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教學理論下的教學模式探析
[Abstract]: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emphasizes the leading role of teachers and neglects the main role of students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teaching of basic knowledge and basic skills and despises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emotional attitude and values. Too much emphasis on accepting learning and ignoring students' active participation in the exploration of learning. Classroom teaching is a long process of teaching. Apart from the explanation and explanation of the teacher's basic theory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should also have the consciousness and ability to learn independently in their spare time. The need for this kind of independence
【作者單位】: 河南商丘師范學院;
【基金】:商丘師范學院教改項目(2011jxgg18)的部分成果
【分類號】:G424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高響亮;;淺談我國高校體育教育改革[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年03期
2 江陳寶;高校后勤服務育人多面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3 任其平;論發(fā)展高師學生主體性的心理學教學[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4 許世平;高師院校教育類課程:調查與思考[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6期
5 張靜;;教師自主發(fā)展意識:實現(xiàn)教師幸福的重要途徑[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12期
6 許世平;;初中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學生自主學習的有效銜接[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7 金祥林,肖明;從經(jīng)驗到科學——素質教育原則探析[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1998年03期
8 劉偉;;淺議自主式學習[J];北京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5年04期
9 楊合花;;對做好有效教學反思的思考[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10 趙敏娜;美國高校三種典型課堂教學模式探討——以教育類課程為例[J];比較教育研究;2004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向陽;;歷史課堂開掘生命教育的實踐和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C];2007年
2 ?;;中等職業(yè)學校教學設計理論初探[A];農(nóng)業(yè)教育與農(nóng)村改革發(fā)展——云南省農(nóng)業(yè)教育研究會2007年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娜;哲學語用學視域中的教育實踐[D];南開大學;2010年
2 張志剛;語文教育文化傳播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李福春;美國教育學演進史(1832-1957)[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尹偉;道德量化評價的反思與超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田靜;教育與鄉(xiāng)村建設[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張潔;移動技術支持的大學英語混合式聽說教學模式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7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8 劉新民;中小學體育教學中交往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2年
9 郭長江;中國近現(xiàn)代科學教育變革的文化反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3年
10 曹樹真;“引導”中“生成”[D];華中師范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海霞;主體間性視域下高校德育主體間矛盾的消解[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韓紅梅;交往行為理論視角下對教育的研究[D];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2010年
3 吳常果;基于學習風格的英語課外輔助教學實驗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4 殷燕;論話題設計在小說教學中的實施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5 唐愛琴;高一文言文課堂教學的銜接與具體做法[D];蘇州大學;2010年
6 徐敏;職高單招班語文課前預習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7 孫榮;課堂教學中關于培養(yǎng)學生質疑能力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8 王慧慧;信息技術課與中學生信息素養(yǎng)培養(yǎng)的研究[D];蘇州大學;2010年
9 邵春燕;構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生命化課堂[D];蘇州大學;2010年
10 陳維銘;對話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探索[D];蘇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彥明;;對話教學本土化的實施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年32期
2 徐夫真;;論對話教學的三個基本原則[J];當代教育科學;2008年17期
3 陳光全;;對話教學:在師生精神際會中演繹精彩[J];思想理論教育;2009年18期
4 劉耀明;;從教學對話到對話教學[J];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02期
5 文麗霞;李華;;對話教學的內涵闡釋[J];文教資料;2008年27期
6 李瑩;;對話教學——教學范式的轉向[J];現(xiàn)代教育科學;2010年04期
7 欒新蕾;潘洪建;;對話教學研究 20年:回顧與展望[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基礎教育版);2010年04期
8 劉娜娜;;論走向生活世界的對話教學[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0年05期
9 韓學廣;;淺談對話教學中幾種關系的處理[J];職業(yè)技術;2010年10期
10 肖正德;;我國對話教學研究十年:回顧與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聶榮華;;推行新型“雙主”模式,推進教育創(chuàng)新[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2 張傳林;;開放教育數(shù)學教學模式的探討[A];山東省遠程教育學會第七屆遠程教育優(yōu)秀科研成果評獎論文集[C];2006年
3 楊穎;;對話教學心理機制分析及實際應用[A];中國會計學會會計教育專業(yè)委員會2010年年會論文集[C];2010年
4 周艷萍;;網(wǎng)絡和多媒體技術影響下的高職高專教學[A];云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職高專教育分會2008年優(yōu)秀論文集[C];2008年
5 鐘淑珍;;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的理論思考[A];中國教育技術協(xié)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6 溫照方;姜明;;在新的教學模式下體現(xiàn)教師主導地位的探討[A];第四屆全國高等學校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專業(yè)教學改革研討會論文集(上冊)[C];2007年
7 王同訓;;農(nóng)村中學信息技術課協(xié)作研究學習教學模式的研究[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上)[C];2007年
8 高茅;楊亞萍;彭濤;;以能力培養(yǎng)為核心的合作式教學模式的探索[A];電子高等教育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8年
9 唐躍平;唐清安;;網(wǎng)絡教學對高等學校教育職能的改變與影響[A];教育技術應用與整合研究論文[C];2005年
10 周志軍;李志剛;;關于網(wǎng)絡課程教學模式與策略的思考[A];基于信息技術的教學新模式研究[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史愛軍 劉寧;對話藝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N];濟寧日報;2009年
2 張菁;教師為什么在“對話”中“失語”[N];中國教育報;2006年
3 于建坤;新教材帶來新理念[N];中國教育報;2002年
4 陜西省戶縣第一中學 馮繼斌邋王芳晨;信息技術用于教學的基本模式[N];中國電腦教育報;2007年
5 通訊員 陳永剛 楊娟;巴楚 打造“雙語”教學系統(tǒng)工程[N];新疆日報(漢);2005年
6 靜海瀛海學校;構建“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促進課堂教學和諧高效[N];天津教育報;2010年
7 盧鴻菊 錢志富;主體與客體的對話[N];文藝報;2006年
8 江都市國際學校 徐德培;建設高效課堂的三個基本點[N];江蘇教育報;2009年
9 通訊員姜俊義;土左旗推行“三語”教學模式 推動民族文化發(fā)展[N];呼和浩特日報(漢);2010年
10 山東省青州一中 楊明階;“引、動、導、探”與“二、四、六”教學模式[N];中國教育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光陸;對話教學之研究——解釋學的視域[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沈曉敏;對話教學的意義和策略[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3 張增田;對話教學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郭紅霞;教學工程師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薛小麗;西方近現(xiàn)代興趣教學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6 郝志軍;教學理論的實踐品格[D];西北師范大學;2001年
7 孫衛(wèi)國;數(shù)字化聚合環(huán)境中的課堂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8 黃黎明;知識教學的文化哲學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9 李藝敏;我為什么不如他[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陳家剛;認知學徒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寶慶;對話教學初探[D];曲阜師范大學;2003年
2 王月芬;走向對話的課堂教學[D];南京師范大學;2003年
3 劉耀明;從教學對話到對話教學[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趙潔;對話型課堂文化的建構[D];西南大學;2008年
5 邱美琴;對話教學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7年
6 吳小葉;對話教學中知識獲得基本方式的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5年
7 文麗霞;教師權威的重新審視和探析[D];蘇州大學;2009年
8 胡玉花;保羅·弗萊雷的教師觀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9 李自芳;論對話教學的基本觀及其實現(xiàn)策略[D];蘇州大學;2010年
10 林少菁;對話教學理論實踐的誤區(qū)與策略[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260393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60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