普遍傾向于使用一般到特殊的演繹法寫作模式,并傾向于將文章主旨放置于開頭段落。演繹法的寫作模式作為典型的英語篇章思維模式之一,為不同母語背景的學生所用。研究對象的英語寫作文本中都沒有體現(xiàn)出明顯的母語思維模式。比如,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的英語寫作文本中體現(xiàn)出直接型的寫作模式,而不是東方語言特有的螺旋式。研究結果對二語寫作教學和跨文化交際有啟示的作用。一方面,通過對語篇模式進行比較,找出語篇發(fā)展、篇章主題表述的特點和規(guī)律,學生在寫作中從宏觀的角度認識段落和整體文本的基本框架結構,從語篇模式的段落層級研究中了解句子和段落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提高其英語寫作能力。通過對語篇模式的理解,學生亦能了解不同語言可能潛在的思維模式,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再者,通過對比分析,學生能掌握一般英語寫作模式的實質(zhì),從而克服自身母語思維模式和寫作語篇模式的干擾。此外,學生還能提高其對句子和段落之間的修辭關系的認識。另一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視角下,修辭結構的對比分析能幫助學生體驗與自己不同的其他文化,并認識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從而提高跨文化交際的意識。由于本研究的修辭結構對比分析僅包括較少的研究對象及其寫作文本,其局限性不可避免。盡管該研究存在一定的局限,筆者希望本研究對今后修辭結構分析的研究帶來一定啟示。今后類似的對二語寫作修辭結構的對比分析研究中,除了對修辭關系和篇章整體結構進行分析以外,還需考慮二語學習者在寫作中對讀者產(chǎn)生的期望效果和寫作的主要目的等。
[Abstract]:......
【學位授予單位】:吉林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7
【分類號】:H315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杰;;修辭結構理論在大學英語議論文寫作中的應用[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5年10期
2 劉立新;楊玉晨;;“起承轉(zhuǎn)合”之起承轉(zhuǎn)合——對比修辭視閾下漢語篇章模式研究[J];當代外語研究;2014年04期
3 孫秀銀;姚志英;;國內(nèi)外英漢語篇對比修辭研究述評與啟示[J];昆明學院學報;2011年05期
4 桂詩春;;關于我國外語教學若干問題的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年04期
5 陳莉萍;;修辭結構理論與句群研究[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張U,
本文編號:1559986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iliangjingjilunwen/1559986.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