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要讓學生有自主發(fā)展的空間
本文選題:中國學生 + 創(chuàng)新素質 ; 參考:《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4期
【摘要】:正"創(chuàng)新",可說是當前社會的流行語和關鍵詞。從中央到地方,從社會到教育,方方面面都聚焦于"創(chuàng)新"二字。這是因為我們民族的創(chuàng)新素質,關系到今后十年我們國家能不能從制造大國轉型為創(chuàng)造大國。而教育是培
[Abstract]:Positive "innovation", can be said to be the current social catchword and key words. From central to local, from society to education, all aspects focus on the word "innovation". This is because the innovation quality of our nation is relate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our country from a manufacturing power to a big one in the next ten years. And education is education.
【作者單位】: 上海市教育學會;
【分類號】:G451.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賴新萍,伊文斌;以創(chuàng)新素質為主線 全面推進青年學生的素質教育[J];南方冶金學院學報;2001年05期
2 許義文;教師創(chuàng)新素質初探[J];教育探索;2004年09期
3 劉寶龍;淺談現代教師素質[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4 韓秀琴;以創(chuàng)新素質為重點實施素質教育[J];教書育人;2001年12期
5 陳學營,張景玲;試論教育干部創(chuàng)新素質的培養(yǎng)[J];臨沂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01期
6 李科峰;論新世紀教師的創(chuàng)新素質[J];高等函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2期
7 劉忠虎,肖傳賓;學習鄧小平素質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J];甘肅政法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8 龔躍華;談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素質的教學心理環(huán)境[J];武漢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居小燕;;關于創(chuàng)新教育的幾點思考[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年03期
10 上官劍;;創(chuàng)新教育中的“加”與“減”[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成子娟;侯杰泰;;中國學生學業(yè)成績和學習態(tài)度的跨文化比較研究[A];第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1997年
2 孫石月;于近仁;;試析20世紀初出現留日高潮的社會基礎[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3 陳慧;常悅珠;;在華留學生常見心理適應問題研究[A];北京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C];2008年
4 黎家瓊;;信息技術的運用和發(fā)展與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A];中國教育技術協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5 孔繁嶺;;南京政府前期的留美教育[A];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社會[C];2007年
6 孫新興;;日本侵占青島時期殖民主義教育概觀[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2)——日本侵華教育史研究[C];2009年
7 遼寧省綏中利偉高中課題組;;高中生心理健康與創(chuàng)新能力發(fā)展關系研究[A];全國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論文集(第四卷)[C];2005年
8 ;寄語我們共同的事業(yè) “5·20中國學生營養(yǎng)日宣傳教育系列活動”[A];2007中國學生營養(yǎng)與健康高峰論壇資料匯編[C];2007年
9 莊佳騮;;容閎和中國近代留學教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學教育、教會教育等)[C];2009年
10 張夢霞;;國際型教育產業(yè)客戶決策行為實證研究[A];中國市場學會2006年年會暨第四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王倩 王健;中日學生差異明顯[N];中國婦女報;2006年
2 記者 李亞杰 璩靜;覺得煩惱無處訴中國學生比例最高[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3 早報記者 韓曉蓉;澳大利亞獎學金名額翻番[N];東方早報;2007年
4 本報記者 游雪晴;中國學生為何缺乏創(chuàng)新能力[N];科技日報;2005年
5 本報記者 王慶環(huán);素質教育:回歸教育的本來意義[N];光明日報;2005年
6 虞淑環(huán);溫籍博士談中美教育[N];溫州日報;2005年
7 張學軍;2007中國國際教育展落幕[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7年
8 張學軍;今秋教育展又有“新面孔”[N];北京人才市場報;2007年
9 于麗雯;無錫學校首設日企培訓班[N];無錫日報;2007年
10 ;中國學生留學澳洲將大受影響[N];深圳商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愛中華;心理類型理論在中國高校中的應用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元英;大學生學習心理研究及創(chuàng)新素質培養(yǎng)[D];哈爾濱工程大學;2005年
2 李霞;多元性教學理念探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3年
3 汪瀾;美國素質教育研究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董宣如;星象學對中國學生的影響的人格心理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5 萬方;跨文化交往中的沖突與融合[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陳偉峰;MDIS中國市場營銷戰(zhàn)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學;2007年
7 于瑾;合作學習的價值取向及形式探索[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8 徐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養(yǎng)大學生創(chuàng)新心理素質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學;2007年
9 李艷平;過度學習對長時記憶的影響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2012年
10 徐俊川;論當代素質教育背景下的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D];武漢大學;2004年
,本文編號:2047861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shengguanli/20478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