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環(huán)境視角下人民幣匯率傳遞效應研究
【學位單位】:新疆財經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1
【中圖分類】:F832.6;F224
【部分圖文】:
2007 年至今的幾年中,我國卻顯現出了完全迥異的兩大經濟現象,即在不斷上漲的同時,人民幣匯率也在逐漸升值。005 年 7 月 21 日,中國首次啟動“匯改”,結束了人民幣長達 10 年的“固。至此,人民幣匯率不再單一與美元掛鉤,而是采用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幣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作為替代。自 2005 年 7 月匯改人民幣脫鉤美元價新“機制”開始,人民幣兌美元陸續(xù)破“8”、破“7”,踏上升值之路。后的 2006 年-2009 年,人民幣對美元每年的升值幅度分別為 6.804%、6%和 0.09%。2010 年 6 月 19 日,人民銀行宣布進一步推進人民幣匯率形成強人民幣匯率彈性,即正式改變 2008 年 7 月以來實際上盯住美元的匯率場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jié)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2005 年 7 月010 年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累計升值 25%,根據國際清算銀行數據測算,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升值 14.8%、實際有效匯率升值 22.6%。此同時,自 2007 年末起,國內的物價水平也在呈現普遍性的大幅度的上
水平的關系是存在差異的,并不存在一致的影響方向。所以,事實上匯率變動會如何影響物價水平,則應依據每條傳導路徑相對作用的大小而判定。然而,匯率變動的價格傳遞機制的速度和影響幅度還取決于諸如廠商定價行為、國內通脹環(huán)境、價格指數中貿易品的構成等因素。具體如圖 2.1 所示。
然而,最終這一通脹周期峰值僅為 0.7%,總體較為溫和,甚至有通縮的跡象(2)2002-2006 年期間,由于上一周期出現的通貨緊縮的趨勢,導致政府大力主資以帶動經濟發(fā)展,引發(fā)了資本市場和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增長,一定程度上帶動 2通脹率上漲 2.7%。盡管物價指數構成并未包括房地產價格,但是房價的上漲仍會提場對通貨膨脹的預期,進而會帶動物價整體上漲。這一通貨膨脹周期的特征仍相對溫和。(3)2006-2009 年期間,延續(xù)上一時期資產價格的膨脹,通脹水平維持在低位的并不長,2007 年開始又一輪的高增長和高通脹的增長態(tài)勢,雖然通脹率上升幅度并,但仍為物價上漲形成了很大壓力。其原因主要在于國內糧食等供給不足,以及國油價格在美元和原油期貨的雙重影響下持續(xù)上漲加大了國內原材料成本,導07-2008 年物價上漲壓力明顯。同時,2005 年人民幣匯率改革之后,人民幣匯率呈幅快速升值態(tài)勢,加強了市場對人民幣未來的升值預期,導致短期國際流動資本大入國內市場,連同其他因素一起推高了國內物價水平。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畢玉江;朱鐘棣;;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價格傳遞效應——基于協整與誤差修正模型的實證研究[J];財經研究;2006年07期
2 姜波克,朱云高;論人民幣資本賬戶開放下貨幣政策制度的選擇[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6期
3 向東;匯率變動的支出轉換效應——新開放經濟宏觀經濟學的觀點綜述[J];國際金融研究;2004年01期
4 鄭平,劉英;不完全匯率傳遞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05年05期
5 封北麟;;匯率傳遞效應與宏觀經濟沖擊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年12期
6 夏斌,廖強;貨幣供應量已不宜作為當前我國貨幣政策的中介目標[J];經濟研究;2001年08期
7 孫立堅,江彥;關于中國“通縮出口”論的真?zhèn)涡詸z驗[J];經濟研究;2003年11期
8 卜永祥;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1年03期
9 陳六傅;劉厚俊;;人民幣匯率的價格傳遞效應——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7年04期
10 劉亞;李偉平;楊宇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匯率傳遞視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年03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羅忠洲;匯率波動的經濟效應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2 鄭平;貨幣增長中的匯率傳遞問題[D];西南財經大學;2006年
3 寧冬莉;浮動匯率下的國際廠商定價模型及匯率行為研究[D];上海財經大學;2006年
4 趙大平;人民幣匯率變動的價格傳遞及其對中國貿易收支影響的理論和實證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4條
1 鄧琳;匯率變動對國內商品價格水平的影響——中國1993年后季度數據的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2 王果;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價格總水平的影響分析[D];江西財經大學;2006年
3 張振華;通貨膨脹目標制在我國的可行性研究[D];湖南大學;2006年
4 周蓉;匯率變動對價格影響的實證分析[D];西南財經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84248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ngjilunwen/guojijinrong/28424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