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農化村莊整體改造中的把持陷阱與規(guī)劃應對:以珠三角地區(qū)為例
本文選題:三舊改造 + 土地產權制度。 參考:《國際城市規(guī)劃》2016年05期
【摘要】:以集體建設用地為核心的存量改造在廣東推行已逾七年。檢討相關政策實施的文獻,發(fā)現利益各方圍繞土地增值收益的博弈是推動改造和塑造結果的關鍵。同時,規(guī)劃調控弱、開發(fā)強度過高和公益設施配套不足極為普遍。然而,從微觀層面對改造失控背后制度性邏輯的研究匱乏。此外,已有研究多視開發(fā)商逐利、政府尋租以及兩者的合謀為改造失控的主因,而對土地持有者如農村集體的角色鮮有涉及。本文結合制度變遷的理論和村莊改造案例的深度實證探討制度轉型、利益各方權利關系演化和博弈的結果。研究發(fā)現舊改政策強化了村集體的地權,但對土地增值收益的再分配未充分界定。在不確定的制度環(huán)境下,積極推動改造的政府先期投入以保障集體收益,而村集體則依托現實的土地占有占據博弈的主動,不斷"把持"政府,爭奪土地收益,最終使政府在維持社會公益上逐步妥協,危及空間品質和社會公平,與包容性發(fā)展?jié)u行漸遠。舊改應力求政府統(tǒng)籌,完善利益分配和規(guī)劃制度。
[Abstract]:Collective construction land as the core of the stock transformation in Guangdong has been implemented for more than seven years. Reviewing the relevant policy implementation literature, it is found that the game around the land value-added income is the key to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shape the results. At the same time, the planning control is weak, the development intensity is too high and the public welfare facilities are insufficient. However, the study of institutional logic behind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micro level is scarce. In addition, there are many studies on developers seeking profits, government rent-seeking and the collusion of the two as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transformation out of control, but the role of landholders such as rural collectives is rarely involv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the case of village reconstruc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stitutional transforma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right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ies concerned and the result of the game.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old reform policy strengthened the land ownership of the village collective, but the redistribution of the land value-added income was not fully defined. In the uncertain system environment, the government actively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vernment to protect the collective income, while the village collective relies on the active of the real land occupation game, and constantly "controls" the government to compete for land income. Finally, the government compromises gradually on 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welfare, endangers the space quality and social equity, and is far away from inclusive development. The old reform should strive for the government as a whole and perfect the benefit distribution and planning system.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城市設計學院;中山大學地理科學與規(guī)劃學院;廣州中大城鄉(xiāng)規(guī)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
【基金】:中央高;究蒲袠I(yè)務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2042015kf0019)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1601153)
【分類號】:F321.1;TU982.2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徐紀平;;化農為工 化市為城 在非農化過程中同步推進城市化[J];小城鎮(zhèn)建設;2005年12期
2 王培根;唐婷;;農村勞動力“非農化”的癥結問題與對策[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信息與管理工程版);2006年05期
3 苗建軍;崔瑋;;耕地非農化過程中的逐利合謀研究[J];徐州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4 趙永革;我國農村非農化發(fā)展機制的比較研究──以遼寧和江蘇兩省的定量分析為例[J];城市規(guī)劃匯刊;1996年06期
5 劉杉;城市化該走哪條道[J];長江建設;2004年01期
6 ;聲音[J];中華民居(上旬版);2014年03期
7 胡建坤;蘇強;;農民進城買房行為研究[J];城市發(fā)展研究;2013年02期
8 張麗瓊;趙雪雁;郭芳;李文美;;黑河中游不同生計方式農戶的水足跡分析[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2014年03期
9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賈燕兵;;經濟快速增長階段耕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分析[A];2008年中國土地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2 鄭榮寶;陳美招;;耕地非農化流轉與決策研究進展綜述[A];中國農村土地整治與城鄉(xiāng)協調發(fā)展研究[C];2012年
3 龔曉浩;王婷;;經濟快速發(fā)展地區(qū)非農化現象研究——以佛山南海為例[A];生態(tài)文明視角下的城鄉(xiāng)規(guī)劃——2008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8年
4 劉運憲;歐小鷗;;懷化市農戶行為與耕地非農化關系研究[A];21世紀中國土地科學與經濟社會發(fā)展——中國土地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3年
5 王文劍;覃成林;;工業(yè)化戰(zhàn)略、就業(yè)結構非農化與中國城市化——1978-2004年數據的協整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6 吳九興;何丹;;耕地保護政策對耕地非農化的影響評估[A];2007年中國土地學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海川;警惕流轉土地“非農化”[N];中國國土資源報;2013年
2 顧海兵;加快提高中國經濟非農化水平[N];中國經濟時報;2000年
3 田成有;非農化下鄉(xiāng)村關系的轉變與民間法的變化[N];中國社會報;2004年
4 記者 謝靚;全國政協委員李曉東呼吁:防止村鎮(zhèn)銀行“非農化”[N];人民政協報;2013年
5 本報實習生 寧彬;用非農化指標衡量中國經濟發(fā)展水平[N];中國財經報;2002年
6 葉民英 盛琳;非農化:農民增收的必由之路[N];中國財經報;2002年
7 曾昭陽;劉懷廉:讓農民“非農化”中富起來[N];河南日報;2004年
8 記者 楊志為;“兩分兩換”加速農民“非農化”[N];嘉興日報;2008年
9 本報記者 王澤農 陳四化 特約記者 高繼雙;奔小康要靠“非農化”[N];農民日報;2003年
10 上海大學社會學院、浙江省社會科學院公共政策研究所 張秀梅;非農化背景下村落秩序的多維互動[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吳天龍;收入非農化對農戶農業(yè)生產的影響[D];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秦宏;沿海地區(qū)農戶分化之演變及其與非農化、城鎮(zhèn)化協調發(fā)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霍圣夫;哈爾濱市耕地非農化增值收益分配研究[D];東北農業(yè)大學;2015年
2 程浩;基于現代農業(yè)發(fā)展的農村人口非農化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14年
3 孔德名;試論耕地非農化的法律規(guī)制[D];中共中央黨校;2016年
4 王亞;浙江城市外來及農村人口非農化情況實證調查研究[D];電子科技大學;2005年
5 李曉龍;經濟增長與耕地非農化的互動關系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7年
6 王敏;我國農地非法非農化問題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8年
7 宋晶瑾;耕地非農化綜合評價研究[D];甘肅農業(yè)大學;2012年
8 黃秀欣;耕地非農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9年
9 吳先華;江蘇省耕地非農化的動力機制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10 嚴冬梅;武漢市郊區(qū)耕地保護與耕地非農化驅動因素分析[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8671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jianzhujingjilunwen/1867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