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吉歐教育超越了什么——從《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zhì)量》解讀瑞吉歐教育
本文選題:后現(xiàn)代 切入點:瑞吉歐教育 出處:《學前教育研究》2011年04期
【摘要】:瑞吉歐教育可以被認為是《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zhì)量》一書作者解構"質(zhì)量話語"之后認為理想的一種學前教育形態(tài),該書也可以被視作對瑞吉歐教育在教育哲學層面上的一種解讀。瑞吉歐教育以"文明社會"的定位超越了以往學前教育國家和經(jīng)濟組織的功能定位,以文明社會的論壇超越了以往學前教育機構的定位,并通過在兒童觀、教育中的關系、方案教學和教學記錄等方面的創(chuàng)新實現(xiàn)了這種超越性的認識和做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新的文化。對瑞吉歐教育實現(xiàn)的這種種超越,我們一方面要認識到它所依存的文化背景,切不可盲目照搬,另一方面要始終堅持批判的精神,超越后現(xiàn)代主義這一單一視角,努力促成多種視角的對話與溝通,深化和豐富我們對學前教育本質(zhì)、功能、關系等的思考與認識。
[Abstract]:Reggio's education can be considered an ideal form of pre-school education after the author of "surpassing the quality of early Education and Care" deconstructs "quality discourse". The book can also be seen as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education in Reggio, which transcends the functional role of pre-school countries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s in terms of "civilized society". Transcending the position of pre-schoo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forums of civil society and achieving this transcendent awareness and practice through innovations in the child perspective, the relationship in education, the teaching of programmes and teaching records, To the transcendence of Reggio's education, we must, on the one hand, recognize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on which it depends and must not blindly copy it, and on the other hand persist in the spirit of criticism. Beyond the single perspective of postmodernism, we try to promote dialogue and communication from various perspectives, and deepen and enrich our thinking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essence, function and relationship of preschool education.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學前教育與特殊教育學院;
【基金】:安徽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科研資助計劃重點課題項目(批準號:2008jqw023zd)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度教育部青年專項課題(批準號:EFA100396)的資助
【分類號】:G61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朱家雄;;從對科學主義的崇拜到主張學前教育走向生態(tài)——對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2 趙振國;;從質(zhì)量話語到意義生成話語的轉變——園本教研與傳統(tǒng)教研的生態(tài)學視角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3 劉昊;;超越質(zhì)量話語與建構質(zhì)量標準——兼論我們對待后現(xiàn)代主義的態(tài)度[J];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4 郭良菁;;超越“質(zhì)量話語”應是我們的政策抉擇嗎——我們的質(zhì)量評價可以從《超越早期教育保育質(zhì)量》中吸取什么[J];學前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5 朱家雄,張婕;從“記錄”走向“紀錄”——兼談為什么要做“紀錄”[J];幼兒教育;2005年07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義平;智者運動與西方社會政治哲學的興起[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2期
2 彭立群;;哈貝馬斯公共領域理論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3 陶徽希;;?隆霸捳Z”概念之解碼[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4 張勁松;;擬真時代:鮑德里亞媒介理論的后現(xiàn)代視角[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2期
5 楊佳;周紅安;楊漢麟;;西方兒童觀的歷史演進[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4期
6 蘇婷;經(jīng)濟全球化對文化的影響[J];安徽紡織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年02期
7 李長成;;法蘭克福學派現(xiàn)代性批判的理論路徑[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8 尹愛英;;杜威的“兒童中心”的教育理論及現(xiàn)實啟示[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3期
9 賀立婷;;淺談超真實的世界[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1年11期
10 李望根;;文化多元主義語境下的普遍主義——以哈貝馬斯與羅爾斯為例[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舒;;從加繆的《局外人》看理性對人的禁錮與異化作用[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王艷秀;;現(xiàn)代化及其背反——論道德困境產(chǎn)生的根源[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上冊)[C];2010年
3 秦國柱;羅勇;;特區(qū)大學能否“殺出一條血路”——知識分子與大學的現(xiàn)代性悖論[A];地方政府發(fā)展研究·第6輯[C];2011年
4 陳華;;集體認同的變遷與重構——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的組織基礎研究[A];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11年年會暨“加強行政管理研究,推動政府體制改革”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真真;崔超;;城市公共空間的休息設施研究——以座椅為例[A];轉型與重構——2011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祿小平;;對幼兒有效道德認識建構的思考[A];畢節(jié)地區(qū)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研討會文章選集[C];2006年
7 文兵;;當代西方哲學的一種價值觀:多元中的追求[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8 孫五三;;批評報道作為治理技術——市場轉型期媒介的政治-社會運作機制[A];全球信息化時代的華人傳播研究:力量匯聚與學術創(chuàng)新——2003中國傳播學論壇暨CAC/CCA中華傳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下冊)[C];2004年
9 郭尚興;;漢英文化類辭典編纂要端舉論——以《漢英中國哲學辭典》為例[A];中國辭書學會雙語詞典專業(yè)委員會第6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專輯[C];2005年
10 羅騫;;詹姆遜對“生產(chǎn)方式”的堅持與闡釋[A];國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中國——第三屆國外馬克思主義論壇會議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盧迎春;論當代中國大眾傳媒的政治功能[D];蘇州大學;2010年
2 張海斌;轉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傅美蓉;從反再現(xiàn)到承認的政治[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及云輝;全景畫美學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高涵;法蘭克福學派的知識社會學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李丹;中國族際政治整合的制度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偉;文化翻譯視野下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D];南開大學;2010年
8 陳豐;信訪制度成本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1年
9 鐘希明;介入公共場域的知識分子寫作[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10 夏義生;王蒙小說流變與當代政治文化[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曉杰;和諧社會視閾下農(nóng)村公共領域矛盾及其化解研究[D];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2 張小橫;女性身體的丑怪書寫[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3 紀瑩;大連市電子黨務發(fā)展對策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10年
4 鄭宇;后現(xiàn)代史學對傳統(tǒng)史學的挑戰(zhàn)與反思[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孫歡;政治參與的倫理維度[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6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7 陳巍;績效評估與政府責任機制的完善[D];湘潭大學;2010年
8 邢艷;網(wǎng)絡公共領域建構:障礙與路徑[D];湘潭大學;2010年
9 劉燦;政府信息公開語境下公民個人信息的法律保護[D];湘潭大學;2009年
10 熊恩濤;網(wǎng)絡政治參與中政府公信力流失困境及其提升對策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9條
1 馮君;;創(chuàng)建以園為本教研制度的實踐思考[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2 郭良菁;德國研制《兒童日托機構的教育質(zhì)量:國家標準集》的啟示——兼論我國制訂質(zhì)量評價標準體系的若干問題[J];學前教育研究;2004年09期
3 任瑛;構建以園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J];學前教育研究;2005年02期
4 向海英;;差別性 創(chuàng)造性 對話性 過程性——后現(xiàn)代視域下我國幼兒教育的應然選擇[J];學前教育研究;2006年11期
5 朱家雄;;從對科學主義的崇拜到主張學前教育走向生態(tài)——對學前教育理論和實踐的反思[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6 趙振國;;從質(zhì)量話語到意義生成話語的轉變——園本教研與傳統(tǒng)教研的生態(tài)學視角比較[J];學前教育研究;2007年11期
7 劉昊;;超越質(zhì)量話語與建構質(zhì)量標準——兼論我們對待后現(xiàn)代主義的態(tài)度[J];學前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8 朱家雄;;幼兒園園本教研再議[J];教育導刊.幼兒教育;2006年06期
9 胡慶芳;;我國校本教研理論與實踐研究的綜述[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年04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莫金山;;華夏族進入文明社會的年代與道路問題的再探討[J];廣西社會科學;1992年02期
2 孫功達;;略論文明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代價問題[J];重慶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1期
3 諸逢佳;;反思文明 重審人類——從生態(tài)批評視閾解讀《熱愛生命》[J];平原大學學報;2006年03期
4 ;齊聚龍興之地 共尋崇玉之源——中國玉文化傳統(tǒng)與文明社會學術研討會在赤峰舉行[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9期
5 莫金山;;中國文明社會初始階段是奴隸社會嗎?[J];廣西社會科學;1993年01期
6 京倫;;公民道德系列講座(五) 明禮:文明社會的潤滑劑[J];家庭教育(嬰幼兒家長);2002年12期
7 湯因比;;我的歷史觀(節(jié)選)[J];中學歷史教學;2005年08期
8 閔良臣;;文明是一種生活一種習慣[J];語文新圃;2007年01期
9 羅峰;;關于智慧文明的哲學思考[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11期
10 陳智淦;王育烽;;第二伊甸園:生態(tài)批評視野下的《拓荒者》[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8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翁建平;;2型糖尿病-文明社會的不文明病[A];中華護理學會全國首屆糖尿病護理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2003年
2 趙廷光;;鑄造誠信型文明社會[A];孔學研究(第十一輯)——云南孔子學術研究會第十一次暨海峽兩岸第七次孔子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肖川;;校長的職責與境界[A];第三屆中國教育家大會論文集[C];2006年
4 李準;;試探文物保護與旅游發(fā)展[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四輯)[C];2004年
5 孫宏才;;序[A];中國系統(tǒng)工程學會決策科學專業(yè)委員會第六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5年
6 王震;邱丕相;;人類生態(tài)文明視域下的武術未來[A];第八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一)[C];2007年
7 岑賢安;;論儒家德治思想的形成[A];02’中國北!吨祆渌枷肱c以德治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8 王震中;;中國文明起源研究的現(xiàn)狀與思考[A];中國史前考古學研究——祝賀石興邦先生考古半世紀暨八秩華誕文集[C];2004年
9 安希孟;;門的哲學[A];萬里長城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10 ;前言[A];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2.3分會《生物質(zhì)能技術發(fā)展及應用》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鄧保良;以榮為榮以恥為恥[N];解放軍報;2006年
2 張賜琪;信息公開是文明社會的氧氣[N];上海證券報;2007年
3 何三畏;姐姐捂死妹妹真正的“案發(fā)現(xiàn)場”[N];檢察日報;2008年
4 鐘一葦;看球也要講文明[N];光明日報;2006年
5 楊孝文;人類消失后地球會怎樣?[N];科技日報;2008年
6 阿莽;春天的禮儀與文化[N];遼寧日報;2008年
7 記者 馬全祥 通訊員 劉紅塵;全國最大的敬老志愿者行動“寸草心工程”啟動[N];北京社會報;2007年
8 ;以“八榮八恥”為鏡鑒[N];中國石化報;2006年
9 李向東;和諧 文明社會的基石[N];蘭州日報;2006年
10 記者 王純樸;和諧相處 創(chuàng)建文明社會[N];蘭州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項松林;蘇格蘭啟蒙思想家的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浙江大學;2009年
2 張國安;先秦樂政與樂教研究[D];揚州大學;2004年
3 周保巍;走向“文明”[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4 黃冬敏;理性主義史學淺論[D];復旦大學;2008年
5 彭。ㄊィ;吳城文化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6 呂杰鋒;設計文明的事理研究方法[D];清華大學;2005年
7 梁晴;從毛姆的小說創(chuàng)作看畫家高更對其的影響[D];暨南大學;2009年
8 嵇s,
本文編號:169613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chujiaoyulunwen/1696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