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
本文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當前所在位置:中國論文網(wǎng) > 政治論文發(fā)表 > 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
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
發(fā)布日期: 2012-02-24 發(fā)布:
2008年第6期目錄 本期共收錄文章20篇
摘要 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進行調查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探討學科館員服務的主要工作內容,即宣傳、推介館藏學科資源,優(yōu)化館藏學科資源,保障對口學科信息需求,組織舉辦用教育培訓,提供多元化的參考咨詢服務等。并就如何發(fā)展我國高校圖書館的學科館員服務提出4點建議:不斷提高學科館員的素質和技能;加強學科館員的組織與制度建設;建立統(tǒng)一的學科館員服務平臺;深化學科館員的服務層次。
中國論文網(wǎng)
關鍵詞 高校圖書館 學科館員 服務模式
分類號 C250
學科館員(subjectLibrarian)服務是一種全新的圖書館服務模式,它以學科為對象,依托具有某一學科專業(yè)背景,熟悉圖書館館藏模式結構和資源利用手段,具有敏銳的信息意識、較強的信息組織加工能力的圖書館高級專門服務人員,與某一學科建立對口服務,通常一個學科館員負責一個學科的工作。學科館員最早出現(xiàn)于20世紀70年代中后期的美國,通常由具有某一學科背景的參考咨詢館員(ReferenceLibrarian)擔任。1998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率先成立了“學科館員小組”,之后,西安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也相繼設立了學科館員。學科館員服務模式已逐步受到我國高校圖書館界的關注與重視,成為高校圖書館服務學科建設的必然選擇。
1 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的現(xiàn)狀調查與分析
2007年9月,筆者對108所“211工程”高校的學科館員服務模式進行了調研,主要采取網(wǎng)上瀏覽調查的方法,并對部分高校圖書館進行了實地調查(如浙江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東南大學)、電話訪問(主要有:北京林業(yè)大學、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復旦大學、河北工業(yè)大學以及中國海洋大學)和QQ實時咨詢(山東大學)。網(wǎng)上調查的學科館員服務欄目包括學科館員、學科服務、學科專家、學科聯(lián)絡等,只要開展了其中任何一項服務項目,筆者就認為該圖書館開展了學科館員服務。
由圖1可見,所調查的圖書館中有32個圖書館開展了學科館員服務,65個圖書館沒有開展學科館員服務,還有11個圖書館網(wǎng)站無法登錄。這32個開展學科館員服務的圖書館僅占被調查高校的30%,比例并不高。
在開展了學科館員服務的圖書館中,有22個圖書館欄目名稱為“學科館員”,如北京大學、同濟大學等,占68.8%;有4個圖書館欄目名稱為“學科服務”,如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東南大學和中國海洋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的欄目名稱為“圖書館與各院系的聯(lián)系”;中國人民大學的欄目名稱為“學科聯(lián)系人”;上海交通大學稱為“學科咨詢館員”;南京大學稱為“學科聯(lián)絡”;蘇州大學稱為“聯(lián)絡館員”,具體調查結果見圖2。盡管欄目名稱不盡相同,但欄目內容都提到了“學科館員”這一名詞。由此可見,這些不同的名稱事實上都是對“學科館員”的稱呼,“學科館員”這一名詞得到了普遍認可。
從各圖書館設置的學科館員欄目的內容來看,有3所高校(北京林業(yè)大學、復旦大學和河北工業(yè)大學)可在其圖書館網(wǎng)頁上找到該館學科館員的欄目,卻無法進一步訪問內容。有23所高校學科館員欄目里有明確的工作職責、學科分工及聯(lián)系方式,其中:上海大學建立的學科服務平臺,集成了數(shù)據(jù)庫導航、學科館員BLOG、VOD視頻點播、新聞聚合(學科)、WIKI系統(tǒng)等功能;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推出了學科館員與院系師生的交流平臺“圖院之窗”;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則制定了具體的“學科館員制度暫行辦法”。有6所高校(包括北京理工大學、北京師范大學等)沒有明確地將學科館員服務的職責以條款形式列出或只有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卻沒有聯(lián)系方式及學科分工,如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欄目名稱為“學科館員”,公布了咨詢館員的聯(lián)系方式,卻沒有具體的學科分工,實質上是將學科館員與咨詢館員混為了一體。顯然,各高校圖書館對學科館員內涵的理解是不盡相同的。
從學科館員的人員來看,32所高校中20所高校學科館員的人員來自于咨詢部(包括參考咨詢部、信息部等)、期刊閱覽部、采編部等多個部門,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東南大學、江南大學、蘇州大學等,占62.5%;12所高校學科館員的人員僅來自于咨詢部,如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由此可見,這些高校的學科館員基本上都是兼職的人員,而沒有專門的崗位設置。
有沒有學科館員,學科館員人數(shù)的多少,一般來說,應該與學校的規(guī)模大小、學科設置以及圖書館的人力資源、人員素質、研究實力有關。但筆者發(fā)現(xiàn)這并不是絕對的:有些綜合性重點高校,圖書館人員很多,學科館員卻配備很少甚至沒有學科館員,如浙江大學,圖書館人員219人,卻沒有開展學科館員服務;武漢理工大學圖書館有229人,卻只有6名學科館員;而有的高校,館員人數(shù)相對來說不是很多,學科館員的數(shù)量卻不少,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圖書館只有85人,學科館員高達21人,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24.7%;江南大學圖書館人員為119人,學科館員達18名,占到了總人數(shù)的15.1%。由此可見,,學科館員數(shù)量的多少也體現(xiàn)了該圖書館對學科館員服務的認知程度和重視程度。
學科館員人員配備數(shù)量的不同,導致了學科館員工作模式的不同。根據(jù)筆者的調查,32所高校圖書館中12所基本上采取了一對一的模式,即一名學科館員對口一個院系;18所高校采取了一對多的模式,即一名學科館員聯(lián)系多個院系,其中,武漢理工大學甚至有1名學科館員聯(lián)系11個院系;2所采取了多對一的模式,即多名學科館員聯(lián)系一個院系,如,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有4名學科館員同時聯(lián)系1個院系。不言而喻,學科館員工作模式的不同,將直接影響學科服務的質量和層次。具體調查結果如表1所示:
從地域分布看,以北京市(8所)和江蘇省(7所)開展學科館員服務的高校最多,其次為上海市(5所)、湖北省(4所),山東(2所),其它省市則基本上只有1所或完全沒有(見表2)。值得一提的是,有些省份,如遼寧省(有4所211高校)、安徽省(有3所211高校),居然沒有一所高校開展學科館員服務。總的來說,設有學科館員崗位的高校北方要多于南方,這可能是因為位于北京的高校大多是我國的重點高校、名校(特別是清華大學與北京大學),它們的舉動具有導向性,越是靠近它們的高校越容易受影響的緣故。
2 學科館員服務的主要內容
關于學科館員的工作職責,圖書館界最認同的說法是Dennis W.Dickinson在1978年提出的,他把學科館員的主要職責歸納為兩個方面:專業(yè)參考幫助和院系聯(lián)絡。專業(yè)參考幫助是指向讀者提供咨詢建議、數(shù)據(jù)庫檢索、參考資源建設以及讀者使用指導;而院系聯(lián)絡則是指與各院、系、研究所建立交流溝通機制,主動了解學科信息需求,有針對性地改進圖書館工作。院系聯(lián)絡在這兩種職責中是核心職責。綜合108所211高校的調查研究,學科館員的工作內容主要有以下5種:
2.1 宣傳、推介館藏學科資源
2.2 建設、優(yōu)化館藏學科資源
在學科化服務中,學科館員不僅要對館藏資源非常熟悉,而且要在與學科用戶充分溝通、交流的基礎上進行館藏學科資源的建設和優(yōu)化,包括各類載體資源的選擇、試用、評價,使館藏學科資源結構更趨合理;同時,提高館藏學科資源的利用率。
2.3 了解、保障對口學科信息需求
學科館員要了解對口學科的信息需求,以便在服務工作中通過現(xiàn)有館藏資源及外部資源的整合提供最有力的信息支撐,保障其信息需求。具體方式是:向院系科研人員發(fā)放和回收信息資源與需求調查表;與學科用戶進行座談;日常的交流溝通等。針對調研結果,學科館員收集、整理、加工用戶需求的信息,對資源使用方面的問題予以及時解答,并且輔導用戶提高對館藏資源的自助獲取能力,為深入開展用戶定制的個性化學科信息服務打好基礎。同時,借助豐富的館藏資源以及文獻傳遞服務平臺,為學科用戶開展文獻傳遞服務,如科技圖書、科技期刊、科技報告、會議文獻、專利文獻、學位論文、技術標準等的原始文獻,為學科發(fā)展提供強有力的文獻資源保障。
2.4 組織、舉辦學科用戶教育活動
針對不同的學科用戶,學科館員定期或不定期地組織各類講座和培訓。這些活動,不僅僅是圖書館信息資源的介紹,更是對研究技能的訓練與信息素養(yǎng)的教育。要使學科用戶不但能夠掌握各種資源的使用方法,提升用戶自助信息服務能力,而且能夠對自己獲得的信息進行鑒別與評價,并將確信有用的信息融入自己已有的知識,從而推動自身的學習與研究更進一步,產(chǎn)生新的知識。同時,還要幫助用戶了解與合理利用網(wǎng)絡資源相關的法律、經(jīng)濟知識,使他們能夠合理合法地索取所需信息。
2.5 提供多元化的參考咨詢服務
一方面,學科館員通過電話、電子郵件、當面咨詢等方式及時解答讀者利用圖書館的一般性提問以及與其課題相關的深度提問,另一方面,學科館員可以建立學科專業(yè)網(wǎng)站,提供在線咨詢服務。
總的來說,高校圖書館根據(jù)各自具體情況制定的學科館員服務內容呈交叉重疊而各有延伸的狀態(tài)。綜合起來看,學科館員的服務項目幾乎囊括了整個圖書館的所有業(yè)務工作,學科館員幾乎成了樣樣都管的崗位。
3 學科館員服務模式深化發(fā)展的對策
在綜合調查研究結果的基礎上,筆者認為,進一步深化發(fā)展學科館員服務模式主要有以下4種對策:
3.1 不斷提高學科館員的素質及技能
隨著學科館員制度的發(fā)展,學科館員的職責范圍又有了進一步的拓展,他們集多種角色于一身:學科信息作者與發(fā)布者、信息資源管理者、知識管理者、研究人員、虛擬交流的組織者等。無疑,這對學科館員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相應的學科背景,還得具備“T型人才”的智能結構,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yǎng)、廣博的科學知識和較強的分析與綜合能力,主要包括:信息能力、信息技術技能、分析評價、鑒別和邏輯推理的能力、綜合能力、外語水平等,這樣才能提供高質量的學科服務。因此,圖書館應為其提供適當?shù)呐嘤、進修機會。同時,學科館員也應發(fā)揮主觀能動性,積極鉆研業(yè)務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和業(yè)務技能。
3.2 加強學科館員的組織和制度建設
目前,大多數(shù)高校學科館員的工作由信息咨詢部、采編部、閱覽部等部門的人員來承擔完成,并無專門的崗位編制,也沒有統(tǒng)一的組織機構,這就不利于工作的統(tǒng)一調度和深入開展。事實上,在美國,有很多大學學科館員就歸屬于一個獨立的部門,如康涅狄格大學的圖書館,其學科館員歸屬于學科聯(lián)絡館員規(guī)劃部,由該部門的領導核心聯(lián)絡館員咨詢隊(Liaison Advisory Team)來管理這個崗位。因此,我國高校圖書館應該借鑒國外經(jīng)驗,加強學科館員的組織建設。另外,完善的制度建設有助于學科館員服務工作的長足發(fā)展,國內有些圖書館已認識到制度建設的重要性,如中南財經(jīng)政法大學圖書館就制定了具體的“學科館員制度暫行辦法”,但仍有些圖書館尚未建立完整的制度來保障工作的正常運行。
3.3 建立統(tǒng)一的學科館員服務平臺
學科館員要更好地完善學科化信息服務,必須有一個集成化的技術平臺。這個平臺應該既能揭示館藏學科資源實體,也能鏈接虛擬學科導航資源;既是學科資源的組織管理平臺,又是學科信息發(fā)布的平臺,還應該是館員、用戶共同交流的一個平臺。這樣就為進一步系統(tǒng)地完善學科館員服務模式建立了良好的通訊環(huán)境。值得一提的是,在所調查的高校中,上海大學采用Web2.0技術開發(fā)了學科服務平臺:其學科館員博客系統(tǒng)鼓勵各個學科的學科館員、本校知名教授和一些比較積極的研究生在該系統(tǒng)中建立博客,博客主要介紹本學科的最新發(fā)展動態(tài)、各學科館員和知名教授關注的研究方向以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等;學科館員帶領的學科興趣小組把本學科博客中有價值的學術信息、學術觀點按照百科全書式的條目整理到WIKI系統(tǒng)中,其他使用者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觀點,對這些信息進行更改、提煉、創(chuàng)新,形成新的條目,從而將WIKI系統(tǒng)建設為學科知識平臺,甚至是具有權威性的學科百科全書。
3.4 深化學科館員的服務層次
隨著學科化服務工作的深入開展,對口院系研究人員將不再滿足于學科館員僅僅熟悉對口研究的重點發(fā)展領域,發(fā)展方向,僅僅能夠為他們提供簡單的一、二次文獻,他們需要學科館員能夠深入到課題,為其提供更深入細致的專家級的學科服務。這就要求學科館員提供高水平、高層次的學科服務。具體可從以下5方面來做:
3.4.1 提供有關學科進展的綜述文章 學科進展綜述也許對從事專門課題的科技人員并不是很重要,因為他們對這方面的進展應該是了如指掌的,而對那些不從事該課題但卻屬于同專業(yè)相鄰領域里的人員以及其他專業(yè)的人員,進展綜述則是很有幫助的。
3.4.2 撰寫學科專題調研報告 如學科領域的技術熱點報告、專題項目預調研報告等,這些調研報告對學科用戶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思路具有啟發(fā)作用。
3.4.3 開展動態(tài)化個性服務 首先,可以開展定題追蹤服務:根據(jù)用戶的個性化需求,特別是跟蹤重點服務對象,就某一研究課題為其量身定制新書通報、定題選報、推薦文獻題錄信息、研究方向的新聞聚合、熱點問題、代表論著、新思想新觀點的采集分類信息,并經(jīng)過整合、加工,深入挖掘潛在信息,以二、三次文獻的形式提供給用戶。其次,可以提供專題信息服務,根據(jù)用戶的研究方向,提供國內外現(xiàn)有或潛在的合作與競爭機構的主要研究領域信息、重點科研項目信息以及學術帶頭人的相關信息。學科館員需要主動深入科研一線,積極與學科用戶展開互動,主動提供高層次、動態(tài)的個性化服務。
3.4.4 提供科研項目參與式服務 學科館員科研項目參與式服務貫穿于整個項目的始終:項目立項前,學科館員對項目內容進行科技查新,幫助科研用戶找到項目的切入點,提煉、確定項目的創(chuàng)新點,以有利于項目的申報;立項后,學科館員要注意把握項目技術發(fā)展趨勢,了解領域內其他科學家的研究動態(tài),經(jīng)常與項目負責人進行交流,了解他們的信息需求并進行收集、加工,定期或不定期提供給他們。
3.4.5 開展重點學科知識整合和知識集成服務 以重點學科用戶在教學、科研、管理、創(chuàng)新發(fā)展等不同方面的不同需求項目為對象,以學科知識庫群和知識集成系統(tǒng)為核心,綜合網(wǎng)絡技術、數(shù)據(jù)庫技術、知識組織與知識管理技術、數(shù)據(jù)挖掘技術、情報檢索技術、學科館員和重點學科專家學者知識、數(shù)字圖書館用戶服務的方法和理念,充分挖掘、擴展重點學科的信息資源,實現(xiàn)重點學科知識整合和知識集成服務。
總之,學科館員服務既是一種新的服務模式,也是管理上的一種創(chuàng)新行為。學科館員如何針對學科用戶群為學科建設提供有效服務,是新形勢下高校圖書館所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高校圖書館應創(chuàng)新圖書館服務模式,健全學科館員的工作機制,使學科館員服務成為新時期圖書館的核心能力。 轉載請注明來源。:
本文關鍵詞:高校圖書館學科館員服務模式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1559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xuekejiaoyulunwen/115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