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人工智能背景下混合式教學的實現邏輯
發(fā)布時間:2022-01-03 05:57
人工智能技術推動傳統(tǒng)教育生態(tài)變革,智能化成為教育教學發(fā)展的方向。國家一系列政策文件確認了人工智能之于教育教學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實現教育信息化方面;旌鲜浇虒W是實現教育信息化的重要舉措,混合式教學又如何借力人工智能?論文從分析人工智能技術對混合式教學的影響入手,界定適應性學習并確認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這一關鍵要素,提出通過人工智能獲得技術支撐,建設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以滿足學習者個性化學習需求,從而實現混合式教學。
【文章來源】:教育教學論壇. 2020,(43)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
三、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支持混合式教學
四、構建人工智能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
(一)人工智能為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提供技術支撐
(二)重視教師在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中的角色
(三)建設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
五、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如何培養(yǎng)高階能力——哈蒂“可見的學習”的視角[J]. 彭正梅,伍紹楊,鄧莉. 教育研究. 2019(05)
[2]教育現代化2.0的中國版本[J]. 禇宏啟. 教育研究. 2018(12)
[3]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人工智能的雙刃劍[J]. 楊潔. 中國教育網絡. 2018(12)
[4]國際主流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的比較與趨勢分析[J]. 李海峰,王煒. 現代教育技術. 2018(10)
[5]深化院校研究 推進個性化教育——“大數據時代的院校研究與個性化教育”國際會議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2018年年會綜述[J]. 張莉.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9)
[6]多元智能視域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及教育應用[J]. 陳維維. 電化教育研究. 2018(07)
[7]基于專業(yè)教學變革的職教MOOC開發(fā)路徑與應用研究[J]. 王仁田,梁建超,高美林.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7(26)
[8]學習、設計與技術——AECT 2014年會評述與思考[J]. 崔國強,王小雪,劉炬紅,馬曉玲,陳蕙若,謝蓉蓉. 遠程教育雜志. 2015(01)
本文編號:3565708
【文章來源】:教育教學論壇. 2020,(43)
【文章頁數】:3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混合式教學
三、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支持混合式教學
四、構建人工智能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
(一)人工智能為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提供技術支撐
(二)重視教師在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中的角色
(三)建設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
五、結語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如何培養(yǎng)高階能力——哈蒂“可見的學習”的視角[J]. 彭正梅,伍紹楊,鄧莉. 教育研究. 2019(05)
[2]教育現代化2.0的中國版本[J]. 禇宏啟. 教育研究. 2018(12)
[3]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人工智能的雙刃劍[J]. 楊潔. 中國教育網絡. 2018(12)
[4]國際主流適應性學習系統(tǒng)的比較與趨勢分析[J]. 李海峰,王煒. 現代教育技術. 2018(10)
[5]深化院校研究 推進個性化教育——“大數據時代的院校研究與個性化教育”國際會議暨中國高等教育學會院校研究分會2018年年會綜述[J]. 張莉. 高等教育研究. 2018(09)
[6]多元智能視域中的人工智能技術發(fā)展及教育應用[J]. 陳維維. 電化教育研究. 2018(07)
[7]基于專業(yè)教學變革的職教MOOC開發(fā)路徑與應用研究[J]. 王仁田,梁建超,高美林. 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 2017(26)
[8]學習、設計與技術——AECT 2014年會評述與思考[J]. 崔國強,王小雪,劉炬紅,馬曉玲,陳蕙若,謝蓉蓉. 遠程教育雜志. 2015(01)
本文編號:3565708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565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