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球愛好者單手反手擊球、削球動作與網(wǎng)球肘相關的生物力學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0-10-26 10:01
研究目的:通過網(wǎng)球愛好者單手反手擊球、削球動作的生物力學分析,找出“網(wǎng)球肘”外在表現(xiàn)與肌肉內在性質的關系,探討性地研究動作過程中可能造成運動損傷的因素,從而科學地指導網(wǎng)球愛好者擊球技術,為“網(wǎng)球肘”的預防提供數(shù)據(jù)支持。研究方法:選取聊城市35-55歲之間的9名網(wǎng)球愛好者(男性),采用三維高速攝像(400Hz)與表面肌電信號采集系統(tǒng)(1500Hz)同步的方法采集受試者單手反手擊球、削球動作的視頻圖像與表面肌電信號。使用Simi Motion對受試者頭、雙肩、右肘、右腕、右手、雙髖、以及球拍等13個點標定后進行運動學分析,得出相關角度、角速度以及角加速度等數(shù)據(jù);同時結合表面肌電信號分析系統(tǒng)計算出均方根振幅、肌肉貢獻度等相關參數(shù)。研究結果:兩組動作的肌肉均方根值,隨著動作階段的變化呈現(xiàn)遞減趨勢,引拍階段各肌肉的均方根值最大,基本都與揮拍階段、擊球階段、隨揮階段呈顯著性差異(p0.05)。在單手反手擊球、削球動作中橈側腕伸肌群肌肉貢獻度在整個運動階段、引拍階段、揮拍階段、擊球階段、隨揮階段都有顯著性差異。通過分析不同階段受試者的拍臂角與肘關節(jié)角度得知,在引拍階段,該階段前臂由準備姿勢的中立位變?yōu)樾拔?橈側腕伸肌群作為單手反手擊球動作貢獻度最大的肌肉,說明在單手反手擊球動作引拍階段,腕關節(jié)屈曲是該動作階段的主要姿勢改變;在揮拍階段前臂處于旋前位,拍臂角的減小與腕關節(jié)背伸、橈偏有關,由圖4-4A、4-4B還可得單手反手擊球動作拍臂角的減小幅度與減小時間較單手反手削球動作大,因此橈側腕伸肌群的肌肉貢獻度大于單手反手削球;擊球階段兩個動作肘關節(jié)角、拍臂角呈遞增趨勢,但拍臂角增加幅度小于肘關節(jié)角,同時,單手反手擊球動作應承受更大的外力矩以維持腕關節(jié)穩(wěn)定性,因此單手反手擊球動作橈側腕伸肌群的肌肉貢獻度大于單手反手削球動作。在擊球后,兩組動作拍臂角先增加后減少,單手反手削球動作增加幅度大于單手反手擊球動作,但減小幅度小于單手反手擊球動作,然而橈側腕伸肌群的肌肉貢獻度卻小于單手反手擊球動作。因此,在拍臂角增加的過程中橈側腕伸肌群做功小于拍臂角減小的階段。研究結論:橈側腕伸肌群在單手反手擊球動作中具有較高的肌肉貢獻度,且其均方根振幅值較低,肌肉力量較弱,易產(chǎn)生運動疲勞,從而導致“網(wǎng)球肘”損傷。三角肌中束、肱二頭肌、肱三頭肌在揮拍、擊球階段可幫助增加球拍速度,減少橈側腕伸肌群近固定時離心收縮幅度,穩(wěn)定腕關節(jié),減少外力矩與原動肌力矩之間的差距,從而有效減少損傷的出現(xiàn)。
【學位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845;G804.6
【部分圖文】:
在拍柄的左上斜面握住拍柄,拇指貼在左平面上,食指關節(jié)在右上斜面的位置(圖1-1、1-2)。圖 1-1 球拍柄端各邊名稱 圖 1-2 東方式反手握拍大陸式握拍:手掌 V 型虎口正對拍柄的左上斜面與上平面交界線處,手掌根部貼住上平面,與拍底平面對齊,食指握住右上斜面,并與其他三指稍分開(圖 1-3)。大陸式握拍較東方式握拍不同之處為正、反手擊球都無需變換握拍,適用于處理低球或臂力和腕力都較強的人處理齊腰的高球①②③。①何偉.網(wǎng)球基礎教學與訓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35-48.②唐小林.網(wǎng)球運動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60-63.③陸能.高校網(wǎng)球教學與訓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78-80.
聊城大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1.1.1 準備階段:握拍、準備和引拍握拍是學習網(wǎng)球技術的基礎,初學者必須掌握正確的握拍姿勢。握拍方法拍面會隨之變化,從而揮拍擊球時球速與球的運行軌跡也會相應改變。變換握拍于準備動作,用左手扶住球拍頸部,在球拍向后擺動準備擊球前,握拍必須調整網(wǎng)球單手反手擊球、削球技術以東方式反手握拍或大陸式反手握拍均可。東方式反手握拍:先使拍面與地面垂直,大拇指與食指間的 V 型虎口略偏在拍柄的左上斜面握住拍柄,拇指貼在左平面上,食指關節(jié)在右上斜面的位置1-1、1-2)。
圖 1-3 大陸式反手握拍腳向前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握拍,左手輕托拍頸,雙肘微眼注視對方來球,作好擊球準大概擊球區(qū)域后小步調整,最腳尖不能指向后方;同時帶動后方引拍,球拍高度保持不變關節(jié)微屈,手臂離開身體,眼引導拍頭向后拉,球拍后引,左肩上后側,拍面后仰,握拍,重心移左腳,盯住來球②③。從球拍向前擺動開始,到球離
【參考文獻】
本文編號:2856847
【學位單位】:聊城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年份】:2019
【中圖分類】:G845;G804.6
【部分圖文】:
在拍柄的左上斜面握住拍柄,拇指貼在左平面上,食指關節(jié)在右上斜面的位置(圖1-1、1-2)。圖 1-1 球拍柄端各邊名稱 圖 1-2 東方式反手握拍大陸式握拍:手掌 V 型虎口正對拍柄的左上斜面與上平面交界線處,手掌根部貼住上平面,與拍底平面對齊,食指握住右上斜面,并與其他三指稍分開(圖 1-3)。大陸式握拍較東方式握拍不同之處為正、反手擊球都無需變換握拍,適用于處理低球或臂力和腕力都較強的人處理齊腰的高球①②③。①何偉.網(wǎng)球基礎教學與訓練[M].上海: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13:35-48.②唐小林.網(wǎng)球運動教學與訓練[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60-63.③陸能.高校網(wǎng)球教學與訓練[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78-80.
聊城大學專業(yè)碩士學位論文2.1.1.1 準備階段:握拍、準備和引拍握拍是學習網(wǎng)球技術的基礎,初學者必須掌握正確的握拍姿勢。握拍方法拍面會隨之變化,從而揮拍擊球時球速與球的運行軌跡也會相應改變。變換握拍于準備動作,用左手扶住球拍頸部,在球拍向后擺動準備擊球前,握拍必須調整網(wǎng)球單手反手擊球、削球技術以東方式反手握拍或大陸式反手握拍均可。東方式反手握拍:先使拍面與地面垂直,大拇指與食指間的 V 型虎口略偏在拍柄的左上斜面握住拍柄,拇指貼在左平面上,食指關節(jié)在右上斜面的位置1-1、1-2)。
圖 1-3 大陸式反手握拍腳向前自然分開與肩同寬,雙握拍,左手輕托拍頸,雙肘微眼注視對方來球,作好擊球準大概擊球區(qū)域后小步調整,最腳尖不能指向后方;同時帶動后方引拍,球拍高度保持不變關節(jié)微屈,手臂離開身體,眼引導拍頭向后拉,球拍后引,左肩上后側,拍面后仰,握拍,重心移左腳,盯住來球②③。從球拍向前擺動開始,到球離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7條
1 廖蘇;劉卉;熊開宇;;網(wǎng)球專業(yè)運動員和初學者單反動作技術的生物力學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12年02期
2 郭照德;張歡;;“網(wǎng)球肘”患病情況調查及其損傷形成的解剖學機理與預防對策探討[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12年01期
3 明平芳;張沖;;網(wǎng)球單反與雙反技術相持能力的對比性研究[J];咸寧學院學報;2010年10期
4 郭峰;張日輝;;優(yōu)秀女子拳擊運動員后手直拳技術動作上肢肌肉表面肌電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李燕妮;;網(wǎng)球雙手反拍擊球和單手反拍擊球的區(qū)別及其在網(wǎng)球初學者中的運用[J];科技資訊;2008年16期
6 黃祁平;肖建忠;蔣桂鳳;;基于網(wǎng)球訓練中肘部韌帶損傷機制的運動解剖學研究[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6年03期
7 朱德有,王其民;淺談網(wǎng)球反手擊球[J];黑龍江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00年04期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岳永彬;肘外側軟組織痛的臨床解剖學研究[D];南方醫(yī)科大學;2010年
2 郭全清;青年男子網(wǎng)球運動員主要動作的肌電分析與應用[D];北京體育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856847
本文鏈接:http://www.sikaile.net/jiaoyulunwen/tylw/2856847.html
最近更新
教材專著