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過程中人體皮膚溫度的變化探究
發(fā)布時間:2024-11-03 12:46
研究目的:本文通過人體的上肢、下肢功率自行車運動,分析了人體皮膚溫度在運動狀態(tài)下的變化,并探究了人體12個體表部位皮膚溫度在兩種不同強度下的差異,旨在為運動服裝熱濕舒適性方面的改進提供相關數(shù)據(jù)支持。 研究方法:實驗選取蘇州大學體育學院15名健康男性,進行20W、40W的上肢功率自行車運動和80W、160W的下肢功率自行車運動。運用日本AMI人體著裝舒適性生理量測試系統(tǒng)檢測安靜狀態(tài)、運動過程及恢復期人體12個體表位置的皮膚溫度。整個實驗過程在蘇州大學現(xiàn)代絲綢國家工程實驗室的恒溫恒濕人工氣候室進行,對實驗結果應用配對t檢驗進行不同強度及相鄰時間點的比較分析。 研究結果:人體在安靜狀態(tài)時,皮膚溫度的分布狀況從高到低的部位依次是:額部、腋下;軀干的胸前區(qū)、胸背區(qū)、臍部;上肢的上臂區(qū)、前臂區(qū)和手背;下肢的股前區(qū)、股后區(qū)、小腿前區(qū)、小腿后區(qū)。上肢運動時,額部、軀干皮膚溫度在40W負荷下上升,在20W負荷下無顯著變化,腋下、上肢皮膚溫度在40W、20W負荷下均上升;下肢皮膚溫度在40W負荷下先上升后下降,在20W負荷下先下降,隨后相對穩(wěn)定。上肢40W負荷運動的恢復期內,人體的皮膚表面溫度先上升...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本文編號:4011295
【文章頁數(shù)】:67 頁
【學位級別】:碩士
【部分圖文】:
運動過程中人體皮膚溫度的隨著氣溫下降,手、足的皮膚溫度降低最顯著,但頭部皮膚溫度變機體深部(心、肺、腦和腹腔內臟等處)的溫度稱為體核溫度或深temperature)[1]。體核溫度比皮膚溫度高,且比較穩(wěn)定,各部位之間這里所說的表層與深部,不是指嚴格的解剖學結構,而是生理功能分布....
運動過程中人體皮膚溫度的變化探究1序言殊形式。4.蒸發(fā)輻射、傳導和對流三種散熱方式只有在皮膚溫度高于環(huán)境溫度時才有意義。當環(huán)境溫度高于皮膚溫度時,機體通過蒸發(fā)散熱。人體蒸發(fā)散熱有不感蒸發(fā)和發(fā)汗兩種形式。人體不發(fā)汗,其皮膚和呼吸道仍不斷有水分滲出而蒸發(fā)掉,稱為不感蒸發(fā)。汗腺主....
圖1-3人體皮膚構成溫度由皮膚血流量控制,皮下有豐富的毛細血管,血管在乳頭皮下毛細血管延續(xù)為靜脈叢,皮下有大量的動靜脈吻合支。豐膚血流量可在大范圍內波動,皮膚血流量增多,由體核傳至體膚血流量減少時,體核傳至體表的熱量減少。此外,皮膚上有在人體的溫度調節(jié)方面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
肢80W、下肢160W四種運動形式的人體皮膚溫度,每種運動形式持續(xù)時間均為20min;運動停止后20min內的皮膚溫度。3.1安靜狀態(tài)下皮膚溫度的分布狀況采用AMI人體著裝舒適性生理量測試系統(tǒng),對安靜時人體12個部位的皮膚溫度進行測量,結果見表3-1和圖3....
本文編號:4011295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4011295.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