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研究初探 ——以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中西結合教育實踐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4-22 16:49
中西教育的結合現(xiàn)象在“西學東漸”后的近代中國,就已經(jīng)以教育的一種新模式存在于學校教育之中,我們稱之為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新中國成立以后,中西結合的教育模式在高等教育領域一直存在并不斷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中國民辦教育的再度復興,國外、境外教育資源也開始進入我國教育市場,一批中外合作學校開始興起,并且不少涉足到了基礎教育領域。本研究以當前我國一所成功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中外合作的基礎教育學!筮B楓葉國際學校為例,通過對中西教育結合的歷史的考查,結合楓葉學校的實踐,總結出中西結合的教育模式的特點、規(guī)律及其在基礎教育領域有存在的價值和存在的理論依據(jù),為我國基礎教育的辦學改革提供有效的參考。與此同時,本文認為在我國基礎教育領域內實施中西結合的教育模式是可能和必要的,而且在中國加入WTO、經(jīng)濟全球化的今天,適度引進國外教育資源也是必要的,這對我國基礎教育盡快實現(xiàn)教育全球化具有重要的意義。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問題的提出
1.2.1 對當前我國辦學模式改革有關現(xiàn)象的觀察
1.2.2 對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關注
1.2.3 研究的意義
1.3 本研究的范圍與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1.4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中西教育結合的歷史淵源
2.2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諸要素的研究現(xiàn)狀
2.3 關于教育模式建構的研究狀況
2.4 關于新世紀教育模式的特點的論述
2.5 關于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有關論述
第三章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3.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歷史考查
3.1.1 中西文化的交匯與沖突
3.1.2 中西文化融匯下教育的結合
3.1.3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
3.2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3.2.1 科學發(fā)展觀
3.2.2 多元智力理論
3.2.3 人本主義的觀點
3.2.4 教育模式建構理論
3.2.5 全球化課程理論
第四章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基本概念與特點
4.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
4.2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點
4.2.1 教育目標的開放性
4.2.2 教育內容的整合性
4.2.3 教育方法的綜合性
第五章 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研究
5.1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概說
5.1.1 超前的教育理念
5.1.2 先進的教育模式
5.1.3 優(yōu)秀的中外師資
5.1.4 整合的課程體系
5.1.5 特色鮮明的雙語教學
5.1.6 獨特的“教管分離”的管理模式
5.1.7 獨特的校園文化
5.2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構建過程
5.2.1 模式的理論提出階段
5.2.2 模式的初步構建階段
5.2.3 模式的調整優(yōu)化階段
5.2.4 模式的深層整合階段
5.2.5 模式的成熟定型階段
5.3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構建的理論價值
5.4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形成的基本優(yōu)勢
5.5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引發(fā)的思考
5.5.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符合教育發(fā)展的要求
5.5.2 開展中外合作教育應樹立超前的意識
5.5.3 教育如何實現(xiàn)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
5.5.4 我們的教育向西方學習什么
第六章 研究發(fā)現(xiàn)與思考
6.1 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
6.1.1 訪談錄
6.1.2 問卷調查結果
6.1.3 調查說明與數(shù)據(jù)解釋
6.2 研究發(fā)現(xiàn)
6.2.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是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6.2.2 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是可能的
6.2.3 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是必要的
6.2.4 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6.2.5 中西教育模式在基礎教育領域具有一定的前景
6.3 研究引發(fā)的思考
6.3.1 觀念創(chuàng)新對辦好教育的作用
6.3.2 適度引進國外教育資源的必要性
6.3.3 基礎教育構建全球化課程體系的緊迫性
6.3.4 科學發(fā)展觀對指導教育發(fā)展的巨大作用
6.3.5 對以后研究的建議
結論
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論文附件
附件一: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楓葉學校高中學生家長用樣卷)
附件二: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楓葉學校高中學生用樣卷)
附件三: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社會家長用樣卷)
附件四: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公立高中學生用樣卷)
致謝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相伯“毀家興學”與震旦學院的崛起[J]. 黃書光. 教師教育研究. 2004(02)
[2]中西文化傳統(tǒng)歷史演進及其對教育影響的比較研究[J]. 王穎.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2(04)
[3]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模式展望[J]. 江士堅. 安徽教育. 2002(21)
[4]入世后的中西文化交際觀——兼議高等教育的文化取向[J]. 盧兆強.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0)
[5]當代中西方學校課堂道德教育利弊評析[J]. 張華華. 學術論壇. 2002(03)
[6]中西方學校主體性道德教育比較[J]. 陳漢來.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2(01)
[7]中西道德教育差異探微[J]. 緒紅霞.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5)
[8]走向課程理解:西方課程理論新進展[J]. 張華.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7)
[9]從考試制度的中西差異看素質教育的走向[J]. 劉玉靜,孫傳宏.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2001(04)
[10]中西體育文化的差異與武術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郭懷,洪浩. 周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1(02)
本文編號:3154122
【文章來源】:遼寧師范大學遼寧省
【文章頁數(shù)】:65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中文摘要
第一章 緒論
1.1 引言
1.2 問題的提出
1.2.1 對當前我國辦學模式改革有關現(xiàn)象的觀察
1.2.2 對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關注
1.2.3 研究的意義
1.3 本研究的范圍與研究試圖解決的問題
1.4 本研究采用的方法
第二章 文獻綜述
2.1 中西教育結合的歷史淵源
2.2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諸要素的研究現(xiàn)狀
2.3 關于教育模式建構的研究狀況
2.4 關于新世紀教育模式的特點的論述
2.5 關于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有關論述
第三章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3.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歷史考查
3.1.1 中西文化的交匯與沖突
3.1.2 中西文化融匯下教育的結合
3.1.3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實踐
3.2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理論依據(jù)
3.2.1 科學發(fā)展觀
3.2.2 多元智力理論
3.2.3 人本主義的觀點
3.2.4 教育模式建構理論
3.2.5 全球化課程理論
第四章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基本概念與特點
4.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概念
4.2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基本特點
4.2.1 教育目標的開放性
4.2.2 教育內容的整合性
4.2.3 教育方法的綜合性
第五章 大連楓葉國際學校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的研究
5.1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概說
5.1.1 超前的教育理念
5.1.2 先進的教育模式
5.1.3 優(yōu)秀的中外師資
5.1.4 整合的課程體系
5.1.5 特色鮮明的雙語教學
5.1.6 獨特的“教管分離”的管理模式
5.1.7 獨特的校園文化
5.2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構建過程
5.2.1 模式的理論提出階段
5.2.2 模式的初步構建階段
5.2.3 模式的調整優(yōu)化階段
5.2.4 模式的深層整合階段
5.2.5 模式的成熟定型階段
5.3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構建的理論價值
5.4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形成的基本優(yōu)勢
5.5 楓葉中西結合教育模式引發(fā)的思考
5.5.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符合教育發(fā)展的要求
5.5.2 開展中外合作教育應樹立超前的意識
5.5.3 教育如何實現(xiàn)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宗旨
5.5.4 我們的教育向西方學習什么
第六章 研究發(fā)現(xiàn)與思考
6.1 訪談及問卷調查結果
6.1.1 訪談錄
6.1.2 問卷調查結果
6.1.3 調查說明與數(shù)據(jù)解釋
6.2 研究發(fā)現(xiàn)
6.2.1 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是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必然
6.2.2 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是可能的
6.2.3 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是必要的
6.2.4 在基礎教育領域實施中西結合教育模式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6.2.5 中西教育模式在基礎教育領域具有一定的前景
6.3 研究引發(fā)的思考
6.3.1 觀念創(chuàng)新對辦好教育的作用
6.3.2 適度引進國外教育資源的必要性
6.3.3 基礎教育構建全球化課程體系的緊迫性
6.3.4 科學發(fā)展觀對指導教育發(fā)展的巨大作用
6.3.5 對以后研究的建議
結論
英文摘要
參考文獻
論文附件
附件一: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楓葉學校高中學生家長用樣卷)
附件二: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楓葉學校高中學生用樣卷)
附件三: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社會家長用樣卷)
附件四:關于教育問題的調查問卷(公立高中學生用樣卷)
致謝
學位論文獨創(chuàng)性聲明
學位論文版權使用授權書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馬相伯“毀家興學”與震旦學院的崛起[J]. 黃書光. 教師教育研究. 2004(02)
[2]中西文化傳統(tǒng)歷史演進及其對教育影響的比較研究[J]. 王穎. 新疆教育學院學報. 2002(04)
[3]新世紀中小學教育模式展望[J]. 江士堅. 安徽教育. 2002(21)
[4]入世后的中西文化交際觀——兼議高等教育的文化取向[J]. 盧兆強. 韶關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2(10)
[5]當代中西方學校課堂道德教育利弊評析[J]. 張華華. 學術論壇. 2002(03)
[6]中西方學校主體性道德教育比較[J]. 陳漢來.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02(01)
[7]中西道德教育差異探微[J]. 緒紅霞. 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1(05)
[8]走向課程理解:西方課程理論新進展[J]. 張華. 全球教育展望. 2001(07)
[9]從考試制度的中西差異看素質教育的走向[J]. 劉玉靜,孫傳宏. 高等師范教育研究. 2001(04)
[10]中西體育文化的差異與武術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J]. 郭懷,洪浩. 周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01(02)
本文編號:315412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315412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