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科學博士生學術(shù)研究體驗:隱喻的方法
本文選題:社會科學博士生 + 學術(shù)研究體驗; 參考:《現(xiàn)代大學教育》2010年03期
【摘要】:本研究以某重點研究型大學社會學和教育學兩個學科博士生的深入訪談為基礎。訪談對象根據(jù)他們自己對所經(jīng)歷的學術(shù)研究過程的體驗,提出自己對這個過程的隱喻,如"植物生長"、"煉獄"、"攀巖"、"肅穆的洗禮"、"搭積木"、"苦海無邊"、"摸著石頭過河"、"順藤摸瓜"、"向燈塔靠近"、"打著手電找東西"、"推石頭上山"等。本研究提煉出讀博動機、環(huán)境的挑戰(zhàn)性、師生關(guān)系、學術(shù)背景四個對博士生學術(shù)研究體驗影響較大的因素,通過個案比較嘗試性地展示和分析博士生的意義世界。
[Abstract]:This study is based on an in-depth interview with Ph.D. students in sociology and pedagogy in a key research university.According to their own experience of the academic research process, the interviewees put forward their metaphors about the process.For example, plant growth, purgatory, rock climbing, baptism of solemnity, building blocks, boundless suffering, crossing the river by touching rocks, approaching lighthouses, looking for things with flashlights, pushing rocks up mountains, etc.This study abstracts four factors which have great influence on doctoral students' academic research experience, such as motivation, challenge of environm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try to show and analyze the meaning world of doctoral students through case comparison.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
【基金】:北京市教育科學規(guī)劃青年專項課題“博士生培養(yǎng)模式的多樣化、國際化以及結(jié)構(gòu)化趨勢”,課題編號:CDA09049 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9年教育部重點課題“知識轉(zhuǎn)型下的博士生培養(yǎng):類型、過程與評價”,課題編號:DIA090247 “聯(lián)校教育社科醫(yī)學研究論文獎計劃”,課題編號:JY09005
【分類號】:G643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錢雯;;文化詩學:理論、方法及局限[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5期
2 路海東,董妍;問題解決策略的認知和元認知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3期
3 蔣凱;涵養(yǎng)科學精神——教育研究方法論的省思[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4 馬啟民;中國共產(chǎn)黨與中國三次文化變革[J];北方論叢;2003年01期
5 田友誼;教育研究:走向生活體驗——馬克斯·范梅南教育學研究方法論探微[J];比較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6 王鑒;教學論的表述危機與研究轉(zhuǎn)型問題[J];北京大學教育評論;2004年02期
7 陳穎;試論利用語境進行聽力教學[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6期
8 漆昌柱,梁承謀,徐培;優(yōu)秀運動員直覺性運動思維的表征特點[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9 馮u&中;理工科院校導師對研究生管理問題的研究[J];北京郵電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10 陳業(yè)奎;;圖書館學專業(yè)學術(shù)評價的難點[J];圖書與情報;2006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王巨川;;中國新詩的后現(xiàn)代視野[A];現(xiàn)當代詩歌:中韓學者對話會論文集[C];2007年
2 王健;;明清江南士紳的祠祀觀念:以蘇松為中心的考察[A];社會·歷史·文獻——傳統(tǒng)中國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2006年
3 徐子亮;;兩種不同的第二語言習得中的學習策略分析[A];第七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2年
4 徐子亮;;不同認知風格的漢語學習者在學習策略運用上的差異研究[A];第八屆國際漢語教學討論會論文選[C];2005年
5 鄧云龍;楊帆;潘辰;聶華林;田勇泉;;基于診斷思維研究成果的精神病學教學改革思考[A];中華醫(yī)學會首屆國際行為醫(yī)學學術(shù)大會暨第九次全國行為醫(yī)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君仁;花兒王朱仲祿[D];福建師范大學;2002年
2 趙雪綱;論人權(quán)的哲學基礎[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徐默凡;現(xiàn)代漢語工具范疇的認知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4 胡位鈞;現(xiàn)代國家中的政治溝通[D];復旦大學;2003年
5 畢天云;社會福利場域的慣習[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李文祥;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效率困境與超越[D];吉林大學;2004年
7 李廣平;視覺工作記憶中圖形特征的存儲與捆綁問題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8 秦海瀅;明代山東教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4年
9 遲立忠;運動人群與非運動人群注意特征比較及注意機制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10 付全;信息量與認知風格對擊劍運動員決策速度、準確性和穩(wěn)定性的影響[D];北京體育大學;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陸春萍;失落的聲音[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楊小虎;詞典多義詞研究[D];重慶大學;2002年
3 潘梅芳;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西方形象[D];暨南大學;2003年
4 樊改霞;多元文化中學生交往的比較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5 劉南柳;當代大學生物理學習心理研究及教學對策探討[D];湖南師范大學;2003年
6 陳玲娜;歷史教學實施合作學習模式的理論與實踐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7 鄭紀茂;中學物理探究式教學中的教育信息加工理論初探[D];福建師范大學;2003年
8 呂紅芳;我國部分高校研究生休閑體育現(xiàn)狀及發(fā)展對策研究[D];河南大學;2004年
9 謝錦霞;現(xiàn)代教育的合理性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4年
10 劉曉燕;從文化沖突到文化融合[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173575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yjsjy/17357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