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體“接觸區(qū)”中MOOC跨文化傳播方式的創(chuàng)新及啟示
本文選題:接觸區(qū) + MOOC; 參考:《中國電化教育》2015年09期
【摘要】:MOOC以課程資源的高度整合、微傳播手段的廣泛應用以及知識信息的全球化共享,不僅帶來了教育觀念和模式的創(chuàng)新,也為跨文化傳播提供了新的啟示。全球各種不同文化教育資源聚集于MOOC平臺打造的新媒體"接觸區(qū)"之中,在線教學作為跨文化傳播的"文化波",有效地規(guī)避了文化敏感與排異反應,在MOOC平臺中原有的跨文化傳播壁壘被打破,教師與學習者在日常學習與互動交流中完成對異質文化的認知,從而達到跨文化傳播的理想效果。
[Abstract]:With the highly integration of curriculum resources, the wide application of microcommunication and the global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sharing, MOOC not only brings the innovation of educational concept and mode, but also provides new enlightenment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ll kinds of cultural and educational resources of the world are gathered in the "contact area" of new media created by MOOC platform. As a "cultural wave"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nline teaching effectively avoids cultural sensitivity and rejection. In MOOC platform, the original barrier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are broken, and teachers and learners complete the cognition of heterogeneous culture in their daily learning and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thus achieving the ideal effect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作者單位】: 東北師范大學傳媒科學學院;
【分類號】:G43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單波;;跨文化傳播的基本理論命題[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寧莉莉;王傳明;;莊嚴的禮樂 卑微的塾師——試析蒲松齡《鬧館》對禮樂文化的反諷[J];蒲松齡研究;2009年04期
2 吳亞平;;論自然的屬性及環(huán)境法的理念[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2期
3 曹天生;張曉芳;;論“鳳陽文化”定義諸問題[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楊華;;中國知識分子矛盾形象之管窺——從文化角度淺談作者與文學人物形象的矛盾[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9期
5 葉寧;;異國的故鄉(xiāng)——淺論美國唐人街的文化共生性[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10期
6 吳迎君;;費穆之《生死恨》的“影戲”美學 中國第一部彩色電影的美學形式解讀[J];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7 馬戎;;“差序格局”——中國傳統(tǒng)社會結構和中國人行為的解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8 蔣大興;;國民性、資本市場與法律的深層結構——民眾的“好賭性”與市場調控法則[J];北方法學;2009年01期
9 劉雪松;儒家文化傳統(tǒng)與法治社會中的公民意識塑造[J];北方論叢;2005年02期
10 張健秋;古老而常新的模式化敘述——論“發(fā)跡變泰”故事的敘事藝術[J];北方論叢;2005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徐華龍;向煥星;倪敏;;司崗里神話母體的內涵及其價值[A];中國佤族“司崗里”與傳統(tǒng)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2 何林;;多樣的“天堂”之路——茶臘村三個不同宗教信徒的葬禮[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樣性[C];2010年
3 張熠;;從沖擊中走向融合——我國刑事審判權運行與恢復性司法互動之研究[A];全國法院系統(tǒng)第二十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11年
4 潘雪;;試論文化傳播對民族心理的潛導[A];新中國60周年與貴州社會變遷學術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09年年會論文集[C];2009年
5 董良敏;;“神人操蛇”漢畫像石考釋[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2011年
6 王鷺娟;李朝平;;“教育過度”問題研究綜述[A];2008年中國教育經濟學年會會議論文集[C];2008年
7 寶力格;盛明光;黃金;;論草原文化[A];中國·內蒙古首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8 傅守祥;;大眾文化時代的審美生態(tài)與身體美學[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9 陳杏梅;歐躍發(fā);;桂林鄉(xiāng)村生態(tài)旅游的審美人類學思考[A];土木建筑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第12卷)[C];2010年
10 何傳啟;;文化產業(yè)與中國現(xiàn)代化[A];文化現(xiàn)代化的戰(zhàn)略思考——第七期中國現(xiàn)代化研究論壇論文集[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雪艷;中國當代漢族作家的“少數(shù)民族文學創(chuàng)作”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何東;論自覺誤讀[D];中央美術學院;2010年
4 馬永俊;現(xiàn)代鄉(xiāng)村生態(tài)系統(tǒng)演化與新農村建設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5 胡俊紅;中國家具設計的民族性研究[D];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07年
6 梅祖蓉;歷史,,文化與人格[D];武漢大學;2010年
7 程靜;中西創(chuàng)世紀神話對比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8 程郁儒;民族文化傳媒化研究[D];云南大學;2010年
9 李笑頻;民族民間藝人生活的苦樂原則[D];云南大學;2010年
10 李欣欣;現(xiàn)代性體驗下苗族鄉(xiāng)村婦女的家庭生活[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顧彬;王祖哲;;“只有中國人理解中國”?[J];讀書;2006年07期
2 孫向晨;萊維納斯的“他者”思想及其對本體論的批判[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5期
3 任平;走向交往實踐的唯物主義[J];中國社會科學;1999年01期
4 黃玉順;中國傳統(tǒng)的“他者”意識——古代漢語人稱代詞的分析[J];中國哲學史;2003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單波;“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在武漢舉行[J];國外社會科學;2004年05期
2 單波;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綜述[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4年05期
3 袁艷;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新拓展[J];江漢論壇;2004年12期
4 紀玉娣;;青年奧運會的跨文化傳播效應與策略——從新加坡青奧會到南京青奧會的思考[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3期
5 種海峰;;簡論跨文化傳播與沖突的四個規(guī)律[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6期
6 張美玲;;基于族群認知理論談新媒體在跨文化傳播中的優(yōu)勢[J];新疆職業(yè)大學學報;2011年02期
7 吳玲燕;;從文化的角度理解沖突的重要性——淺析跨文化傳播理論[J];湘潮(下半月);2011年06期
8 ;第六屆跨文化傳播國際學術會議在武漢大學舉行[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12年01期
9 楊琳;申楠;;論跨文化傳播活動中我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10 顧紅亮;論胡適的跨文化傳播觀[J];學術界;199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國偉;;淺析中醫(yī)跨文化傳播[A];第十次全國中醫(yī)藥傳承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學術交流會暨第二屆全國中醫(yī)藥博士生優(yōu)秀論文頒獎會議論文集[C];2011年
2 姜飛;;跨文化傳播研究的思想史起點[A];中國傳播學會成立大會暨第九次全國傳播學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王雅潔;;以近代天津為例:國家形象對體育跨文化傳播影響研究[A];第九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2)[C];2011年
4 楊U
本文編號:2065562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2065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